经济新闻最新消息 [经济新闻重在见人]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经济新闻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就是说经济新闻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物,“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作者没有弄明白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是关于人物的报道,是给人们看的报道,无论什么种类的新闻,都离不开人物的活动,因而经济新闻必须要见人见思想。
为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经济新闻报道写给谁看。
我们常见这样的新闻报道:某段高速公路某日竣工通车,某领导剪彩,工程投资多少,原计划多长时间建成,建设者发扬拼搏精神加快施工,提前多长时间建成,这条公路通车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等等。
这样的经济新闻报道是写给谁看的?主要是写给领导机关、投资方、建设方看的,里面的情况是有关部门提供的标准件,是他们感兴趣的。
报道者忽略了一个问题:修路的人是少数,用路的人是多数。这样的新闻报道应该写给更多的人看。用路的人关心什么?当然也关心这条高速公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他们更关心这条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例如这条高速公路的具体方位,两端与什么高速公路相接,通车后从某地到某地可以缩短行程多长时间等等。记者了解这些内容不难,把它写到稿子里也不难。只要写出多数人最关心的东西,这种新闻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但通常我们不往这里想,也不往这里写,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的只有一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建设过程,只有对某条高速公路通车的笼统印象。
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眼中没有读者,只见机构单位不见人物。表现到写法上,就与机关公文相类似,不是指示式、通报式,就是总结式、典型式。于是见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可用性差,趣味性、人情味淡,个性化需求就更是满足不了读者。
经济新闻报道应该为谁而写?答案很简单:为读者而写。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关心上级精神和政务公务等方面的报道,也需要了解社情民意,也需要得到精神愉悦、生活服务。他们同样会反对千篇一律而渴望丰富多彩,同样会厌烦枯燥乏味而喜欢生动有趣。怎样把经济新闻报道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这样一点――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善于写人物。
一篇工作性的经济新闻报道,就是因为从人物写起,便把抽象变为形象,枯燥变为有味。这印证了以下看法:“新闻魅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以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换句话说,就是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应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
大多时候,经济新闻报道都是非事件性报道。不好把握,于是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写法,叫人格化消息。它脱胎于《华尔街日报》新闻体写法。《华尔街日报》写法由于注重从人物的角度来写新闻,把抽象的社会题材赋予人性,所以称作“人格化”写法。
这种写法的基本策略是:找出一个(或几个)受所报道的社会问题影响较大的人物,重点对他(或他们)的命运或生活状况进行剖析,再以他(或他们)作为典型例子,扩展到更大的社会范围,从而揭示新闻主题。
人格化写法的基本模式是:先从选定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加以详细表现,然后扩展到一般,向主题过渡,在揭示主题之后再与开头呼应,有点象电影里全景与特写镜头的交替运用。
人格化写法的好处:一是用富于情节的个人经历来代替抽象生硬的叙述,使新闻与读者更加贴近。二是由于运用了“近景”和“特写镜头”,可以减少许多抽象的表述和统计数字。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重在 见人 经济 经济新闻重在见人 经济信息联播女主持人 中央新闻联播主持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