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洲猪瘟疫情 王文明:中国人的非洲商业故事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10年前,他是商务部西亚非洲司三处副处长,同时他也是首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商务处外交官。3年半的埃及生活不仅让王文明体会到了非洲大陆的神奇,同时也让他看到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眼中的现代化非洲”
1997年,王文明放弃了官员身份选择下海,在北京搭建了国内第一个连接中国企业家和非洲投资项目的网络。至今为止,中国企业家在整个非洲开办的800家公司,其中近1/4是由他牵线搭桥。
“1990年,当时的外经贸部派遣我任职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商务处外交官,那是我第一次去非洲。” 王文明回忆起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的情景时,神情激动,在3年半的工作当中,西亚非洲司在埃及一直协助中国企业就有关的投资建厂进行调研。
“在非洲一些国家地区,当时可以进口中国的资源有限,但是出口方面的市场却很大。”王文明认为,通过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不仅可以向非洲国家带来技术、管理设备,还可以增加当地的税收,并帮助非洲政府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寻觅非洲最佳拍档
中国企业家在非洲发展时,最需要借助的力量就是当地合作伙伴。因为无论是国家法律,还是行业规则,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都需要一个对此相当熟悉的人作为“向导”。
“以前有一家在上海做空调生意的企业家,后来到贝宁去,一开始和我们接触,但后来还是自己过去,在那边发了2个集装箱的货,但在中途还是遇到了问题,所有的货物都被骗走了。”所以,中国企业家在投资非洲以前,应该先为自己联系到比较放心的国外合作伙伴。“一个货柜清关费上万美元,需要1个月时间。但如果找到适合的合作,就可以用6000-7000美元的价格办成同样的事情,而且时间方面也会有所提前。”王文明介绍说。
非洲部长给中国人“开绿灯”
一直以来,中国的纺织品的出口在美国和欧盟已经被配额限制。但是从非洲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大门却最大限度地敞开着。于是,如果在莫桑比克建立服装厂,出口到欧洲美国,就可以享受不受配额限制。
“但是,这个服装是中国制造还是当地制造,存在一个当地原产地政策。如果当地的增值达到国家规定的30%,就属于当地制造,可以享受非洲产品的待遇。”王文明清晰地记得当时莫桑比克贸工部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特别给中国人开绿灯,可以把这个比例降低。只要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在当地的增值达到20%就可以。”
“在博茨瓦纳还有其他的优惠政策,比如资本补贴,培训补贴,减免税的政策;在南非也有迁厂补贴的优惠政策。比如一个工厂要搬迁到南非去,运费50万美元的话,当地国家就会提供这部分钱作为补贴。虽然这个政策是面对所有外资企业,但是与中国的投资发展存在最紧密的互补性。”
非洲:中国纺织业走出国门第一站
现在国内许多企业都在运用国际化发展的手段提升自身实力,非洲逐渐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而纺织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大产业。
非洲许多国家都具有单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在非洲很多国家,纺织业被当成仅次于矿业的产业来发展。
“这些国家希望经济多元化发展,不用依赖某一种资源性产品。”王文明认为,虽然非洲市场同样存在贫富两个消费层次,但是从整体来看,非洲的纺织服装是比较落后的。“中国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生产设备都比较适合非洲的发展需要,而中国产品的价格与非洲的发展正好实现对接,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
(11月1日《北京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非洲 中国人 故事 王文明:中国人的非洲商业故事 中国人和非洲人的故事 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