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挥之不去的阴霾】切尔诺贝利阴霾不散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今年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20年前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大爆炸是自1945年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以来全世界最严重的核灾难,也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一场最惨痛的悲剧。如今,惨剧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但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接近白俄罗斯边境的普里皮亚季河畔,距首都基辅市130公里,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也是前苏联规模最大的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始建于1973年,共有4座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石墨减速反应堆,1977年一号机组并网发电。到1984年4号机组并网发电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发电量已占到乌克兰总发电量的一半,同时也成为大多数东欧国家的重要电力供应者。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程师们准备对4号反应堆的发电机进行一项运行试验。操作人员粗暴地违反了一系列安全规程,在反应堆还在运行的情况下,不仅关闭了冷却系统,减少了控制核裂变反应的控制棒,而且还切断了自动保护系统。反应堆堆芯的温度迅速升高并熔化了内部结构,堆芯里的水在强辐射下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凌晨1点23分,可怕的爆炸发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将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全部摧毁,厂房的房顶被炸飞,墙壁被炸塌。反应堆内的1700多吨石墨被引燃,形成的火柱高达30米,温度超过2000摄氏度。由于反应堆在防护方面的设计缺陷,携带着大量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像冲出“魔瓶”的妖怪一样随着浓烟腾空而起,四处蔓延。电站周边环境的放射剂量高达每小时200伦琴,超出正常指标两万倍。
尽管消防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但强辐射和高温让抢险行动难以进行。因为用来灭火的水或化学剂等液体,瞬间就会化为带有强辐射性的蒸汽向空中扩散。消防人员只能用直升机从空中将硼、白云石、沙子、黏土和铅块组成的混合物倾倒在毁坏的反应堆上以隔绝火焰和放射物。直到5月8日,在投放了5000多吨灭火材料后,4号反应堆的大火终于熄灭,“魔瓶”重新塞上了塞子。据估算,此次事故造成至少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爆炸释放了大约2.6亿居里的辐射量,是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200多倍。所幸,爆炸并没有引发更严重的核裂变反应,与4号反应堆一墙之隔的另外3座反应堆也未遭池鱼之殃。否则,这一天可能将是人类的末日。
大量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壤和河流,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核电站周边7公里内的树木和动物因超量辐射逐渐死亡;方圆30公里的范围被划为隔离区,庄稼全部被掩埋,居民全部被疏散;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云的扩散,核泄漏事故还殃及临近国家,波兰,德国,芬兰,丹麦,挪威……放射性尘埃最远甚至飘到了苏格兰,整个欧洲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霾之中。据当时监测,离切尔诺贝利130公里外的基辅市辐射强度超过标准20倍,远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也检测到超出10倍强度的放射性烟尘。出于对放射性污染的担心,一些国家颁布禁令:禁止食用牛奶、叶类蔬菜,禁止利用雨水,甚至禁止露天游泳。无数受到核辐射污染的食品、农作物和牲畜被销毁。而在受核污染最重的两个国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乌克兰全国26个州有12个州的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核污染,白俄罗斯有20%的农业用地被废弃,全国的地表水都无法饮用。俄罗斯的西南部地区也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核污染的重灾区。而这些地区都曾堪称欧洲最肥沃的土地。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近70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受害者。根据前苏联官方当时公布的消息:切尔诺贝利事故共造成31人死亡,其中主要是抢险人员,得放射病的有203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核污染。新近公布的一些材料显示,俄、白、乌3国有500多万人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其中受污染最严重的80多万抢险人员中,至今已有5.5万人死亡,7万人残疾,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年年龄在30岁以下的易感染人群。其他抢险人员以及方圆10公里内的原住居民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也比未受核污染的人分别高出8倍和18倍。切尔诺贝利对儿童的健康更是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灾难。在白俄罗斯,儿童患甲状腺癌、白血病的数量迅速增加,新生儿生理残疾者剧增。白俄罗斯戈梅利地区的儿童甲状腺癌的比率,在核事故发生后上升了200倍。
为了尽可能清除核泄漏造成的污染,前苏联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的建筑和设施,掩埋了50万立方米的“脏土”,在方圆数百平方公里内喷洒化学防辐射剂。然而,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废墟内尚有近200吨核燃料,它就像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当地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为此,前苏联的核事故救援人员动用了36万吨混凝土、5000多吨钢材和其他材料,历时206个昼夜,在发生爆炸的反应堆废墟上建成了一座高75米、长160米、宽110米的防护罩,人称“石棺”。同时,前苏联政府承诺将切尔诺贝利的另外3座存在同样设计缺陷的核反应堆关闭。
随着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乌克兰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一直相当困难,为保证能源供应,1993年10月,乌克兰议会撤销了关闭整个电站的决定。在1、2号反应堆因故障关闭后,3号反应堆一直保持运行,其发电量仍占全国发电总量的5%以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带病运行”成为核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隐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认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除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外,“石棺”内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给整个电站造成了严重隐患,所以强烈要求乌克兰政府将其彻底关闭,甚至把它作为对乌克兰贷款,以及乌克兰加入欧盟等许多问题的先决条件。
1995年,西方7国及欧盟与乌克兰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许诺给乌克兰提供20亿美元的援助,用以修建新的核电站来替代切尔诺贝利,并帮助乌克兰修建核废料储存库、提高“石棺”安全性和解决电站关闭后产生的社会保障问题。但由于西方承诺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切尔诺贝利的关闭一拖再拖。直到2000年12月15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才正式下达了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3号机组的命令。这座引人注目又备受争议的核电站终于寿终正寝。然而切尔诺贝利造成的灾难仍在继续。由8个联合国下属机构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组成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发布的官方调查报告显示,20年前发生的那场核灾难造成的后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但“绿色和平”组织的专家却认为,这份报告“粉饰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核事故的后果”。有科学家甚至认为,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将经过整整40代人!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成为许多人心中难解的梦魇。公众一度对核能发电的安全性失去了信心。世界各大国都展开了对核电站安全问题的大讨论。实际上,作为一种单位运营成本低廉的“清洁”能源,核能不仅不会被淘汰,而且在新世纪将有更大的发展。比较而言,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正在不断减少,而且这些能源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安全的核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和平利用核能、安全使用核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目前,核电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
今天,生活在东欧地区的人们一提起切尔诺贝利依然会变色。俄罗斯卫生部门近日表示:目前还有超过150万俄罗斯人住在被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在这些地区生长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有13%放射性水平不正常。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许多人至今对饮用当地自来水持谨慎态度。在乌克兰,当年经历了那场核灾难的民众中有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必将死于核辐射带来的疾病。他们甚至担心自己无法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而白、乌两国为了处理切尔诺贝利的各项善后事宜,每年不得不拿出政府预算的10%投入这个“无底洞”。
今天的切尔诺贝利依然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周围30公里的范围仍然属于禁区,被铁丝网和放射污染警告标志环绕。核电站周边的生态虽然已经逐步恢复,但却依然是一片死气沉沉。距离切尔诺贝利5公里远的普里皮亚季镇原本是同核电站一起建设的卫星城,曾是电站职工生活居住的一方乐土。事故发生后,小镇的5万居民被迫迁移他乡。如今这里已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死亡之城”,昔日喧嚣的街区人迹皆无,杂草丛生。城外的空地上堆满了当年参与事故救援时使用的设备、车辆和飞机,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场浩劫。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虽然已经关闭,但停止运行的反应堆依然需要进行检查和维护。封闭4号反应堆的“石棺”因为当年修建时十分仓促,近年来不断出现质量问题,甚至有坍塌的危险。为避免出现一场新的生态灾难,改造“石棺”的工程已迫在眉睫。目前,由28个国家出资7.5亿美元进行的全面加固“石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内可以完成。有关专家指出,彻底封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将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并具有相当危险性的工作。每天,来切尔诺贝利上班的工人乘坐专门的列车,穿越30公里的禁区,然后穿上特制的防护服,带上个人辐射计量表前往各自的工作岗位。由于“石棺”周围的辐射依然十分强烈,超出正常值70倍。工人们每两小时就要换班一次,而外来的记者或其他人员只准在100米外停留,并且不能超过30分钟。
切尔诺贝利依然很危险。
(《人民画报》2006年第5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挥之不去 阴霾 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挥之不去的阴霾 难道让我们的人民去 切尔诺贝利死了多少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