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洲人愿意听]非洲人愿意做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中国文明和非洲文明,是地球上相隔最远的两个文明。600年前,郑和的“和平之旅”已经证明,距离不是中非交流的最大障碍。如今,北京和约翰内斯堡已实现朝发夕至,阻碍中非交流的更不再是距离。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发出的声音,如何让非洲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准、愿意听,是对中国外宣决心、理念和方法的挑战。
希望中国媒体告诉世界:非洲不是一片黑暗的原始森林
目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国官方媒体都已在非洲建立区域总站,采集涉非新闻,并向非洲地区提供新闻服务。越来越多的非洲报纸、电视台正在采用中国媒体发出的涉华报道和国际报道。
由于对非洲的报道公正、客观,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媒体在非洲许多国家受到欢迎。
中国媒体最近关于肯尼亚推广使用节能灯、加纳政府开展校舍修建工程、卢旺达在种族大屠杀后的深思等报道播发后,都获得了非洲用户的好评。
近期,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14个国家进行了一项影响力调查,受访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媒体从业者和普通民众。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对新华社在对非报道中表现出的“态度平和,不居高临下,不搞煽动性报道”表示欢迎,因为这些报道“不像西方媒体的报道那样,对非洲政府为争取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状况所作的努力视而不见”。
于是,许多非洲国家的报纸上,以往被美联、路透、法新等西方通讯社垄断的国际报道版面,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媒体的报道。非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再单纯依赖西方媒体的报道。
谷歌撤出中国大陆、中美汇率摩擦、王家岭救援奇迹、玉树地震,这些涉华事件中,许多非洲读者都能听到中国媒体发出的声音,获得一个与西方报道不同的视角。
埃塞俄比亚广播电视集团高级编辑海耶路?希蒂耶在写给新华社记者的信中说:“西方媒体对埃塞俄比亚和非洲的报道有很大偏见。总是不离贫穷、疾病、人权危机这些问题和负面报道,我们希望能读到更多中国对非洲的报道,报道我们在经济、政治、体育等各方面发展的成就,告诉世界非洲不是一片黑暗的原始森林。”“在非洲,每一个有BBc、CNN记者的地方,都应该有一个中国记者,让世界读到另一种声音,看到全面的情况。”他写道。
一篇被枪毙的稿件告诉我们:中国对非宣传面临挑战
由于非洲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对非宣传目前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160年前,苏格兰传教士利文斯通进入非洲,传播福音。面临这块“被遗忘的大陆”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利文斯通感叹,要让非洲人听到上帝的声音,太难了。
如今,要让更多的非洲人听到中国的声音也面临诸多困难。
非洲许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缺少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中国媒体的报道无法落地。在东非第二大经济体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70%左右的人居住在贫民窟。新华社在2009年“世界儿童日”直播时曾把转播车开到世界第二大的基贝拉贫民窟,那里的孩子们才第一次看到了电视。每4个非洲人中,能用上电的只有一个。因此,在非洲许多国家,有效的新闻传播只发生在首都和其他很小的范围内。
非洲大多数国家曾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关系,各个阶层已经习惯于将法新、路透的新闻产品作为获取非洲新闻和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读者也已经习惯西方报道的新闻写法、用词习惯、价值观念。中国媒体要想在非洲开辟更大的受众群,需要时间。
利比里亚基督教传媒中心记者菲利普?桑迪一篇被枪毙的稿件就很能说明问题。桑迪在2009年底参加了中国商务部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两周时间,他和其他来自五大洲43个国家的94名政府新闻官员和媒体记者一同走进中国农村,见证中国变化。
桑迪在传回国内的稿件中写道:“我亲眼看到的中国和我在国内时读到的中国截然相反。在中国农村,人们没有像我们所读到的那些西方记者和评论员写的那样,被‘共产主义独裁者’剥夺了自由,在贫困中煎熬。相反,他们正在国家的支持下追求财富,住进漂亮的独栋楼房。”
不久,桑迪所在的媒体告诉他,稿件被枪毙了。基督教传媒中心一位资深编辑在回信中写道:“你的稿件写得很棒,但我认为这样的稿件不符合我们的发稿标准。要知道,不能将你个人的评论和中心的功能分离开。这样的稿子发出去,将给我们的‘支持基础’造成长期影响,让中心处于尴尬境地。”
在利比里亚等非洲国家,许多媒体的高层编辑和记者都在西方国家进修、培训,更能接受西方标签化的报道方式,中国形象早已被西方媒体描绘和定义,任何试图重塑这一形象的努力都将被视为‘‘离经叛道”和“谎言”。
此外,西方国家新闻媒体在对非洲国家内政报道中习惯“挑边站队”,有明显倾向性,往往激烈批评政府,拥护人民,符合当地媒体追求读者的目标。而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不干涉他国内政”政策,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虽然客观、中立、不偏不向,却被认为是缺乏立场,不能吸引非洲媒体采用。
一位参与新华社非洲稿件写作的非洲雇员就曾说,20H08年,肯尼亚发生大选骚乱,中国媒体的报道没有像西方媒体一样批评肯尼亚政府处置不力,“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在报道中表明自己的立场。”
“中国媒体的稿件往往‘赢得了政府,却丧失了读者’。”他说。
“聋子不会去卖拐杖的店铺”
非洲有句谚语:聋子不会去卖拐杖的店铺,意思是没有人会去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在对非宣传中,只有与非洲人切身利益相关的针对性报道才能让他们愿意听,才能形成有效的外宣。
3月28日,新华社对外英文播发稿件《中国拟建设“贪官博物馆”预防贪污》,被肯尼亚最大的《民族报》采用。除转载稿件外,还继续讨论在肯尼亚是否也应建立类似博物馆。在贪污、贿赂较为普遍的肯尼亚,中国的经验和举措一下子引起了共鸣。
同样的道理,关于中国的水利建设、农业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报道往往出现在非洲的媒体上。
久居非洲、对非洲媒体有很深了解的联合国环境署新闻负责人米亚?特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环境治理、节约能源、风沙治理、风力发电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很有借鉴意义,但是中国媒体对这些有效的、值得推广的做法很少进行对外报道和传播。”
她建议,中国媒体可以更多地采访本国环境问题专家,向非洲介绍中国绿色经济、绿色科技、风力发电等技术价值含量高的做法,这正是在发展中遇到污染、能源紧缺等问题的非洲急需了解的信息。
新华社的影响力调查显示,许多非洲受访者表示,愿意阅读非洲人在中国创业求发展、非洲人在中国生活等方面的报道。
“中国对我们而言是淘金的天堂,很多人想去中国打工、进货、做生意,可我们想首先知道我们的非洲同胞在那里过得如何。”马拉维议会媒体委员会主席南库姆瓦-康德瓦尼说。
除了报道内容上的针对性,中国媒体在报道形式上也应注意与非洲人的喜好相结合。
在非洲识字率低的地区,广播节目往往拥有大量听众。许多电台的节目,针对非洲人喜爱音乐的特点,插播更多的歌曲、音乐,紧紧抓住了听众。非洲的报纸、电视节目中,经常有与读者、听众互动的内容,这对喜欢交流、发表演讲的非洲人很有吸引力。中国向非洲对外传播时,也应注意形式,做到文质兼备,形质彬彬。
责编:谭 震
相关热词搜索:非洲人 如何让非洲人愿意听 愿意听你倾诉的人 愿意听你倾诉的人一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