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篇一:散文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章之散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学习读懂一篇散文的常用方法。

2、了解文学类文本中散文在高考中常考题型及设题角度。

3、通过典例探究,掌握相关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通过相应练习提升阅读与解题能力。 重点和难点:

掌握知识体系,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学会整体把握散文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表现在: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基本类型有: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春》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兰州六月荔枝丹》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人是思想的苇草》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查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二、点击考点:

(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考查题型:主观问答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理解类: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技巧类: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多与理解类结合)。

结构类:句子作用,段落作用,文章思路,材料安排。

概括类:形象特点、信息筛选、作者的情感变化。

主旨类:文章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主题、观点态度及探究。

(二)命题原则:主旨辐射原则。

主旨辐射的命题原则就是建立在主旨辐射写作思维基础上的,用文章主旨映照文章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又以结构、手法和语言的运用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作为思维主导的一种命题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是从着眼于表现文章主旨思想的作用和好处的

角度而设计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命题的一种方向和原则。主旨辐射的命题原则,其实质就是突出主旨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

三、探究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细读全文,整体把握。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根据主旨辐射原则,命题时所有从部分的角度设置的小题,肯定和整体的中心密切相关或者间接相联系。那么,阅读时,就应该首先把握整体,抓住主题这个枢纽,然后高屋建瓴地解决枝节(材料、结构、技巧、探究)等问题。这就要求对文学作品从整体上阅读,读懂了文章的主题,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抓住要点,局部突破。

3、现代文的基本解题思路: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 2.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3.圈定范围,筛取信息。 4.综合分析,整合重组。

5.根据赋分,分点答题。 6.打好草稿,简洁通顺。

四、如何快速读懂一篇散文?

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

①抓标题(因为有的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有的标题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 重要内容), 有的标题可以体现文章的主题。)

②抓“文眼”

③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

④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在篇首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引起全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末尾写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对开头“不宁静”的照应。

文眼在篇中的,如张洁的《捡麦穗》中“一个丢失的梦”,承上启下,由姑娘们的嫁个好男人梦想的丢失过渡到我和灶糖老汉如梦般的往事的回忆,表达出对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爱的追求的主题。

在篇末的,如余光中的《沙田山居》篇末的诗与前文山海相连的景物描写相呼应,揭示出思乡的主题。因此,找文眼既应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更应注意那些能统领全文的“警策”之语。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①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 “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茅盾《白杨礼赞》 ③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 “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老舍《我的母亲》

3.从捕捉“线索”入手来理清思路。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人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高考散文阅读教案)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4.从写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小结:

在解读一篇散文时,一般要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这样,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会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主旨的表述方法:本文通过描写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揭示了什么主题。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局部服从整体,主旨弄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理清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体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学案)第二、四部分:分析高考题型、探究解题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目标:

1.明确考点要求,掌握词语语境义的有关知识。

2.学习理解品味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妙用的方法及答题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解读

高考湖南卷《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文学类文章阅读理解层级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 能力层次为B级。“重要词语”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词语。它是在识记基础上的高一级能力层级,要求考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做到能够领会,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和准确的判断。

鉴赏评价层级“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级,要求考生能对词语的运用进行鉴赏评价。

二、真题分析。

1、【2010年高考湖南卷《一朵午荷》16题】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2、【2006年高考湖南卷,方令孺《在山阴道上》】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3、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

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4、《一日的春光》

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问题:“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尽情地享受

5、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4分)

答案:

“似乎”一词的含义:

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

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我的发现:题中、文中、开头、结尾、实词、虚词(注:仅个人之见) 三、考点分析

(一)“重要词语(含短语)”一般指: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

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

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二)、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

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

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修辞型)

(三)、词语含义理解指导:

1、原则:联系语境找信息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必须树立语境意识,因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一般来说,一个词语的出现,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作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就一篇文章出了这个题,那一定在原文中可以找到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注意三点:

一是阅读时,瞻前顾后,审视语境。特定的含义,是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制约的。

二是要联系文章的立意、背景及文章的主旨等因素来理解。

三是从多角度来揣摩词语的含义。

四、解题方法探究。

(一)、把握段落语脉,筛选关键词句

对内涵丰富的词语,理解时要全面,对文中揭示其内涵的关键词语不可遗漏。寻找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和概括。

例1、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问:“兽类” 在文中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兽类”指野蛮和庸俗。作用:更形象地突出书籍的作用。

例2 、这冰凌花出身寒苦,它是盛开在我们这些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人们眼前、身边和心中的花。想起冰凌花,就想起我们经历的许许多多。

在我的心中,从坎坷、艰难、尴尬的煎熬之中,留下美好回味和记忆的东西很少,但冰凌花算是此生每每魂牵梦萦的一个,我在最难的时候,曾经终日望着寒窗上的冰凌花发呆出神,心游八荒万仞,今天我每每忆起这段心路历程,就从心底里油然而生一种凄美而纯真的感慨:最美,冰凌花!

我的记忆中,过去的冬天真冷,要比现在的冬天冷上许多倍。尤其是在我的少年时代,每到冬天,那数九隆冬的老北风,那漫天的的鹅毛大雪,老人们叫它北风烟雪,那滴水成冰的气候,我和我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如今想来,都如同神话,没有冻死在那些个冬天里连自己都觉得万幸。

结合文章,解释“这冰凌花出身寒苦”中“苦寒”在文中的含义。

答:①寒冷 ②坎坷艰难尴尬的煎熬

(二)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 词语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句或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去寻找。

准确把握文中指称词的称代内容注意以下三方面:

首先,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搞清称代词语替代对象是实词还是短语,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句群还是段落,是一段还是数段。

其次,要确定是近指还是远指,是指代一方还是指代双方。一般来说,“这”、“这些”、“这里”等是近指,“那”、“那些”、“那里”等是远指,“相互”、“相与”之类则指向双方。

再次,要明确是向前还是向后找。通常情况下,代词往往出现在所称代的对象之后,因而必须由近及远地从上句上文中寻找。不过,如果是起提示作用的代词,就必须看下文,向后找。例:“自然科学有两门近亲:一门是哲学,一门是文学”。

例3、但我们当下有些报刊,连那时的文化品格也不如了。其一是过于看重时尚,娱乐要摩登,明星要刺激,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找话题。其二呢,炒作公众的人物,将平凡的公众人物神秘化和庸俗化。细看近几年一些媒体(包括文学批评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走时尚的路子,唯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我在《媒体炒作下的文艺批评》一文中,谈到了这一点。有时想想,作为报人,我们多少有些责任的。

文段中“这一点”的含义是:(媒体热点重时尚,远离民众生活。)

例4、②我也弄不清怎么就把这一年一度的荷给忘了,忘得如此干干净净。那些亭亭玉立的青荷,是不是见我久期不至,才纷纷凋损、委顿的呢?那几茎残荷无疑是坚守着,向我传递最后的信息了。 ④残荷不再美丽,不再青春勃发娇姿妩媚,也不再以那一晕又一晕粉红的花,润出一片风采。人说,残荷老了,生命留给她的大概就只有怀旧、忏悔与叹息了吧。

⑤然而,残荷依然坚挺,在砭人的冷风中抗争着,不肯折腰摧眉,更不肯跪倒于地,那张破旧的残叶在秋天里依然是一面旗帜,顽强地展示生存与睿智。直到有一天,人们从残荷的根部掘出一弧又一弧白藕,才惊叹不已,那破败的残荷原来是最富有的哩。她抵死不渝守候着的便是她一生积聚起来的最珍贵的东西啊!

问题:“那几茎残荷??向我传递最后的信息了”一句中,这“最后的信息”指的是什么?

答案:“最后的信息”指的是:①荷老了。②残荷顽强地展示生存与睿智。③残荷是最富有的。

解析:要回答出“最后的信息”指的代的内容,关键就是要从行文思路出发,确定理解的范围。从思路上看,“那几茎残荷??向我传递最后的信息了”一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最后的信息”的内容当在②④⑤两段,第②段写眼前的荷花凋损、委顿,第④段回应第②段,进一步写荷老了,不再美丽。第⑤段用“然而”,一转,写出对残荷的赞美。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残荷顽强地展示生存与睿智,二是残荷原来是最富有的。

(三) 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

例5、“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文段中“狡猾”的含义是:机灵,调皮

例6、群众脸色的“”常常是决策成败得失的一面镜子。任何一项决策,老百姓的脸色中都无不刻着或肯定或否定的记号。脸色“阳光明媚”,工作开展顺利;脸色“阴风怒号”,困难险情骤至。 问“ 阴睛圆缺”原义是什么?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原指月亮阴无晴出,有圆有亏的情况。文中指脸上露出喜怒哀乐的情绪。

(四) 、找出比喻、借代的本体,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释义时要把比喻的对象、强调的特点表述清楚。

例7、 当然,我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篇二: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案

徐州七中 李洪祥

【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意向。

2、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

3、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基本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一、命题特点和意向

分析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和近3年来江苏省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散文阅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命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1、从选文体裁上来看,散文独占鳌头。2010年18套试卷文学类阅读文本,有13套为散文。

2、从选文字数上来看,其字数一般都在1500字左右。

3、从作者方面来看,当代作家作品一直占主导地位。

(二)命题原则

1、从设题上来看,一般设置4道问答题。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设题特点

1、问题设计相对稳定,“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题型相对稳定。

2、试题设计难度,适中有梯度,切入点小,考查点全,需整体把握具体作答。

3、试题答案多是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句根据题目所问整合而成。

根据以上对2010年全国各省高考试题及江苏省近几年关于散文试题的分析,依据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试对2011年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作以下几点意向分析:

(一)在选材上,越来越注重内容厚实、时代感强、技法多样的散文。

(二)在知识点上,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更倾向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领悟”。

(三)在问题设计上,稳定而有变化,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鉴赏文学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方面,拓展探究类题目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二、熟悉常考的几种散文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如10年北京卷《海棠花》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10年全国一卷《灯火》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全国卷Ⅱ《岳桦》、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碌碌奔波,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类似散文还有: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

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于都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8—10年高考试题中的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

散文文体的知识建构是散文阅读的基础。下面我们把考过的相关知识作一个简要汇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如何读懂文章

散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解题方法,而是读懂。磨刀不误砍柴工,一篇散文,如果读不懂,文意会混沌一片,解题方法再多,也无济于事。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

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可用三个步骤操作: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以09高考江苏的《上善若水》为例,可浓缩为这样一篇小短文:

上善是最高的善。(总领)

离堆??玉垒山,因仰赖杜甫、陆游才名扬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为)都江堰,绝不危及生态;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的神话。(上善之作) 伫立(都江堰的)水边,我的心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长江、淮河(这些)赖以生息的湖泊频频告急,我快要窒息。(对比现实,作批判、反思)

好在都江堰有。 (现在也只有都江堰还没被污染了)

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使它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后人有情,??给他们立了碑,供人瞻仰。他们与都江堰同辉。(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 (希望我们也要像李冰那样做上善之事)

三、鉴赏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文章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细心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写景状物散文,要理清作者借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记叙性散文,要把握所写事件的过程及该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或所写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议论说理散文,要分析作者使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技巧表现了怎样的理趣和情趣。

第二步:审清题干,揣摩信息。

一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揣摩命题意图。题干往往暗示命题意图,揭示解题方向,提示答题范围。例如,2010年湖北卷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从题干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题干中“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则进一步明确了解题方向,就是要联系全文的主旨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二要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第三步:定位提取,查前找后。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然后从这一语句往前或往后找,寻找答案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找准相关点,明确与题干相关的那些部位;二是找准选择点,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的相关语句,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一个渐近答案的过程。要能从题干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再从文章的相关部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进一步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找准答题的突破口,达到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程度。

第四步:忠实原文,整合答案。

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我们做散文阅读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尽量用原文词句来表达,不能凭印象胡编乱造;如果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结合上下文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答题时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概括要点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

三、命题规律和解答策略

(一)梳理思路类试题

高考散文命题愈来愈重视梳理行文思路、把握行文谋篇布局技巧。原因,一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二是散文因其独有的“形散”布局,让命题者对这一点青睐有加。

题型:要求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

(2010?重庆卷?15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陈俊峰《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⑴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⑵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⑶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相同题型还有09湖北卷16题,08湖北卷19题,08江西卷17题,等。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试题特点:

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每份高考试题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

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这一类题型最多。一般而言,这些都可以归为概括出多个要点。

09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⑴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⑵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⑶功效长久:至今仍在灌溉、防洪;⑷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0年湖南卷《一朵午荷》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答: 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09年高考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答案:⑴从陶器到瓷器;⑵从实用到艺术;⑶从粗陋到精致。

07高考江苏卷《麦天》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

(三)句意理解类

第一种模式 依据段落理解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篇三: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在散文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三是反复出现的句子。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1: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2:后来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主语是“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而“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据此可知,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而有的同学理解该句是却在定语和状语上纠缠,而终于没有搞清其主要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三、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如例2所举《世间最美的坟墓》中那一句,有人解释为“表明托尔斯泰与底层民众融为一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拔高”式的理解。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此时应根据分值踩点作答。

四、答题技巧

关于句子的作用,从两个方面来作答: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思想内容答题步骤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

a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b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c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d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e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f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g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h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i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J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结构上

1、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2、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3、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五、典型试题分析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 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 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孤立地看,“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放在原文中就不一样了。第五段写道:“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即保持自己的“隐秘”。句中的“马群”与“人”作比较,“放牧的马群”没有“一个人”可言,没有“门”可言,即没有“隐秘”可言,也没有感情可言。因此该句应这样理解: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这样的答案实际是从分析表达意图入手而形成的。

第(2)小题这句话是第七段的首句,它紧承第六段而来,并引出后面的两句话。第六段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而“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该句后文又说“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请留心这里的“不断”二字,而该句本身又有“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的判断,因此本题的答案只能是“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换个角度说,“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是“开门和关是(生命)一部分”而“开门”是一个新的开始,“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再加进“生命之严峻流动”的意思,可以答成“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了人生”。

第(3)小题则比较容易,因为该句后面有“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膊的别一个入口是不存的”这样一句阐释性的话。组织本小题的答案时要注意原句说的是“一扇门的关闭”是一个过程终结,而不是人生的终结。

本小题的答案是: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六、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

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作者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受默生的话的,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引用后作者还有评说)】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使人精神贫乏。(“沦为乞丐”是比喻性说法;要注意分号后一句话)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答:(1)精神财富使人弃实而自豪;(2)希望人们多读一点书,多一点书卷气。(“头抬得高高的”表明精神充实而自豪;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的象征,分句间是因果关系。末段与开头相照应,隐含着“希望”之意)】

4.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紧扣题意概述有书卷气的好处。这“书卷气”是指通过读书养成的读书人 特有的风格和气质。

B.大学者熊十力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这是因为《儒林外史》像一面镜子,让 他进一步认识了自我。

C.文中引述王冶秋先生多次读《阿Q正传》的不同体会,表明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 自我,并优化人生。

D.“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一句领起第二、三两段,从本质上揭 示了读书的重要作用。

E.“读书大可随缘”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个观点,意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读者, 读书不必选择,书都可以读。1.

【C、E(“优化人生”是在下一段阐述的;“不必选择”以下不合文意。随缘,有随机之意。 作者说的是“不拘泥于某一类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般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裴哀!也

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的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3期)

1.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事实实上已经作出回答。作者认为生命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

【生命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前进,去争取成功的过程。(应根据两个比喻的具体内容联想到人生作概括)】

2.“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要联系文章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

3.文章结尾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特有的快乐和美丽。(文末说“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意在展示生命前进和成长的过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句,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 在回顾生命历程时平和宁静的心境,也透出几分惆怅。”

C.“我不敢说未来,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反复出现,意在强调,人根本没有来生, 应该抓住今生,不断奋斗。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重现了“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 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本文的写作意图是: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C(B项“几分惆怅”无根据;C项“人根本没有来生”之说文中无根据)】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教案 散文 阅读 高考散文阅读ppt 高考散文阅读训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