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中国人民有深厚的爱”] 深厚的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2005年是美国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在北京大学和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支持下,本刊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人,推出一组特别报道“斯诺百年”,从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层面对斯诺的新闻理念和实践进行研究。
  因此,当“海伦.斯诺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之际,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共同邀请本刊参加此次研讨会。
  
  今年是海伦.斯诺百年诞辰。为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不久前,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在海伦.斯诺生前曾生活学习过的北大校园举办了“海伦.斯诺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海伦.斯诺的侄女谢莉尔.彼雪夫(Sheril Bischoff)等亲友专程来中国参会并访问,来自美国和中国北京、西安、武汉、厦门等地的与会者从新闻、文学、中美关系、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缅怀海伦.斯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增进中美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建立联系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海伦.斯诺一生与中国相连
  
  海伦.斯诺是美国著名诗人、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1907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普洛沃一个富裕家庭。1931年8月,23岁的海伦.斯诺从西雅图来到上海,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秘书,并与埃德加.斯诺相识、相恋,1932年与斯诺结婚。1933年春,斯诺受聘于燕京大学,斯诺夫妇在北平安家,这期间,他们积极支持和报道北平学生的“一二.九”反日运动,也曾多次帮助进步人士避难脱险。1936年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北红区,回北平后,海伦.斯诺帮助丈夫整理大量文字和照片资料,协助他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1937年4月,海伦.斯诺冒险访问陕北,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和许多中共首脑人物,写成《红色中国内幕》(即中译本《续西行漫记》)和《红尘: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传》(西行访问记)两本书。1937年11月海伦.斯诺到上海,与新西兰进步人士路易.艾黎等一批中外人士发起成立“美国工业合作委员会”(简称“工合”组织),继续支持中国抗战,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宋美龄、宋庆龄等大力支持。她还为“工合”组织写了一本书《中国为建立民主而奠基:工合运动纪实》,产生了广泛影响。
  1949年5月,海伦与斯诺离婚,此后没有再婚,并一直保持了“斯诺”这个姓氏。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海伦.斯诺专程去纽约欢迎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她的老朋友黄华赴任,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祝贺文章。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开放了中美交往之门,海伦.斯诺变卖家产筹资访问中国,她于1973年和1978年两次踏上访问中国之旅,重返延安、西安、北京、上海等地,走访了许多人物,拍摄了大量图片,并连续出版了《重返中国》、《毛泽东的故乡》两本书。
  1991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海伦.斯诺“理解与国际友谊奖”。1996年6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海伦.斯诺还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1997年海伦.斯诺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逝世。
  海伦.斯诺自20世纪30年代初与中国结缘,并在中国度过了10年青春岁月,她一生创作的四十多本书稿,有十多部与中国相关,为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20世纪70年代,她又两次重返中国,再度以其敏锐观察和真实记录,热情赞颂了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可以说,是中国情结书写了她传奇而光彩的人生。
  
  海伦与埃德加.斯诺密不可分
  
  海伦与斯诺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事业上的伙伴。斯诺后来曾在自传体著作《复始之旅》中这样写道:海伦是个“极不寻常的女人......她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是一位忠诚的合作者。她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批评家” 。
  
  1933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海伦在此选修课程时,著名作家冰心正在燕大工作,成了斯诺夫妇的邻居。冰心评价说,海伦与埃德加.斯诺才均力敌:“埃德加.斯诺的事业,也就是海伦.福斯特.斯诺的事业,两个斯诺,在事业上是不可分的。”
  海伦.斯诺从少年时代就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与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相识、结合,引她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她的笔名尼姆.威尔斯就是丈夫为她写作而起的。而这段婚姻也确实改变了斯诺的生活,他曾由衷地对妻子说过,“海伦,若不是为了你,我1932年就离开中国了,是你使我在中国得到了一个彻底的富有希望的新生。”海伦不仅使斯诺留在了中国,之后还访问陕北,访问毛泽东,并写下轰动世界的《西行漫记》。
  而在斯诺写作《西行漫记》中,海伦一面帮助丈夫整理文字和图片资料,一面从精神上给他很大鼓励。她总是让斯诺尽量少接电话,时时督促习惯有点懒散的丈夫尽快去写这本书,为此她承担了所有家务杂事。斯诺当时曾送给海伦一张照片,照片上写着“献给指挥棒,我是你的傀儡”。可见海伦对斯诺写作这本书是尽了“指挥”(督促)之力的。
  在写作中,海伦也常与斯诺一起讨论研究,比如写到毛泽东的个人传记部分,斯诺认为内容太多,要进行精简,并以第三人称转述,而海伦坚持要一字不漏地保留采访内容,而且用第一人称叙述。斯诺最终还是接受了妻子的合理建议。
  就在斯诺访问延安第二年,海伦又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奔赴延安,采访了斯诺一年前没能采访到的红军领袖朱德和30多位红军将领、中共领导和知名人士,写下了《续西行漫记》和《红尘》两本书,同时还为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补充了部分材料和照片。
  尽管两个“斯诺”的婚姻没能走到终点,而他们在中国从相恋到婚姻的10年,无疑是两人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岁月。
  海伦和斯诺分手后,两人仍对中国怀有始终不渝的感情。海伦在《永恒》一诗中写道:“我愿在墓中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斯诺则把自己的一部分骨灰永远留在了他曾工作过的燕园,北大未名湖畔。正如他生前所愿:“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记得1991年9月20日海伦.斯诺获得“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获奖大会上著名作家韩素音曾说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一部了不起的不朽名著,而他的妻子海伦的写作亦有她自己的地位。他们为介绍中国所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认可......”这些话说得很实在,也很中肯。的确,海伦与斯诺的创作成就密不可分,就像他们与中国的情感密不可分一样。
  
  对海伦.斯诺的研究尚待发掘
  
  近年来,中国对海伦.斯诺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与成果。首先是重译和翻译介绍了海伦.斯诺20世纪3040年代旅居中国10年和回美国后所写的著作,如《续西行漫记》、《我在中国的岁月》《阿里郎之歌――中国革命中的一个朝鲜共产党人》等,以及海伦.斯诺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重访中国后写下的《七十年代西行漫记》《延安访谈录》《毛泽东的故乡》等著作。
  再有,一些专家学者在中外期刊杂志上发表了若干篇研究性文章,如武际良的《海伦.斯诺的中国情结》;安危的《伟大的女性》;魏天真的《纪念海伦.斯诺女士》等,同时还出版了有关研究斯诺夫妇婚恋关系的专书、翻译了美国杨百翰大学拍摄的纪录影片《革命的见证者―海伦.斯诺》中文版。
  另外,如著名作家肖乾、丁玲的“海伦.斯诺访问记”,学者安危撰写出版的《忘年之交―海伦与安危两地书》等一些访问文章和通信集,也集录了晚年海伦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这些成果对于人们了解和认识海伦.斯诺及其创作的真貌与价值,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和珍贵文献,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0年和1993年,西安和北京大学还先后成立了两个“斯诺研究中心”,这两个机构与198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共同为推进研究和介绍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及其著作,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对于海伦.斯诺的研究和介绍还有许多空白点,尚待进一步发掘。海伦.斯诺一生著述颇丰,仅写作手稿就有40多部,现已出版著作14部,翻译成中文的只有六七部。在未出版的手稿中,有相当部分是写中国或和中国有关的,其中不乏当年访问红区的一些口述实录,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再有,海伦.斯诺访华期间拍摄了大量反映革命史实的照片,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曾举办过图片展览,海伦的亲属谢莉尔.彼雪夫女士也曾主编出版了《海伦.福斯特.斯诺生平图片》,全书600页,内容极为丰富,但国内尚无中文版翻译出版。另外,对海伦.斯诺的生平、著作、思想、贡献、精神系统和专题性研究著述尚欠缺。
  因此,一些有关专家学者具体建议,应编译出版包括海伦著作、论述、文章报道、书信等在内的较为齐备的《海伦.斯诺文集》,编印出版图文并茂的《海伦.斯诺在中国》大型图集等;着力开展对海伦.斯诺生平、在华访华经历、思想、贡献和精神的进一步研究。这是对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朋友海伦.省略,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瑾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人民 深厚 “她对中国人民有深厚的爱” 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阅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