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看书的散文篇一: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一)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
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
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
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
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
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
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
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
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
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
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
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
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
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
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
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
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
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
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
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
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
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
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
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
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
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
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
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最原始的快
乐,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
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梦想,于人
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
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我一直认为,一
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
是看其过去。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
至成功。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
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
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
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二) 林清玄说:“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竹林像一片乐海,
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
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读了林清玄的随风吹笛,仿佛也身临其境,看到了满眼翠绿的狂风不止的竹林波涛,阴
云密布的风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机勃勃的摩擦生籁,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响
乐。风雨中的笛声遥远、高扬、广阔、悠长。 真正聆听了一堂林清玄老师上的音乐大课。 自己不懂音乐,更不会任何一种乐曲,十足的音乐门外汉。正因为这样的无知才无畏,
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选择一种乐器来学习。想学会了一种乐器,就可以寄托心灵的希望。 因为竹笛携带的便宜。无论是在高高的山岗上,无论是随风荡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
迎风而立,尽兴优雅的演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犹疑的选择了竹
笛的学习。 竹子是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竹子清幽,默默无闻,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爱。 虽然一直立志学习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计划,吹笛学习计划,多
少年来一直被耽搁着。遗憾中的遗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现实时就这样安慰着
自己。有时,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协主义。 还是说点阳光的话题吧。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时刻变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响乐,更是震撼人心的。
通过读随风竹笛,更要抛弃上面阿q想法。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
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具有竹子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
的高雅品格。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三) 夜深人静,我却有些浮躁不安。在台灯的指引下,我不耐烦地拿起枕边那本淡黄色的书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这封面就把我的“心”牵了过去一一潇洒的“林清玄”三个大字显赫地印在纷纷扬扬飘
落的蒲公英上,颇有一种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个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开了书。
“天啊!‘她’竟是一个修行过的男人!”我惊叹着看了他的简介。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 我重翻回目录,一篇名叫《咬舌自尽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帘,我翻到了相应面数,如
狼似虎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早已是视线模糊。那主人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
山里,狗,回来了。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
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
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立刻又送去抛
弃,又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有情有义之人受无情之人背弃,在人世间还少吗?三国时期,
老将黄忠为他主公的霸业苦战关羽,回去之后,主公韩玄却叫刀斧手斩他首级,此不为 无情之人背弃有情之人?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
禅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备的风格。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听一位禅师的谆谆教导,在安抚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灵??
篇二: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可以当笑话看的散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
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
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
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
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
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
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
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
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
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
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
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
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
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
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
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
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
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
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
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
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
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
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
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
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篇三: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
字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字(一)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
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
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
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湾很不方便,因
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
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
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
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
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
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
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
独特写作风格!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
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
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
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
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
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
句话、这本书中学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字(二) 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
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
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
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
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
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
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
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
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
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
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
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吧。”篇四: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读《回望两河》有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
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
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
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
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他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
的信念。传统的乐观主义虚设了很多“意义的岛屿”,引诱人热情澎湃,而转眼又陷入痛苦的
深渊。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
责任。责任,是一个人身份的基点。他说,狂热盲目使真理蒙尘,使生活简单,自以为要解救苦难,实际上是增加了苦难,
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世间很多政治灾祸,都与此有关。他说,既然由他来从政,就要从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来看待政治,争取人性的回归。一
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很可能以善恶的混淆为背景,一种严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为代价。
要防止这一切,前提是反抗谎言,因为谎言是一切邪恶的共同基础。政治阴谋不是政治,健
康的政治鼓励人们真实地生活,自由地表达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负责、诚恳、
宽容。
他说,社会改革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
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
事纠纷。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 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
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
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
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
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
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大众传媒,它们一味鼓动猜疑和仇恨,支持五花八门的劫掠,政治上的
诽谤、诬陷也与此有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社会上巨大而又沉睡着的善意。 他说,文化从低层次而言,包括全部日常生活方式,从高层次而言,包括人们的教养和
素质,因此,良好的政治理想都与文化有关。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文化教养和举止习惯上的衰
退,比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更让人震惊。 他说,知识分子比别人有更广泛的思考背景,由此产生更普遍的责任。这固然不错,但
这种情况也可能产生反面效果。真正值得信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宽容而虚心,他们承认世界的
神秘本质,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却又秉承人类的良心,关注着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
们能使世界更美好??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回望两河》,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
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潘悦妍 初二(6)班 南京市中华中学篇五:《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看书的散文篇二:关于读书的文章
关于读书的文章
1. 暖暖的阳光温柔地洒落,泡一壶香茗,在丝丝缕缕的清新中轻轻的让书面舒展,轻抚上面的文字,让一个个跳动的音韵把我导向各处的恩许之地,一种难以名状的舒坦就在我的心中飘散开来。
2 . “读书就好比隐身‘串门’”,杨绛如是说。阅读的确让我走到了不少人的家中。我与岳飞握着双手,一同喊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言壮语。我轻拍着伤痛欲绝的柳永,和他一同走过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才在西域边塞见识了葡萄美酒夜光杯,又在青旗之下笑沽梨花酒。我与五湖四海的友人畅谈心声,共同举杯欢笑。渐渐的,我醉倒在了诗山词水之中,开始慢慢地与书化而为一,正是沉醉不知归路。
3. 既是不知归,也就不必归去,在阅读里进行一番探险,别有一般风味。辛巴达带领我拜谒了所罗门的神殿,绕过巨蟒盘桓的山谷,穿过巨鲸出没的世界尽头;凡尔纳却又把我装在潜水艇中航行了两万里带到了神秘岛;在康桥的柔波中,我看到了忧郁的小王子正在拼命地追问着问题。我从无数巨人的胯下走过,无数的小人又从我胯下走过。呵,多么奇妙的旅程。阅读把神奇与惊喜一一领到我身边,让我和他们结伴而行。
4. 走着走着,一位名叫知识的老者也加入了我们的队列。他身上闪耀着智慧光芒透过我的眼睛,仿佛点亮了心中的明灯。我了解到壮丽的巨塔也会倾斜,不败的钢铁也会沉没;有人为了一个圆用身体挡住了利刃,也有人为了一袋铜币而将生命钉在了十字架上。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就像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滑翔。思想的速度一被放开,就连光也跑得没有它快;但是阅读与书籍就像一个最完美的黑洞,总能把思维引向它,在它里面积蓄着,准备一次最壮丽的爆发。八千里路的云与月,全部在阅读中走进了我心灵的深处。
5. 蓦然抬首,阳光依然微笑着迎面而来,我轻轻地抚摸着书上那一个个小蝌蚪,那一个个美妙的小精灵,在袅袅茶香中回味着阅读的经历,让享受与我合二为一。
6.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
7.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8.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
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9.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0.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1.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12. 那是一个迷人的午后,你坐在窗边看一本厚重的旧书,午后红茶散发着浓郁的香甜,你养的老狗懒洋洋地趴在你的脚边,阳光把你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
13. 这是你一个人的记忆,像清晨接在指尖的一颗露珠,你闻到它的芬芳,但抓不住,道不清。看吧,阅读就是这样的。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14. 有时你读着读着,好似拥抱了整个世界,你不仅仅是你,你可以旁观,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游吟诗人,看着一切在眼前发生。故事开始,起伏,辗转,最后落幕。你收集它们,将它写成或轻快或忧伤的歌,细细传唱。读着读着你就读到了生活,读到一种味道,读出一种境界。那时的你像一个豁达的老人,从容的看着生活悲喜交加的表情。或许人生不过是一弯幽静夜色中的下弦月,看似清冷,残缺,其实它一直都是满的,它只是一颗静静转动的遥远星球。当然有时你会纵情的投入其中,不可避免的被命运摆布,被七情六欲所占据,这是因为我们需要爱,需要恨,谁也不能免俗。你专注的读着,紧张得连呼吸都快要忘记,这不正是人生的激越,它拉着你疯狂的奔跑吗?你被一种心情牵引着,盲目地向前跑,风在耳边呼啸,这一刻湮没了理智,你一下抛开了生活的面具。像个孩子一样真率的呐喊,冲撞,无所顾忌。你甚至勇敢地责备命运的不公平,斥责这个社会的阴暗,晦涩,辛酸,软弱。
15. 那一刻你忘情的哭了,泪水打湿书页,你才发现你仅仅是在读着别人的故事。可为什么在那里你却看到自己的身影,你觉得你活得那样鲜活,那样真实?某一刹那,你对它交付了自己全部的感动,毫不后悔。
16. 很久以后你再拿起那本书,回想起当时的感觉,你困惑地摇了摇头。你可能已经忘记为何会那般感动了。
17. 这就是阅读了,你从未功利地想从它那里获取什么,没有预谋,没有压力,你只是在那里模糊地品味了生活。你哭,你笑,你恨,你爱。你读过它,然后你忘记,转过身,回到忙乱的现实里。阅读,经由你那一刻的感情而催发,因为你喜,你读到喜;因为你悲,你读到悲。
18. 阅读如此,生活如此。抓住了某一个怒放的刹那,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19. 人类自从蒙昧的动物世界分离出来之后,先有语言,再有文字,然后有了文章,最后有了书籍——有时一想到这个漫长的过程,心里不禁生出一种惊心动魄,因为没有了这个过程,便不会有“阅读”,而在今天,这是一个多么不堪承受的缺失啊!
20. 然而,虽然人人离不开阅读,但阅读的境界却有着见仁见智的高下之分。
21. 一种境界是为考试求取功名。这种阅读在我看来是“下品”,因为它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求知,当然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当阅读者眼里总是有着功名利禄在闪闪发亮,任何知识都只好沦为“敲门砖”,敲开功名的大门就不免于被随手抛弃的命运,这难道不能算是对知识的亵渎?这种阅读,远有科举士子为证,今有前赴后继参加各种考试——高考,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国人为例。君不见每场考试前,考场外手捧“真经”或坐或立皱眉苦读的各类考生乎?此种阅读,毋宁说是阅读者人生经历当中的一场恶梦,只有痛苦,没有快乐。然而人生在世,可以免除这种“痛苦的阅读”者几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化。
22. 另一种阅读的境界是为穷尽知识和真理。这种阅读可以列为“上品”,因为它已挣脱了一己的名利,而源于人类伟大的好奇心。古今中外多少科学的巨人,为探究某一问题,皓首穷经,孜孜不倦;更有一些旷世罕见的“通才,同时涉猎多门学科,在阅读中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奥秘。这是自动自主自觉的“阅读”,在穷尽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他们是勇敢的旅行者和探险家,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我甚至还要说,能够入此境者,已得人生之福。
23. 然而,庄子说过一句话:“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不失为一种“局部的真理”。所以,在我眼里,上述第二种境界虽算“上品”,但不能臻“极品”之境。堪称“极品”的阅读,是无求无欲的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散步,灵魂的漫游。这种阅读者,不但没有从书中求富贵的欲望,也没有从书中挖掘知识宝藏的追求,更没有从书中提炼道德箴言以济苍生救天下的冲动。他从书中看到善良,看到美好;他为书中的精彩而感动,为书中的幸福而哭泣。他总是需要阅读,但对“阅读”又无所求,只因阅读而充盈,而宁静。“阅读”给他的,是精神的空
气和食粮,他因此超越了物质和现实的人生。
24. 三种阅读的境界有着相似的外表,但精神内核迥然有异。最后我不得不承认,孰高孰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下品”“上品”“极品”,在不同的人心目中,顺序也许正好相反??
25. 且听自然,松涛阵阵,是松林的律动;唧唧如诉,是秋虫的私鸣,历历如怨,是子规的诉怨。
26. 且听心灵,温情脉脉,是一片柔情,熊熊如炬,是一片热情,亲切问候,是一片冰心。
27. 且听书语,有屈、陶、李、杜的委婉词工,清新明丽,有志摩、爱玲的文采斐然,柔情如梦;有韩韩、安妮的个性飞扬,人性感悟。
28. 阅读,并不仅仅看那跃动于平面的白纸黑字,更应感受,竟无声化为有声。
29. 且听书语,倾听历史。
30. 阅读史书,并不是埋首于枯燥乏味的象牙塔故纸堆中,用心聆听,我能听到历史巨轮碾过的隆隆巨响,重温五千年的风采。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氏族公社的确立巩固,是智慧的迸发;从古老的禅让到世袭制建立,是历史的呼唤;从陈胜吴广的呐喊到宋江方腊的振臂高呼,是内心的呼喊;从太平天国的硝烟弥漫到黄花岗枪林弹雨,我们能听到国运的呜咽??
31. 阅读,我们一一倾听,听历史曾有的低泣,曾有的高呼,看历史曾有的辉煌,曾有的悲惨,心中自会有一种自豪和沉重。
32. 且听书语,聆听心声。
33. 阅读散文,并不是揣度深邃寓意,揣摩其中的情感流向,更多地,我能听到书中呓语。于散文中遨游。秋雨先生领我于霜雪的阳关道外寻觅敦煌旧事,我听到敦煌沉稳而又悲哀的搏动与叹息;张爱玲点燃一炷熏香,于烟雾袅娜中,我仿佛回到旧上海,听旗袍飘逸拂动的韵律,人力车穿梭中生命的艰辛喘息;三毛带我一路闯过西班牙,撒哈拉沙漠,我仿佛耳听沙漠上,血阳下骆驼的幽幽低叹??
34. 一一翻过,我也一一聆听,听文采飞扬中人情畅叙,听悸动于文字间灵魂的所有低唱。
35. 且听书语,且听人生!
36. 阅读哲学,并不是坚涩文字中苦思冥想,更不是如看盲文,而是能在哲人的深奥里找到一些真谛。孔子独立江边,慨叹“逝者如斯”,我明白时间的稍纵即逝和弥足珍贵;佛静坐菩提顿悟人生宇宙,我听到了于无穷之中隐隐约约传出的智慧之语,法国大哲帕斯卡尔写到:“无限空间的沉默让我恐惧。”我听到的则是对人生最贴切最真实的剖白??
37. 一一研读,我也一一听取。听取思哲们的表述,同时也想,我该到无穷间捎回一些白云,用其中的纯净擦拭心灵中的尘屑、冗杂。
38. 阅读,并不仅仅让眼畅游于字里行间,并不仅仅让情飘逸于情节迭
拓,更需要心灵听取悸动于书中深层的属于灵魂的剖白。
39. 且听书语。
有关读书的故事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看书的散文)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 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2.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3.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
看书的散文篇三:关于读书、阅读的散文读书之于我,便是生活的情趣
读书之于我,便是生活的情趣
有一个喜欢买书的朋友,喜欢到旧书摊去淘书。
在他房间的书橱里放着一排排旧书,鲁迅写的杂文集,林语堂、老舍的散文集子,而最多的就是古籍了。有好些还是竖排印的线装本,繁体字。翻了翻,眼神一会儿就跳行,不知看到哪里了,然后往回找,真是头晕,古人居然会这样读了几千年的书。不过繁体字难不倒我,毕竟自己是学中文专业的。
奇怪,他是摆弄计算机的,怎么喜欢这些文艺书呢?想起,上学时有个讲古代汉语的老师说,十三经是中国文化的典籍瑰宝,不读,买上,放在书橱里,让人看了也觉得你很有学问。他莫不是也这样充充门面罢了。
很喜欢一本宋词选,抽出来想借回去边看边练练字。同他说了一声,就顺手往包里装。他却说:“不行!我不喜欢把书借给别人。”我的拿着书的手放在包上,愕然了,竟然有这样的人,不借就算了,拒绝的话还说得这样直露,让人觉得像个小气鬼。他并没有觉得什么不自在,说:“我喜欢在书上作旁批,边看边随便写点儿什么,我的书都是我的生活空间。我不喜欢别人闯进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