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意思【大洋彼岸的回响】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为研究文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报对中国音乐的报道。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加之西方乐迷的音乐审美倾向使中国音乐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创作既可以融入当代国际文化潮流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时代音乐。
关键词:《纽约时报》 中国音乐 民族特色 中西音乐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人们接受并欣赏它,首先是听觉上的愉悦,接着便是心理上的共鸣和满足,愈是愉悦,愈是有共鸣,愈感到满足,其审美价值就愈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乐团和音乐家不断到美国演出,中国音乐给美国乐坛带去一股新的活力。中国音乐家的演奏与歌唱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
一、报道彰显中国音乐独特魅力
20世纪90年代《纽约时报》对中国音乐的报道,不仅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也显示出中国音乐在世界乐坛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管弦乐的艺术表现之美
中国管弦乐队在纽约的首演是由田震伸指挥的。管弦乐曲中包括两首以京剧曲调为基础的乐曲:《普世幸福》和《中国音乐风格随想曲》,还安排了古老的民族曲调。对此,《纽约时报》这样评价:“如同在西方音乐中,这些表演曲目要求灵活和精确,年轻的演奏者用卓越的技巧、优美的音色和细微的差别操控着他们的乐器。”对于节目中的室内音乐部分,文章写道:“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小合奏组用传统乐器奉献了优美的演奏”。可见,中国管弦乐队首次美国之行便赢得了大洋彼岸的青睐。这使我们看到,以目前世界文化交流进展的速度和广度来看,管弦乐团有必要接纳新的乐器――纯粹的中国乐器――来扩展音色领域。中国音乐、国乐器,只要作曲家运用得宜,它们会成为世界音乐的新宠,为大家带来值得惊喜的“新的声音”。世上许多所谓的“创新”,都是发扬光大了自己本身的特色而已。中国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承担着把音乐表现出来的重大责任,也使中国的爱乐者有机会认识自己国家的音乐资源,给中国音乐带来值得期待的前景。
2.中国音乐的音色丰富细腻之美
对声音细节的注意是传统中国音乐的基本部分。以琵琶演奏家唐良星为主要演奏者的中国音乐组合,在华盛顿广场教堂举行的音乐会证明了中国音乐的优雅与卓越的技巧。音乐会的开始曲和结束曲是合奏乐曲,主体部分还是以琵琶独奏曲、筝独奏曲、曲笛独奏曲、梆笛独奏曲、长笛独奏曲和箫独奏曲为主。给人带来震惊的是,“乐器模仿自然的声音或人造的声音,是那么惟妙惟肖。合奏组演奏了类似组曲的集合曲,每一个音乐家都为自己所演奏的曲子加入了自己的装饰成份,追求的是不必一致的演奏效果。毫无疑问,这些表演者正在把音乐提供的每一细微差别表现出来。”“以韵传神”是演奏中围音乐时体现传统音乐精神的内核,其神韵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线性美及音色与音势的丰富变化上。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条美,反映在它的每一个单音都可被装饰:如波动、振动、滑奏、力度变化等等,这些正是鲜明的东方音乐的特色与浓郁的民族音乐的韵味的体现,给人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美感。
3.中西音乐融合的震撼异样之美
中国音乐家演奏的中国音乐得到了《纽约时报》的赞叹,与此同时,中国音乐家演奏的西方音乐也博得了《纽约时报》的喝彩:“星期天的下午,一个舒适的、令人亲切的室内音乐厅,汇聚着传统的中国表演艺术和中国音乐家演奏的西方音乐。剧院展示了新古典四重奏。音乐家们从莫扎特的D大调四重奏(编号K575)开始,创造了引人人胜的乐章。”可以看出,美国记者从欣赏的角度品评音乐表演,中国音乐元素――中国民歌的韵味,给西方乐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及丰富的色彩与内涵,给爱乐者和现场观众带来清新亲切的感受。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中西音乐相互影响与渗透已深入到了音乐艺术的各个层面。各艺术门类、艺术流派之间的融合与渗透越来越明显。当中西音乐风格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体时,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激情澎湃、如醉如痴。“中西音乐杂交风格”是一种异样的美。“中国音乐作品富有诗意,唤起人的情感,把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东西。”。跨越国界的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这就是1加1远大于2。
二、报道体现中国音乐的艺术共鸣
1.中国音乐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从《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我们体察到来自中国音乐人的表演的确在大洋彼岸引起了心灵与情感的“喧嚣与骚动”,这是中国演奏家的演奏、作曲家的创作以及歌唱家的歌唱所展示的巨大魅力征服了美国观众。20世纪90年代,享誉世界的中国音乐艺术家渐渐引起了美国乐坛的关注。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今在欣赏更加国际化的音乐时,美国人期望看到更加独特的、民族的音乐,期望感受别样的文化表现方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世界文化贵在多元并存,百花齐放。一个文化圈里的东西拿到别的文化圈,很容易让人觉得陌生、新奇,而这东西又是经过一个民族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精华,本身又有魅力,让人折服在情理之中。聆听中国音乐家的演奏和中国歌唱家的演唱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当代法国最有声望的钢琴大师西普林,卡萨利斯说:“整个世界发现了来自中国的新现象。现在,中国演奏家歌唱家越来越多地在西方露面,西方许多人开始认为:音乐界的未来是中国的!”。
2.当代西方乐迷的音乐审美倾向
《纽约时报》记者对中国音乐的态度倾向也反映了当代西方乐迷的倾向。二战后的西方作曲家试图从零开始,创造全新的音乐语言。他们想要忘记过去,把古典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或主观主义全部丢到一边,另行发展一种客观的结构主义音乐,把音乐与科学、建筑甚至语法结构扯到一起。。西方当代作曲家因此越来越脱离听众。时至今日,西方当代音乐创作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作品深得听众喜欢,但人们对西方音乐的既定成见却很难改变。而且,西方新音乐的风格、主张改变得太快,许多乐迷难以接受,宁愿沉浸于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里。
就此而言,中国当代作曲家比他们的西方同行幸运。一方面,中国当代作曲家不必背负西方音乐沉重的历史包袱,可以比西方同行更自由、更开放、更灵活地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因为西方乐迷虽然大多对西方音乐态度冷漠,但对来自非西方国家的当代音乐创作仍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期待着另一个世界的文化带给他们另一种精神体验。荷兰“新乐团”艺术总监邦斯比较了俄、中、日的新音乐创作。他说,俄罗斯音乐一般来说更阴郁忧伤,极为关注灵魂:而中国音乐则乐观得多,有很强的灵性,充满活力、引人遐思;日本作曲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运用西方音乐语言和技巧进行创作,创作态度虽然在不断变化,但迄今在寻找自身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困难。邦斯总结说,与日本作曲家相比,中国当代作曲家从一开始就更明确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价值,作品个性鲜明,也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文化中迅速获得了承认。
三、从报道看中国音乐发展方向
未来的音乐圈必定是一个全球共同体,虽各国音乐各具地方特色,然而必定在同一个语境中同步前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并达到融合是全球化语境下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目前这样的音乐融合已获得非常好的效果。事实上,中西音乐的借鉴与融合在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音乐吸收非西方音乐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中国的传统音乐。作曲家兼理论家罗伯特?科根和他的夫人――女作曲家波特西?埃斯科特在创作上都属于“先锋派”。他们敏锐地看到音乐创作中非西方文化素材的巨大潜力,大胆提出了“全球音乐”(Global Music)的理论,积极倡导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创作。0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到‘今天,中国艺术家仍以在西方得到承认为荣,以西方人的承认证明自己作品质量的心态并没有改变,但学习西方只是一个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创造既可以融入当代国际先进文化潮流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时代的音乐。中西方艺术只有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发展,争奇斗艳,才会创造出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关热词搜索:大洋 回响 彼岸 大洋彼岸的回响 大洋彼岸的意思 大洋彼岸是哪个国家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