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社会新闻舆论引导与大众审美意识培养_舆论全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 新闻媒体要在新闻舆论引导中科学选择加强大众审美意识培养的最佳路径,帮助大众建立起良好的审美心理机制,带动大众正确认识转型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大众审美意识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 转型社会 新闻舆论引导 大众审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已全面进入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和过渡的快速转型期。这一转型直接带来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大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这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大众无法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需求等方面快速建立起相应的审美心理机制。面对种种压力和困惑大众往往无所适从,在纷繁复杂的表象面前容易迷失方向,模糊了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界限,漠视人伦、道德、法律的约束,由此引发的价值判断冲突与审美选择错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现代化社会进程的推进。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新闻舆论引导来推动大众审美心理机制的建立和加强大众审美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注重社会发展的成果宣传启发大众的审美感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任务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党中央最初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世纪已顺利实现了前两步的发展目标,迈进21世纪后开始了第三步建设。新闻媒体要根据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新闻事业自身的特点,注重选择丰富的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予以报道,启发大众的审美感知,使大众在感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的过程中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使大众在共享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让大众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审美意识,积累社会审美经验。
现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新任务、新理念的实施与推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单纯注重经济发展的局面,着力推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社会结构建设目标的统一,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新闻媒体在积极引导大众投入到这伟大实践活动中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新闻报道与舆论节目,训练大众的视、听觉审美,让大众运用审美感官去观察、体会、辨析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活动作为审美对象从形式到内容所包含的深层意蕴,让大众从自身所参与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中去联想、创造,构建出渗透着大众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审美意象,进而去感受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魅力。
二、突出环境保护的生态报道促进大众的审美理解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同时又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取所需物品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平衡生态的破坏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口超速增长,森林被无节制地砍伐,大气、水体被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珍稀动物在人类不负责任行为影响下灭绝,各种对人类足以绝杀的核武器被发明生产出来,等等,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挑战。新闻媒体要紧紧抓住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严重的生态及能源危机,科学定位自己新闻舆论引导的节目,通过积极建设关于环境保护的舆论引导热线、频道、网络,突出环境保护的生态报道,积极传播生态知识,大力宣传适宜人类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优美环境,带动大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使每个人都能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引起重视,并采取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工作中来,让大众在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从对自身工作的成果感知、想象、理解中去体味这项工作的内在审美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深厚而持久的审美热情。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社会多方参与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得到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将明显改善。新闻媒体在加强关乎环境保护而取得良好生态效果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引导大众对这类节目给以更广泛和更深层的审美理解。这是一种与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不以概念为中介的非确定性的多义性认识,往往以一种意无穷性的特征表现出来。让大众在个别的、感性的、偶然的生态新闻事件中,逐渐地把审美对象的审美信息整合起来,并不断的从审美观照中汲取新的养料以推动审美心理机制的建立。通过自由的想象活动,去把握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是因为这样,新闻媒体需要采取直观的形式,唤起大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共精神与社会良知,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审美认识,在非确定性中感受某种确定的趋向,在多义性中体会某种特定的意义,以实现审美同化与审美顺应。
三、加强知识创新的科学传播激发大众的审美创造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创新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创新是促进知识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培育的主要力量,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坚强支柱,知识创新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竞争的焦点。现在知识创新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这一系列战略方针的出台与落实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技术等为代表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令世人瞩目,令国人自豪。新闻媒体要深刻认识到知识创新对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人民福祉的极端重要性,积极利用新闻舆论的优势,加强知识 创新的利学传播,大力宣讲只有通过知识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能推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才能获得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知识创新无止境,新闻舆论引导也需要创新。随着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增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本身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要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创新力的时代要求出发,准确定位知识创新的新闻舆论引导,精心设计知识创新的科学传播内容,用正确的知识创新审美价值观影响大众对知识创新的审美接受、审美倾向和审美判断,进而改变大众的审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使大众能够在已有的各种现实存在中努力奋起,去追求新知识、新科学,使得一切大胆的合理性的知识探索和科学研发在他们的思维、行为上能够产生生成性的变化,进而转化为审美创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文化。
四、增强生命教育的现实关注引领大众的审美追求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等问题所带来的诸种现实压力在日益增大,繁忙的日常工作、紧张的学习考试、复杂的人际交往冲突,还有来自社会、家庭的其它种种无形压力,在考验着人们原有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心理适应性弱的人可能会因心理失衡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失眠甚至消极厌世等不良情绪的严重困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思维,一些人采取了自杀这样过激的手段来应对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据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8.7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占世界自杀人口的1/4,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人口第五位死亡的直接原因,是15~34岁人群首位死亡的重要原因,并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增强生命教育的现实关注,就成为新闻媒体不容推卸的责任。要尽可能地选择公共视角,调用多种传播手段,设置大众的心理问题议题,激发大众的生命意识,培养大众合理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矛盾的本领,引领大众面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要学会自我心理按摩、自我解脱,以保持心灵的安宁和生命的自重,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让生命主体在对自身的审美观照中感受生命审美追求的快乐。
人们在现代社会获得物质的温饱以后由于所面临的种种矛盾与冲突而出现的心理危机和精神焦虑,新闻媒体给予合理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干预,体现新闻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心理疾病引起的自杀事件开展新闻舆论引导时更要充分体现出对自杀当事人及其家人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肯定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只有充分唤醒大众的生命审美意识。才能使社会大众尽可能地开发生命潜能,增强生命活力,提高生命质量,让大众都能在现代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五、提倡道德遵从的精神自觉唤起大众的审美升华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关于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荣辱、美丑、正义非正义、正当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当下深刻的社会转型已经或正在引起大众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新旧道德观念的相互交替、冲突,多种社会道德规范并存、龃龆与道德教育滞后、错位等。许多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接受新的检验和选择,新的道德体系急需建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道德的同时,创立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与评价标准成为时代的紧迫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新闻媒体要根据“面向大众,普及提高”的指导思想,在新闻舆论引导中积极提倡道德遵从的精神自觉,大力宣传反映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先进人物和事件,努力营造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的社会环境,尽快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让大众在道德遵从的审美观照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积累道德遵从的审美体验。
大众的道德观念是在后天有效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新闻舆论引导活动,影响大众的道德观念,提高大众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引导大众道德遵从向健康方向发展。大众一旦在道德遵从中实现了自我审美激励,确认了自我审美提升,道德就会成为大众的一种精神自觉需求,道德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审美价值、审美意义。大众作为审美主体通过道德遵从的精神自觉体会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而获得一种审美的升华。
中国正在经历的大规模的剧烈的社会转型,引发了大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判断等多方面的变化。新闻媒体要审时度势,讲究宣传策略,提高引导水平,在新闻舆论引导中科学选择加强大众审美意识培养的最佳路径,帮助大众建立起良好的审美心理机制,带动大众正确认识转型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大众审美意识的整体提高,使整个社会心理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于平衡,从而避免陷入孤独、抑郁、痛苦、烦恼的现代化病症之中,引导大众在积极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和综合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大众 舆论 审美 论转型社会新闻舆论引导与大众审美意识培养 试论社会新闻对舆论的引导 浅论社会新闻对舆论的引导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