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多博物馆很少收录【德国三大博物馆“启蒙”中国】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德国三大博物馆首次联手展出了579件18至19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向中国人输出启蒙运动的核心精神。   “孔子像怎么不见了?我们从外地来,还想合个影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聚集着许多游客,他们好奇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失踪”的孔子像到底去了哪里。
  他们并不知道,身后的展厅里面正聚集着一群来自德国的启蒙者――康德、莱辛、席勒……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曾经改变欧洲,当时的科学技术更是影响着世界。
  重修过的国家博物馆首次大展选择“启蒙之艺术”作为主题,来自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博物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三大博物馆的共计579件作品,让人们看到照亮欧洲的启蒙之光。围绕这一主题,歌德学院、墨卡托基金会等德国文化机构也将在2011年~2012年度集中带来一系列戏剧、对话、沙龙、博物馆教育等丰富的活动。
  
  启蒙的核心是重视人
  
  展厅入口是一幅德国少女的画像,这是来自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所收藏的一幅迪马里所作《艺术家和他的女儿安东尼娅》。“在此之前,只有国王或教皇才有可能得到这样规格的画像,在启蒙时期,一个平凡的女孩也能平等地得到这样的机会,只要艺术家本人想这样创作。”
  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馆长克劳斯?施恩克向《世界博览》记者介绍说,启蒙精神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而此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德国国宝”围绕着这一主题分为九大主题: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
  而在这个框架下,三大博物馆带来了戈雅、弗雷德里希、庚斯博罗、荷加斯、皮拉内西等等18~19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种类则囊括油画、版画、透光画、雕塑、家具、工艺品、服饰乃至珍贵的早期科学仪器。
  德方负责策划整个展览,他们希望中国观众能从每一件艺术品中都能发现,“启蒙意味着人们的角色在社会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这一时期能集中出现那么多的新东西,不管是绘画、科技、家具、服装还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都在发生变化。
  当单个的人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集合体,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公民社会,也都随之进入了启蒙时代。这次德国三大博物馆带来的展品很多都与家庭生活有关,艺术家们以温情清新的笔触展现当时市民阶级家庭的生活细节与场景。
  在“阴暗面”部分当中,艺术家们试图描绘现实的残酷真相。戈雅的画作揭开战争和宗教迫害的残酷,荷加斯的作品讽刺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偏见。而在现实中,欧洲人向外扩展势力给其他地区的人们带来苦难,其中就包括中国。
  德国最大的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的董事长洛伦茨说:“我们在和中国同事交流时也坦言,启蒙造成了欧洲在20世纪历史上的黑暗一面。”这一点同样也展现在技术发展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上。
  启蒙之艺术的组织者们希望给中国观众带来的不仅是文物、艺术,还有思考与反思。
  
  谁更有资格来“启蒙”?
  
  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在德国外长韦斯特维勒飞往北京揭开“启蒙之艺术”大展开幕式的同时,德国媒体对此的批评声已经此起彼伏。
  在他们看来,德国外交部为了这场“洋传教”提供了800万欧元(约合7000万人民币左右)并不值得。另外,是否应该与中国进行这一主题的对话也值得商榷。
  而中国观众在排队预约和花钱买票看完这场展览之后,也有些糊涂,德国人究竟想要说些什么?他们是否有资格来中国“启蒙”?
  这需要回到策划这一展览的最初。为什么选择“启蒙时期”,这并非德方指定,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所希望的。从中德双方第一次敲定方案到2011年展览最终亮相经历了整整十年。而对于德国的三个博物馆来说,这样大规模的合作在德国本土都从未有过,如何将各自的展品结合起来,串成主题并让中国观众读懂和接受,这都是由一些非常熟悉中国的汉学家把关的。
  但是,汉学家所理解的中国似乎还与观众真正愿意接受的形式不同。对此,一位真正的“中国通”,在北京生活超过20年的德国人,原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阿克曼向《世界博览》记者讲述了他对这两点误会的理解。
  阿克曼认为,这几位德国的博物馆馆长也有自己的“算盘”,为什么展览命名为“启蒙的艺术”而非“启蒙时期的艺术”,“这表明他们意识到德国媒体和舆论界有何期待”。但是他们没想到,特邀而来的80多位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记者在开幕式和观展之后,还是写出批评不绝的文章。
  外国媒体质疑,展品和展览方式都是绝对的高水准,但是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创作的浪漫神秘风景、博伊斯的作品是否真正代表艺术中的启蒙精神?而中国观众对他们的了解又有多少?展览能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只有当观赏者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与展览内容产生共鸣的时候,展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启蒙之艺术展既没给中国观众提供结合自身知识的机会,也没有诉诸其人生体验。它让参观者看得一脸的茫然,然后又带着一脸的茫然离去。
  
  启蒙更要消除偏见
  
  什么是中国观众能感知与共鸣的“启蒙之艺术”?当艺术成为教育工具时,它的首要条件是通俗易懂。相比注解较少的美术作品,文学和戏剧能将遥远的18世纪德国人的生活场景带到我们眼前。
  2011年5月9日,德国古典剧作家莱辛的名剧《犹太人》在国家博物馆剧场上演。两名伪装成犹太人的强盗妄图袭击一个坚定反犹的男爵,他们的行动却在最后一刻被一位旅人破坏了。男爵欲以财富和自己的女儿报答这位旅人,但旅人告之其犹太人的身份并拒绝了答谢。男爵仇恨犹太民族的想法因此而变得荒谬可笑。
  演出的形式是极简的剧本朗诵配以演员的肢体动作,但是却以轻松幽默、将悬念留到最后一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偏见与宽容的故事。如果把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换为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不同社会阶层,也说得通。

相关热词搜索:三大 德国 启蒙 德国三大博物馆“启蒙”中国 德国三大博物馆群 德国三大博物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