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消除绝对贫困这场硬仗|坚决打赢扫黑除恶这场硬仗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贵州7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在农村,贵州的贫困表现在农村,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是贵州“民生之首”。 《当代贵州》:有数据显示,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3472元,比2005年增加1595.04元。“十一五”时期,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1.0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为什么说贵州仍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呢? 禄智明:扶贫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只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目前,贵州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34个贫困乡、13973个贫困村,不少地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一半。按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省预计还有505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左右,贫困人口绝对数和贫困发生率都居全国第――。
《当代贵州》:如何才能让这505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禄智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省把扶贫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集团帮扶,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十二五”期间,力争贫困人口减少300万人以上,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实现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全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部解决505万人的贫困问题。
《当代贵州》:“十二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会主抓哪些方面?
禄智明: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持三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以强化基础、发展产业、农民增收、减贫摘帽为重点,以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34个贫困乡和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大娄山山脉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实行整乡、数乡、整县、区域推进,连片开发,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具有贵州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贵州》:这三个“重中之重”包含哪些内容?
禄智明: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了三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即: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增加收入是“重中之重”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十大助农增收措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当代贵州》:“十大助农增收措施”具体包括什么?
禄智明:一要实施特色优势种养业发展计划,以高效农业促进增收。二是实施农产品加工计划,以加工增值促进增收。三是实施农产品流通计划,以市场带动促进增收。四是实施农村服务业发展计划,以创业就业促进增收。五是实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计划,以利益分享促进增收。六是实施产业技能培训计划,以素质升促进增收。七是实施劳务输出计划,以劳动力转移促进增收。八是实施农业科技普及计划,以科技兴农促进增收。九是实施城镇化带动计划,以减少农村人口促进增收。十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计划,以政策支持促进增收。
《当代贵州》:工作思路上会作哪些调整? 禄智明:主要在四个方面作相应调整:在扶贫战略上,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在扶贫方针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扶贫对象上,在对五保户、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等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重点对扶贫标准以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进行扶持,实现增收致富。在扶贫目标上,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更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快步奔向小康。
《当代贵州》:我们知道,由于财力有限,我省投入到扶贫开发的资金也十分有限,与扶贫需求的矛盾很尖锐。
禄智明:是的。就实施整村推进来说,每个贫困村(行政村)需投入资金300万元左右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而全省目前平均每村只投入50万元,再加上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还有5000多个贫困村,资金缺口较大。
《当代贵州》:怎么解决资金的问题?
禄智明:我们将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搭建扶贫融资平台,建立“县市推荐项目、专家银行评估、企业申报贷款、多形式连环担保、扶贫资金贴息、企业承贷承还”的新型扶贫龙头企业融资机制,提高贫困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快扶贫开发。
围绕产业抓龙头和大户,是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为把扶持资金“蛋糕”做大,“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融资500亿元用于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扶贫,计划扶持500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50万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当代贵州》:我们注意到,近几年贵州省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高度重视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特另q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和谋生本领,有很多贫困群众由此实现了脱贫致富,彻底改变了命运。
禄智明: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是我省进入新阶段以来转变扶贫开发方式、这里抓好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之一,通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贫困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十分明显。这项工作给我们的启示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贵州是全国最为贫困的省份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只有转变扶贫方式,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我省将重点实施“少生陕富工程”、“阳光雨露工程”、“扶贫攻坚工程”、“惠民扶贫细胞工程”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五大工程。
《当代贵州》:在扶贫方式上会怎么转、怎么变?
禄智明:首先是把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进行克难攻坚。
未来几年,我省扶贫攻坚的重心将从“整体扶贫”向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过渡。针对省内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等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扶贫攻坚工程,推进扶贫开发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由“单打独斗”向“合力推进”转变。
《当代贵州》:这些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禄智明:我们将在这些地区各选 择1至2个试点县,按照规划,集中实施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当代贵州》:也就是说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禄智明:是的。
《当代贵州》:会采取什么激励措施?
禄智明:实行“减贫摘帽”、“摘帽不摘政策”,激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当代贵州》:这个措施的核心是什么?
禄智明:“减贫摘帽”核心是改变“等、靠、要”、小富即安、不富也安、争戴“贫困帽”的情性思想,改变贫困地区发展动力不足、依赖性严重、越扶贫越想保“贫困帽”的现象,解决事业心、责任感、危机感、能动陛、执行力不强的主观问题。
“减贫”是减少贫困人口,“摘帽”是摘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个帽子,目的是鼓励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步伐。国家给予的政策不因“摘帽”和“减贫”而改变,反而得到奖励。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到2015年实现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减贫摘帽”。
《当代贵州》:在产业导向上会有什么变化?
禄智明:我省将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资金规模,培育壮大草地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扶贫产业格局。
具体来讲,就是对符合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经营机制好、生产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确保项目建设成功、长久发挥效益。加快山地农业扶贫开发,大力实施“三个一细胞工程”(即:实现1户农户转移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发展1亩经济作物的“三个一”目标),继续实施异地扶贫搬迁。
《当代贵州》:开展帮扶活动对整个扶贫开发起什么作用?
禄智明:组织领导干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扶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能够形成大扶贫格局。
2010年,我省确定了19个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定点扶贫乡,每个乡投入1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以县为单位按1:3以上的比例整合各类资金,实施板块推进。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扩面,将省人大、省政协领导纳入集团帮扶范围,形成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带头定点联系贫困县、乡,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格局。
此外,还要拓展“四帮四促”的广度,做到对贫困地区帮扶的全覆盖,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把扶贫脱贫作为第~民生工程来抓,坚决打赢消除绝对贫困这场硬仗。
(编辑/肖露)
相关热词搜索:硬仗 这场 打赢 坚决打赢消除绝对贫困这场硬仗 坚决打赢扫黑除恶攻坚 2018年扫黑除恶标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