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同摆设【莫让挂职干部“虚挂”成“摆设”】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最近,少数挂职干部与记者交流时表现出苦恼,他们感到在基层挂职处境很尴尬:因为种种原因感到有位置却缺平台,展“身手”却没舞台,往往是一开始满腔热情,然后逐惭心灰意冷,最后应付了事。这种现象无疑与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初衷背道而驰。
干部挂职,是国家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的一项干部交流制度,对于锻炼、培养干部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少数地方党委、政府有“叶公好龙”之嫌,挂职干部在基层有劲无处使,有想法难作为,基本上处于“虚挂”状态。如某个县请上级组织部门协调,向财政、交通、发改委等重要厅局(委)要干部下去挂县级副职,等挂职干部到位后却并非用其所长,甚至不让其分管具体工作,将之束之高阁,令人匪夷所思。
追根溯源,原因如下:一是个别地方领导存在排外心态,表面欢迎,实则害怕挂职干部“抢风头”,危及其位置;二是不信任,认为挂职干部挂职时间短,又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想让其干点事,又怕他干不好,有适合工作也不让其单独去干,要么“放羊”,要么象征性地安排一点事“意思意思”;三是把挂职干部的作用片面定位于跑项目、拉资金,并以此“运作能力”作为评价挂职干部的主要标准。跑得来项目和资金者,则位尊言重受倚重,跑不来者,则人微言轻被“边缘”;四是被选派的个别挂职干部能力的确有限,地方不敢委以责任;五是挂职干部“空降”自上级机关和部门,导致“派出单位疏于管理、接受单位不便管理”和“挂名有余、履职不足”现象……凡此种种。
“虚挂”的结果,必然使干部挂职在实践中变形和走样。久而久之,挂职干部难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该管的不想管,该做的不想做,甚至长期待在原单位,或是“赋闲”在家,“挂”在上面、“沉”不下去,即便做点工作也是为了“应景”。一些挂职干部,竟然甘愿或者不甘愿地成了“花瓶”和“摆设”。
毋庸质疑,挂职干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可以给地方带来全新的思想和务实的作风,特别是在帮助地方理清发展思路、拟定科学规划、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使本地、本部门的各项工作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
这就需要我们严格挂职干部选拔和监管制度,确保挂职干部的素质;更需要地方和接收单位正确理解这一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摒弃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敢于对挂职干部压重担、搭平台、建舞台,放心、放手让他们干,让优秀干部“下得去、沉得住、干得好、得锻炼”,根除干部“赋闲”的土壤。
相关热词搜索:挂职 摆设 莫让 莫让挂职干部“虚挂”成“摆设” 干部挂职锻炼 莫让风控体系成摆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