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新农村新农民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如今的农村,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让人惬意,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异彩纷呈。人们在享用新农村建设物质成果的同时,更被朵朵精神文明之花陶醉着。 初秋时节,贵州高原,浓浓的新农村气息扑面而至:风格独特的风情民居、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草根歌舞、百里新农村画廊、崇尚向往精神文明生活的新时代农民等等,一幅幅乡村美景让人激动不已。为了反映当下我省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本刊记者深入我省各地农村采风。请看本刊记者以独特的视角展述的这组报道。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助推了“乡风文明”,而且培育了山区农民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
镜头之一:
团龙村:喜见农家新生活
青山、秀水、薄雾,幽静的山谷中一弯清泉牵引着我们一行四人走进一方宛如人间仙境的土地,地处梵净山麓的团龙村。这是铜仁地区印江县永义乡一个土家族聚居的民族文化村落。因保有过赶年、傩堂戏、闹花灯、女儿会、摆手舞等多姿多彩的土家民俗民间艺术,故团龙村有着“天然土家民俗博物馆”的美誉。
沿袭了土家古风的村落择水而居,水之畔,一栋栋土家吊脚楼挂着的大红灯笼透出喜气、祥和,一座座土家风雨桥静静伫立,一架架水车咿呀转动……
临水的凉亭,成了村里老人、孩子、妇女以及劳作归来的农家汉子们的乐活天地:或话家常、或谈恋爱、或看书报、或唱山歌…--几多农家故事、几多土家风情都在这里呈现。
“会唱山歌歌对歌,会织绫罗梭对梭;梭梭织得胡椒眼,句句唱的有情歌……”热情大方的村委会妇女主任戴芳秀的一曲山歌,把土家人的欢乐气息也唱到了我们的心里。
沿着平坦的青石板旅游步道,我们挨户走访,只见家家户户庭院整洁,许多村民家中电冰箱、电话机、彩电……一应俱全。乡味悠扬,这里农家的富足在游人看来又是别样的情趣。
村远程教育室里,电视机、放映机、投影仪、电脑,设备齐全。一番谈话后,我们得知“远程教育”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据永义乡党委副书记唐雷介绍,团龙村还是中国科协一联合国儿基会非正规教育项目“校外青少年学习活动中心”的一个培训基地。
得天地之眷顾,团龙村依托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的“团龙贡茶”优质基地资源优势和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相继成立了村级旅游协会和茶业协会。
在散发着腊肉香味、稻谷清香的土家民居里,戴芳秀们心中勾勒的图景在静静舒展,延续:几十个村民正在忙碌,不久以后,这里又将建成一个个农家乐、乡村旅馆……
这图景深深感染着戴芳秀们,每天她们都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雕花的窗格、木制的栏杆都擦得亮光光的。“城里人讲卫生,别让人家嫌弃了。”对此,戴芳秀们显然有朴素的自觉与认识。
“我们为团龙村制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正全力将团龙打造为一个集旅游商品开发、民俗体验、餐饮娱乐、自然风景与人文资源有效结合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寻找构建于精神文明框架之下、涵盖多种层面的乡村发展工程,并使其成为团龙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族风情’已成为团龙村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印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俊宏欣喜地说。
乡村旅游,浇灌着团龙村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镜头之二:
橙满园村:新风新貌新歌谣
到过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人都说,橙满园村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小村寨。这魅力从何而来?
中秋未到,橙满园村的橙子、柑橘早已挂满枝头,处处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悦。走在果园郁郁葱葱的小道上,映入眼帘的除了满山遍野的果树,还有掩映在绿树丛中那些青瓦白墙的漂亮农舍和满脸喜悦的农户。
橙满园村地处赤水河上游的河谷地带。20多年前,这里叫南关村,是一个生态脆弱、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贫困村。
2004年,依靠走发展水果产业之路,逐步形成以柑橘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的林果支柱产业的南关村进入毕节市50个经济强村行列,南关村从此更名为“橙满园村”。
如今,橙满园村全村粮地全部变成了果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一棵柑橘树就能收100多公斤,价值300多元。”村支书张安福一脸笑容地说。2007年11月28日,橙满园村举办了“中国?毕节试验区?赤水河首届橙满园橙子暨乡村生态旅游节”,以绿色、生态、甜美、和谐为主题的旅游节吸引了八方宾客。果香景美的橙满园开始走出毕节,走出贵州闻名遐迩。目前,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3700元。
在一个院落里,办起了“农家乐”的村民老朱正给游客讲着村里的新鲜事。他说:
“今年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是来考察的,有的来观光的……”
如何引导村里人健康、文明地生活,成为村两委的新课题。
于是,橙满园村以评选文明户、计划生育户、科技文化户和社会治安户为切入点,让缕缕文明新风吹进了农家小院。
村支书张安福是该村出了名的“明白人”。他有文化,懂政策。乡亲们十分敬重他,有事没事都喜欢到他家坐坐。张安福常常到农家书屋查阅科技书、文化书,回家自己琢磨,然后通过拉家常,讲给大家听,既宣扬新风尚,又深受群众欢迎。
如今,橙满园村每个院落都有几个“明白人”。他们成为村民讲文明、树新风的榜样。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电视电话响起来,房前屋后花果香,四季花开庭满院。”这是村民们对如今的橙满园村衣、食、住、行大变样自编的顺口溜。
眼下,村里人把身边的人和事编进了歌里,村民尽情地唱着、听着、和着……
记者点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描写乡村自然景色的诗句,如今已成为团龙村、橙满园村等我省农村的真实写照。
谁也不曾想到,如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已使得众多城里人趋之若鹜。团龙、橙满园之所以让人向往,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别处的元素与资源,各自挖掘出自己的特色,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勇敢地放弃了日显老态的生存方式,从而集聚起发展的力量和可能,才创造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当然,这一切更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
贫穷而沉寂的大山,需要播洒致富的种子,更需要栽植文明的花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更是催生文明之花的甘露
镜头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沐浴文化阳光
走进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只见依山而建的苗家吊脚楼鳞次栉比、连绵成片,翠竹垂柳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山水美,村邑美,人更美,这是西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推开唐兴发“家庭博物馆”的木门,只见一间十平米大小的房间里, 分门别类的挂着漂亮的苗族服饰,摆放着银饰、鞋子,墙角处陈列着纺织机及部分农具。据唐兴发的儿媳侯兴芳介绍,这些文物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最早的有一百多年,最少的也在几十年以上。
据西江村党支部书记杨跃连介绍,家庭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了解西江、认识苗族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村民对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如今,整个西江村已建立家庭博物馆24家,其中一级家庭博物馆6家。
西江景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朝军告诉我们,为保护西江苗寨建筑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西江村正在尝试建立村民“参与式”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文物的机制,即每年从西江景区的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对保护自家吊脚楼突出的农户进行奖励。
56岁的杨显民是西江村的电影放映员,从业已有30多年。据他介绍,每次放电影都会放映两部影片,但两部影片中必须要包括一部科教片,涉及教育、卫生、法律、消防等方面。“我们这里放映的影片都有标准的苗语配音,因此每次放映都能吸引很多村民。”杨显民抚摸着数字电影设备高兴地对我们说,“明天赶场,我要拿到打谷场去放映,让更多村民足不出寨就能看上电影。”
在西江村“农家书屋”,我们看到四排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
村民们普遍反映,有了农家书屋,村民看书报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
西江变美了、变舒适了,也变得有文化韵味了。外出打工几年后归来的村民小杨不禁向我们感叹。
镜头之二:
屯堡:一个村庄的文化新图谱
屯堡,是由一栋栋有着600年历史的石头民居组成的,整个村子俨然一座石头城堡。石墙的包裹下,是浓浓的江淮余韵。
走进屯堡,青灰的石板路洁净如新,或许只有不大平整的路面才能昭示每一块石板沧桑的历史。远处传来扫帚摩擦石板的声音,不急不缓,一位村民在例行他每日的工作。“你看,街道很干净吧。我们实行循环打扫,我扫完这一轮,一会就有人打扫第二轮。”村民不无自豪地说,“干净的街道游客看着舒服,自己生活着更舒服。”
“提升内在的精神文明,我们需要有个载体,‘整脏冶乱’就是我们的+载体,‘脸面’上干净了,人才能有个好的精气神。”平坝县天龙村村委会主任何忠金说,几年过去,天龙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早已从‘面子’转向内里。
“个人意识培养”是天龙村干部反复提到的一个词。“为此,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村民代表进行培训,然后村民代表再带动其他村民,培训着重于礼仪、语言、文化知识等。”天龙村委会副主任郑斌说。采取如此“一带多”的方式,如今天龙村已经有70%的村民进行过系统的文明培训。此外,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还定期举办屯堡文化节、篮球赛、山歌比赛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娱生活。
“自从有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村民们根据兴趣爱好,踊跃参加由村里出资创办的各种协会,比如兰花协会、象棋协会等,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比赌博好。”何忠金说。
走在天龙屯堡里,不论是商铺柜台后的老板,还是忙于农务的村民,那一张张和善的笑脸,诠释着村民素质在不断提升。
村民陈先勇所开的“农家乐”,常有外国游客入住。村里组织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给陈先勇带来的不仅是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还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有时间就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书。书上找不到的就去远程文化教育站,现在家里有电脑就方便多了。”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书是生活保健和小说一类。”何忠金说,“村民对书屋的要求在不断增长,我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将这个书屋建成一个图书馆。”
屯堡的过去是文化记忆,她的今天是文化图谱,她的未来要述说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
记者点评:
过去的一个个恬静的小村,如今被现代化的气息冲破了宁静。现在,不少农村群众都知道精神文明“环保”的分量了,他们以一种朴素的观念和方式实践着他们的精神文明“环保”认识与理念,以一种极细微、极简单的行动修正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切做得是那么的自然。这委实是一种朴素的远见。
眼下,不管是在西江还是在屯堡,地方各级组织投资建设了一些文化娱乐场所,让当地农民休闲娱乐有地方可去。同时,在这些村庄里活跃着一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化团体,虽然缺乏系统的组织性、影响力,但原本植根于本土的优良文化却始终在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服务,一定程度上帮助着富裕起来的农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应该说,在这方面,西江、屯堡两地夯实农村文化阵地的经验值得提倡。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唤醒沉睡的大山,复苏沉寂的田野,开阔农民的视野,让山里人真正领会到什么叫“欢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
镜头之一:
音寨: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8月25日,记者来到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一路体验着乡村之美,在秋日的阳光下,颗粒饱满的谷穗泛着金光。房前屋后,鱼塘、甬道、凉亭、荷花池相映成趣。四周群山林木葱郁,富有黔南民居特色的农房,点缀在翠竹鲜花中,好一幅浓妆淡抹的诗景画图。
在音寨采访,当地人们脸上始终露出自豪的表情。
音寨兼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两者的特殊身份,是一个有着600年布依文化历史的乡村。自2005年贵定县主办的首届音寨“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开幕,每年的花节如期举行,音寨名声逐年响亮。
在村口,矗立着10多栋整齐划一的青砖小楼房,这是村民修建的乡村旅舍。在乡村旅游增收示范户“潘长江乡村旅馆”,王老伯说:“有时一个月,我家收入就有一万三四!”办节以来,全村发展了120户农家乐,16户乡村旅舍,都收获颇丰。
音寨“金海雪山”品牌的名气大起来了。而今,音寨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品牌给他们带来的无穷甘甜。
在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农村过程中,音寨既讲究环境美,更追求心灵美。且不说环境整洁优美,“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青年文明户”、“和谐家庭户”、“科技示范户”、“卫生光荣户”比比皆是,各类评比活动催生了文明乡风,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村支两委积极组建农民文化表演宣传队伍,深入挖掘本土民间艺术,着力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弹自唱,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开展了惠农政策、法律知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运动场地修进了村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农民运动会成了农民的节日。
近几年来,音寨村一直致力于让农民致富先“富脑”,建起了村文明学校、乡村书吧、读书活动之家、家庭图书角等读书阵地。添置了图书万余册,书香飘逸农户人家,“乡村书吧”走出了新农民。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的游客车辆,把村里的停车场挤得满满的。
如今的音寨村,已成为城里人们向往的地方。
镜头之二:
金关村:“文化之花”越开越艳
8月23日,我们走进贵阳市云岩区金关村。眼前,一栋栋小楼造型别具一格,装修富丽堂皇,时尚家电应有尽有;全村大约有30%的人家购置了私车。
在村办公大楼三楼,有一幕情景令人难忘。
电梯从十楼降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走进电梯后无意中发现,一位大概八九岁的小男孩,左手一直按着电梯的“开门标志”,直到我们一一站好。
电梯徐徐降到一楼。一位30多岁的中年妇女,身穿黑色长裙,也一直按着电梯的“开门标志”,直到我们――走出电梯。
我们不由地想:这一大一小,不正是金关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浓缩?
据金关村村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像这种现象在该村并不少见。
近年来,金关村两委不仅大手笔夯实经济基础,使之从以往人均纯收入不足250元的蔬菜专业村一跃成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令人惊艳的贵州第一村,而且将“化妆的彩笔”描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金关发展的“软实力”。
“自2004年以来,村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党团员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等,配备了棋、牌、球类等文化体育设施,形成了村、组、户文体网络。”村党总支副书记谢福州一边走一边介绍,“一系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比较充实的条件。”
多年来,金关村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挖掘、培养本土文艺人才,建立起了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乐于奉献的文艺宣传队伍,开展评选“星级文明示范户”、“文明家庭”等活动,并利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文艺晚会、拔河、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宣传文明新风,传播先进文化。
“在过去,大家兴趣狭窄,打牌几乎成了我们消磨时光的唯一方式。自从组建了腰鼓队、青年文艺队等社团组织,大家兴趣爱好广泛了,不良风气、丑恶现象也少了。”提起这几年金关的变化,正在路边看报的刘大叔也深有感慨。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金关村的腰包鼓了起来,精神文明之花也开始在村民的心头绽放。
记者点评:
“衣食足,礼仪张;义争先,利相让;知八荣,明八耻……”如今,文明乡风在乡村田野荡漾,处处呈现出民风正、邻里和、文体兴、村容美、村规明的和谐画面。
这里的农民真幸福。在音寨、金关,我们感觉到,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也开始追求一种文明而时尚的生活方式。农村在变,农民在变,他们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口袋”富了,更重要的是“脑袋”也富。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丰富自己生活的活动绝非偶然。这是我省各地农村多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农村文体设施的必然结果。
文化如水,在不断的渗透与吸取中,我省农村文化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势头,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在变,文明的生活方式、繁荣的文化活动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在一点一点的走进村庄、走进农户、走进农民的心田,滋养着他们的精神。
几度春来感物华,文明之花开农家。
如今的农村,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让人惬意,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异彩纷呈。我们感觉到农村真的变了,越变越美、越来越好,而这种变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有一个灵魂在向前牵引,那就是农民内心世界的转变,使无形的蜕变转换成了现实。人们在享用新农村建设物质成果的同时,更被朵朵精神文明之花陶醉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实是一道“加”“减”法之变,强调“老调添新词”,旨在为催生农民文明多彩新生活搭建一个大舞台。当前,为架起先进文化和农民之间的桥梁,我省深入开展“农民文化家园”建设活动,农民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可以说,“农民文化家园”建设给农民带来了深层意义上的欢乐。这项活动,不仅给希望的田野培植了根植文明的土壤,培育了新型农民,助推乡风更加文明、和谐,也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相关热词搜索:新农村 新生活 农民 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 新农村新生活是什么 新农村新生活的作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