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四重四轻”推进地企和谐】 和谐与发展作文600字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对于资源型企业及产业占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贵州来说。要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民生得到改善,就必须处理好地企关系,而构建新型地企关系的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开发,建立健全地企互动双赢的平台和机制,统筹兼顾地方、企业、群众的利益。
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紧密结合贵州实际,积极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一系列政策的机遇,进一步加大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全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但是,有的地方在资源开发中存在“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谋划,重见机行事、轻机制建设,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建设”等影响企地和谐的现象,这是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需要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重四轻”不容忽视
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毁了青山,污了绿水。一些地方在推进发展过程中政绩观扭曲,开发秩序混乱。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粗放式发展留下了“一时的政绩”,但造成了“几代人的灾难”;一些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置国家法律法规不顾,资源乱开乱采、“三废”乱排乱放。个别地方由于工矿企业直接排污,加之农用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增加,毁坏土壤,破坏植被,污染水质,留下安全隐患,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降低了发展质量。
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谋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些地方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不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进行“杀鸡取卵”式开发;一些企业则“嫌贫爱富”,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开发。这种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拔苗助长”,对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省内某些地方的金矿开发,曾经留下惨痛的教训。由于对黄金资源开发缺乏总体战略性考虑,降低进入门槛,忽略资源成本,导致地企矛盾尖锐、资源枯竭、环境恢复困难等问题突出;有的甚至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群众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重见机行事、轻机制建设:抓了面子,失了里子。处理矿群矛盾上,近几年我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出台了一些政策性规定,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层面,仍然存在“见招拆招”的多、机制建设考虑得少的问题,已难以适应发展形势的新需要。如在处理工程性移民安置、企业建设征地拆迁等问题上,由于补偿标准、优惠政策等方面“打架”,出现了一地多策、一县多策甚至一乡(镇)多个标准,客观上形成了“见机行事”、“临时补台”的政策困局。由于分属不同性质的建设项目和工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坎上坎下”征地补偿标准迥然不同的现象;政策统筹不足,势必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影响地企和谐。
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建设:增了数字。降了和谐。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既无可厚非又责无旁贷,问题的关键是不能“一头重、一头轻”。地方政府如果忽视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职能,企业忽略了对社会责任的应有担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也是不能长久持续的。新华通讯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刘子富在其《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一书中剖析到:为什么瓮安县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面对不法分子“打砸抢烧”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时,现场两万多名群众几乎没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阻止,更没有人奋起捍卫人民政权的象征,反而有不少人鼓掌“加油”。“政府不作为,企业出下招,农民出狠招”,其中暴露出的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软弱,社会功能不完善的弊端,值得深刻反思。
构建和谐地企需要多管齐下
对于资源型企业及产业占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贵州来说,关键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开发,建立健全地企互动双赢的平台和机制,正确处理地方、企业、群众的关系,统筹兼顾地方、企业、群众的利益。真正实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的要求。
理顺地方、企业、群众的关系,兼顾三者利益。―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是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地企关系相当于“交警与司机”,没有“交警”提供有效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道路”就不会通畅;没有“司机”在道路上的“来来往往”,发展就会是一潭死水。两者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要理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地方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主体,应当而且必须兼顾多方的利益,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畅通信访渠道,引导教育群众合理合法地反映利益诉求,避免矛盾激化,影响和谐。三是要理顺企业与群众的关系。企业要把自身发展与当地群众的利益“挂钩”、“抱团”,把追求经济利益和追求社会公益结合起来,承担起应有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
注重统筹兼顾,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地企和谐。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统筹兼顾,是消除地企业关系不够和谐的根本出路。首先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既等不起,更急不得。等不起就是要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有所作为;急不得就是要着眼长远,谋篇布局。循序渐进。既要坚决反对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乱作为,又要坚持反对好高骛远、坐而论道的不作为。其次,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资源经济价值实现的大小,取决于开发水平的高低。如一吨磷矿的原始产品,其经济价值仅有300元左右,在开发为食品级磷酸后,每吨销售价格就达1.5万余元,增长了50倍。因此,坚持高效开发,方能更好地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加快发展与科学开发、高效开发的“双赢”。第三,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执行更加严格的资源开发准入制度,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和工艺,用“金山银山”检验科学发展的水平,用“真山真水”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让广大群众过上“青山绿水红日子”。
搭建沟通平台,形成良性互动工作格局。构建和谐地企,需要通畅、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和互动平台。对于贵州,关键要从沟通主体、沟通渠道、沟通频率、沟通方式等方面,建立完善具体化、常态化的互动平台和机制。地方与大中型企业应建立经常性沟通平台,共同处理好企业赢利与地方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群众民生等可能遇到的问题。福泉市与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建立地企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沟通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形成了环境得到保护、企业获得发展、地方增加税收、群众提高收入的良好格局。企业利润6年翻了7番以上,福泉地方财政总收入2007年突破3亿元,当地3000多名农民在公司就业。这种做法应当予以总结推广。与此同时,在资金、资源、土地、人才等经济要素方面,给予小型企业更多的扶持,推动小型企业做活做大做强。
以建设和谐矿区为载体,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地企关系新机制。矿群、矿地矛盾引发越级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和谐矿区建设既是构建“和谐贵州”的紧迫任务,也是探索构建新型地企关系新机制的重要途径。一是探索建立矿业开发反哺“三农”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系统、具体的操作办法,让“软措施”成为“硬政策”,将反哺政策透明化,让地方政府、矿业企业、矿区群众心中有数,吃定心丸,变随机为常态、无序为有序。二是探索建立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矿产资源和开发规模,对矿产开发中的采空区处理、固体废弃物堆放、植被恢复、污水处理等问题,制定既有硬性指标规定、又有相对弹性空间的实施政策,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避免出现“有据难依”的尴尬现象。三是探索建立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构建和谐矿区的要求,兼顾好、调适好地方政府、矿山企业、矿区群众利益,既不与民争利,也不与企争利,做到全局与局部利益的协调一致。四是探索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机制。要根据不同的职能,建立健全管理政策体系,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做到管理上分工不分家,执行上相互制约而不相互扯皮,形成构建和谐矿区的合力。(执笔:何顺刚)
相关热词搜索:克服 四重 推进 克服“四重四轻”推进地企和谐 克服"四重四轻"现象 党员领导干部要 四重四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