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和谐矿区 开阳破解“矿竭城衰”周期律】开阳和谐酒店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195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三阳开泰》一文后,“中国磷都”的美誉由此相伴开阳。但与磷矿资源开采相伴生的种种问题,让开阳县的决策层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功臣”。
编者按成也资源,败也资源。在中国的城市部落中,有这样一些城市,它们因资源而闻名,因资源而富有,也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发展的困境。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悲剧的发生,其症结有两点:一是利益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化解,二是没有替代产业及时补位。贵州也有许多因资源而兴的城市,尽管还没有出现“矿竭城衰”的悲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2007年,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三者”利益建设和谐矿区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兼顾当地政府、矿山企业、矿区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目前,因磷矿资源而兴的开阳县,正在该县的金中镇推行和谐生态矿区试点,这或许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贵的范本。
由于铜矿资源的枯竭,1999年2月,云南省地级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铜矿,曾经给东川带来无数的辉煌和荣耀。但是,当铜矿资源枯竭的时候,这个因铜而兴的城市已经像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沉重地喘着粗气。如今,这个城市仍然在为自己的复兴而努力。
对于一个资源型城市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资源和后续替代产业。
在贵州,也有许多因资源而兴的城市。所幸的是,目前这些城市还没有出现东川的悲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何避免东川的悲剧重演?眼下,一个与磷矿资源相荣的区域――开阳县,正在倾力构建绿色和谐矿区,试图跳出“矿竭城衰”的周期律。
循环经济造就“开阳速度”
开阳县的磷矿资源已探明储量6.68亿吨,与云南昆阳磷矿、湖北襄阳磷矿并称为“三阳开泰”。195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三阳开泰》一文后,“中国磷都”的美誉由此相伴开阳。但与磷矿资源开采相伴生的种种问题,让开阳县的决策层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功臣”。
开阳磷矿主要位于金中镇洋水河上游。据了解,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磷矿的开采,不断引发出采空区塌陷、崩塌、废渣堆积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至2004年,上洋水河流域有崩塌体28处,崩塌总方量161万立方米,堆积的各种废渣21处,总方量为234万立方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洋水河河床逐年被抬高,随着河道被淤塞,洪涝、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1973年到2002年间,都发生过几次严重的洪灾。特别是1995年6月24日发生的洪灾,至今仍是金中人心中的痛。
虽然磷矿的无序开采并不是洪涝灾害出现的必然诱因,但是,因磷矿的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进而抬高河床加剧洪灾影响的问题,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除去生态环境之忧外,磷化工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也令人警醒。
资料显示,磷化工是一个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生产1吨黄磷,大约需要消耗8.5吨磷矿、2.1吨白煤和3.1吨硅石,能量总消耗量达到7.1吨标煤。而且,开阳每年生产磷渣、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100多万吨,而进行资源化利用只有几万吨,每年3亿立方米的黄磷尾气大部分付之一炬。
因此,单一发展磷产品初级加工,必然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而其产业特点又给实施产业耦合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4年,开阳县政府委托清华大学专家编制了《贵阳市循环经济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并在当年6月15日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评审。这是全国第一个磷煤化工国家生态示范基地规划。其核心思想是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能源、环境的完美结合。
在规划的指引下,开阳磷化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开阳县内磷化工企业已达25家,基本形成了双流镇、城关镇、金中镇、永温乡四大工业群落和八个工业组团。
循环经济也造就了“开阳速度”。今年上半年,开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9.3亿元,增长47.5%;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04亿元,同比增长41.1%;实现旅游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74.4%。这3项增速均居贵阳市县(区、市)第一。
刚刚从50年一遇的特大雪凝自然灾害中走出来的开阳县,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这一切,得益于我们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生态文明新要求,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农业转型、旅游转型、城镇转型的结果。”开阳县委书记宗文说。
但是,当其他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而不断上演“矿竭城衰”的悲剧,或者因资源开采而不断产生新的利益矛盾的时候,开阳县决策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开阳县决策层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绿色和谐矿区”破题
在资源的开采利用中,除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外,各种利益矛盾也十分突出。因此,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处理好,也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事实上,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发生“矿竭城衰”悲剧的根本问题之一。
开阳县决策层很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当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参透之后,开阳县决策层又把目光投向了“绿色和谐矿区”。
“所谓绿色和谐矿区,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地方政府、矿山企业、矿区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的矿区。”开阳县委书记宗文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发现,为逐步化解矿山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开阳县加快矿山企业的整合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小矿合并为大矿等方式,逐步提高矿山开采的科学化、节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
化解矿区群众和矿区之间的利益矛盾,被开阳县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和建立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新机制两方面。
众所周知,采矿将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矿山地质灾害,进而破坏生态,影响矿区群众生产生活。
该县金中镇党委书记吴永康告诉记者,在具体的建设进程中,按照《开阳磷矿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采取三大措施治理地质灾害,保护生态。
一是工程措施。每年都安排一些治理项目,如修筑拦渣坝和河堤、对矿区河道进行清淤、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减缓乃至遏制目前较为严重的矿山环境破坏,切实发挥治理工程固渣作用,防止矿区水土流失及现有地质灾害加剧。
二是搬迁措施。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开展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力争在3~5年的时间里将矿区灾害危及群众搬迁完毕,同时培训矿区农民群众,矿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到企业就业,使矿区群众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消除零就业家庭,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对条件不符、不能进入矿山企业的,将其纳入乡(镇)或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
三是生物措施。针对目前已经破坏的矿山环境,将严格要求矿山企业开展治理恢复工作,重点是露天开采地区和矿区内的荒坡,督促其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做到开采一处,治理一处,绿化一处;在对地下开采矿区开展花园式矿山建设,绿化工人生活区、保护开采区植被,改变目前矿区环境“脏、乱、差”现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已闭坑且矿山环境有轻微破坏的矿区,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逐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促使矿区生态良性发展。
从记者的调研中发现,开阳县在建立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新机制上有了前瞻性的探索。据开阳县有关人士介绍,凡在群众较为集中居住的矿区新设采矿权,在批准划定矿区范围之前,对涉及矿区群众利益的问题,要采取听证方式,充分听取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化解矛盾,合理设置矿业权;新设立矿山之前,必须征求林业、水利、环保、旅游等部门意见;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的矿山,在申办安全许可证之时,必须具备工商营业执照、环保手续、征占用林地手续并征求旅游部门意见才能签署意见上报。同时,制定资源开发补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同意从收取的矿产资源开发规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的资金,建立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矿山开采造成对群众损失的补偿安置、改善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破坏的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记者手记:
在开阳县调研,无论是县委、县政府,还是我们具体采访的试点区――金中镇,都在思考着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矿区”建设。
从县的层面看,开阳县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极力推崇矿山闭坑后,将闭坑后的矿区范围以承包或租赁方式出让给养殖企业或经果林企业开发,以产业发展来带动矿山环境恢复;或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将矿区土地按照相关规定整理合格后,交于当地群众使用管理,用整理合格后的土地争取县内建设用地指标。这一思路的运行,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再从金中镇的探索看,该镇对矿区村集体入股参与资源开发获得资源开发收益权,建立矿业权人由于采矿活动引起矿区群众房屋开裂、人员伤亡及相关财产损失保证金制度和强制投保制度。按照该镇镇长李必勇介绍,“我们县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矿地分歧、矿群矛盾、矿山之间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矿地、矿群、矿山之间的关系趋于和谐。”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开阳县的绿色和谐矿区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同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矿竭城衰”悲剧将避免,并创造一个鲜活的“范本”。
相关热词搜索:开阳 周期律 矿区 构建绿色和谐矿区 开阳破解“矿竭城衰”周期律 构建绿色和谐矿区 谈矿竭城衰难题之法律策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