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的伟大壮举,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它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被毛泽东称为“得意之笔”。 红军进入贵州后,蒋介石飞抵贵阳坐镇指挥,急令中央军薛岳部尾追不舍,令刘湘的川军在长江一线布防,又令李宗仁、白崇善率桂军向北推进,令龙云的滇军在滇黔边境设防,贵州军阀王家烈沿途堵截,数十万兵马形成合围之势,企图把红军消灭在崇山峻岭的贵州高原。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彻底清算“左”倾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面对严峻的形势,红军以3万人对抗数十万尾追堵截的敌军,采取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战术,随时变换作战方向,在万山丛中与敌人周旋,终于粉碎了蒋介石的“围歼”计划,冲出绝境,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的伟大壮举,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它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被毛泽东称为“得意之笔”。
大军压境,建立黔北根据地已不可能。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准备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于是集结赤水。蒋介石急令川军南下,进逼土城,企图聚歼红军于赤水河畔。中央军委当机立断,于1月29日从猿猴(今元厚)、土城一带急速渡过赤水河,向川南古蔺、叙永推进,这便是“一渡赤水”。蒋介石料所不及,正在部署川军、滇军阻止红军渡长江北上的时候,毛泽东突然挥师东向,于2月18、19日在二郎滩、太平渡再次渡过赤水河,甩开敌军主力,奇袭桐梓,这便是“二渡赤水”。
红军再回遵义,首先必须打通娄山关。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在娄山关展开,硝烟滚滚,杀声震天,战斗一直进行到下午4时。红军机动连从左翼迂回到娄山关守敌背后,主力抢占可以俯视娄山关的点金山,击溃敌人援军,乘胜歼敌4个团,取得了遵义会议后第一个重大胜利。毛泽东为此写下了气势恢弘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出乎意料地打破了蒋介石的“围歼”计划,他称这次战役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蒋介石立即飞往重庆“督剿”,布置各路兵马“南守北攻”,拟“围歼红军于遵义地区”。毛泽东用兵如神,为了迷惑敌人,寻找新的战机,红军离开遵义向仁怀进发,于3月17日在茅台镇附近第三次西渡赤水河,摆出北渡长江的架势。蒋介石还来不及完成布防,红军又于3月21日秘密、神速地在二郎滩、太平渡第四次渡过赤水河。为了调出滇军,让开北上通道,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蒋介石急回贵阳指挥,令滇军孙渡部速至贵阳“保驾”。红军乘云南空虚之际,出其不意地进军云南,连克沾益、马龙、寻甸、崇明,在昆明虚晃一枪,然后直奔金沙江岸,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红军历尽千辛万苦,从胜利走向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在《长征》诗中豪迈地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渡赤水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在四渡赤水的渡口、在红军激战的地方建纪念碑。1973年建了一座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高25米,镶嵌大理石贴金的《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气势雄浑。1978年在习水土城渡口建四渡赤水纪念碑,前后竖刻“土城渡口”四字,顶端有红军军旗圆雕,雕刻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次年建仁怀茅台渡口纪念碑,有30余级台阶直达渡口。1996年在茅台镇赤水河畔山顶上修建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为帆船造型,通高25米。2006年,上述纪念碑、纪念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热词搜索:旧址 红军 战役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红军四渡赤水示意图 四渡赤水纪念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