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毛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写三毛的散文篇一:三毛散文

【作家简介】: 三毛(1943~1991):原名陈懋平,又名陈平,台湾著名女作家。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三毛祖居系其祖父陈宗绪于民国年间建造,位于定海区小沙镇陈家。五间正房现已修复成为“三毛作品陈列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遗物、作品、照片。三毛祖居被定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写三毛的散文篇二:以三毛的散文论爱情观

【摘 要】三毛的作品就是三毛的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她传奇的爱情。纵观她短暂的年岁,她一路都在追寻爱情。勇敢,智慧。无疑她获得了最真的爱情,最让人羡慕的自由生活。即使最后仍然充满遗憾,但没有遗憾的爱情是不存在,缺失依旧是一种凄凉的美,这种凄凉的美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它影响着三毛的后半生,仿佛是神话,甚至左右了一批年轻人的思想走向。那么我就以三毛的散文试析她的爱情观。

【关键词】三毛;爱情观;试析

三毛的作品就是三毛的一生。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主,作品中嗅到的都是爱情的气息,她一生都在追寻爱情,虽然得到的爱情画上了时间的期限,但她无疑是爱情的成功者。不问拥有永恒,只在乎曾经幸福的瞬间。三毛曾说过:“年龄、经济、国籍,甚至于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一般人来说这些条件当然都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或许这就是三毛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吧。读三毛的作品,不能不提起荷西,这位比她小,留着大胡子的西班牙男孩。遇到他之前,三毛不是没有遇到过爱情,但三毛迟迟没有踏进爱情的围城,她曾陷入一段有妇之夫的感情中,后来知道了其妻子如此深爱着他,而他却见异思迁,果断拒绝了他。也本可以答应富商同学、外交官同学、甚至是台藉美博士,过上人人都向往羡慕的上流生活,可她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她用她的行动证明了她的“真”。后来她嫁给了荷西,无一不说明能够让三毛心甘情愿勇敢追寻的是两人之间心灵与品格的契合。三毛的文章里没有刻意描绘腻人的缠绵悱恻,亦没有爱得轰轰烈烈的场景,她笔下的生活,平静如水,小两口为生计奔波,随心随性地过着小日子,这不正是诠释着爱情的最佳

写三毛的散文

状态就是心灵与品格的合一吗!一向对爱情“苛刻”的三毛为荷西奔赴撒哈拉沙漠,难道不足以证明爱得热烈?荷西是家里开销的支持者,一向随性自由的三毛甘愿留守于家中打点日常,洗衣做饭,披着霞光等待工作而归的荷西,这样的爱情又怎么不体现了缠绵悱恻?三毛奇女子之处便是她的作品不掺杂世俗感情浮夸的华丽辞藻,是平凡的经历让读者嗅出了她爱得缠绵悱恻,爱得轰轰烈烈。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背影”这一短篇中,三毛总在墓园痴痴呆坐到黄昏,直至守墓人锁上那分隔生死的铁门。一天终结。去做一件又一件刺心而又无奈的琐事,我好似同样心情沉重,仿佛胸腔中也倾覆着大量悲伤的潮水。眼泪不是伤痛最有力的证明,是心跳的感知,荷西下葬之后,一切繁杂琐碎的事情三毛只能一一办理,不断面对“荷西死了”的残酷现实,所以,她望着父母佝偻的背影心痛、疼惜、悲伤,却流不出眼泪,所以,在荷西墓上刻字时,流不出眼泪。“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三毛的自我封闭,悲伤不已。书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年迈,父母的煎熬,三毛不愿醒来,却被一次次悲怆的景象抽醒,内心更是充满了自责,双重心灵上的打击与煎熬,也为以后的屡次自杀埋下了伏笔。她对荷西爱的深沉,无法承受天人两隔,却又为人子女,不能够潇洒抛弃世俗。所以她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说法自己,三次自杀未遂足以说明,她早就在荷西离去之时放掉了对尘世的眷恋。是了,一个常伴你身旁,最亲密无间的爱人,有一天你发现他无法出现于你的眼前,你触不到,嗅不着。精神的崩塌是毋庸置疑的。三毛对荷西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三毛为什么会对荷西有那么深厚的情呢?这便是他们心灵和品格的契合。就像她自己所说: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三毛性格上的自由随性与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主观意义上说,是不可分开的。

他们的爱情旅程是与众不同、锥心刺骨的。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他们曾挥洒着欢笑与幸福,她记载着在异域风情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们心生向往,迷恋至极。她找到了人性的共通点,便是人世间最令人神往的爱情与亲情。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满满地包围着我们,沉醉于此。放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她的经历,过往,更是与大胡子荷西幸福生活中的小片段,一起冒险,去迷宫山找化石时差点意外遇险,去观赏沙哈拉威女子洗澡,去海边抓鱼

来贩卖??好似唱起了生活中安静祥和的牧歌。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收获的一切,仿佛是上帝认同她爱情里的品格与心灵契合的奖赏。

纵观三毛的一生,分析其作品,不难看出她是一个理想化,单纯的世间难遇的奇女子。她写的是她的生活经历,分享的是她的喜怒哀乐。爱情上她追求心灵与品格的契合,就能区分出她与现实中大多数女子不一样,她没有败给金钱,权利,知识。她沉醉在自己给自己圈定的理想世界里,包括她理想的白马王子。她同样是单纯的,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展现出一个调皮单纯的女子。撒哈拉沙漠的条件艰苦,物质上靠台湾的家人时常给予的帮助,她在食物上给荷西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却时常风趣地调侃荷西,将粉丝解释成“雨”,“欺负”荷西是一个外国人,透露的是她单纯的性格。这样的三毛,不辜负后人对她的喜爱与追捧。即便她人生的落幕惨淡,依旧能在作品中感受到来自漫天黄沙中的正能量。

荷西不幸离世后,三毛回到了台湾。“晚年”的三毛没有改嫁,更加能论证她在爱情里不是一个将就的女人,心灵与品格的契合是至高无上的,即便她遇到了王洛宾。中国民歌大师。三毛对他的情,也来得真切,他们是“相爱”的,不然三毛怎么会在听了司马中原口中的王洛宾后义无反顾收拾行李奔赴新疆只为见到王洛宾。但他们不相爱,三毛最后没有与这位年长她三十岁的老人结合足以说明,三毛此生的爱早已经都给了荷西。谁也无法替代,谁也没能与三毛在心灵与品格上紧紧的契合。后人谣传的王洛宾也许只在思想上,经历上给予三毛以共鸣。她心里一直不愿意承认、直面荷西已经去了天堂,所以她迫切需要这种共鸣。后来她与王洛宾相识相交,也为一生的好知己。

荷西是三毛一生的伴侣,唯一。无论岁月如何蹉跎,荷西依然活在她的心中。“晚年”的三毛被思念所折磨,被病痛所摧残,恍惚之间她去了天堂,寻回荷西,寻回多年前他们彼此心灵与品格契合的爱情。

写三毛的散文篇三:三毛散文的浪漫性修改稿

三毛散文的浪漫性

摘要

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港台、大陆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以自己一生传奇经历写成一部部充满着浪漫色彩的作品,曾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撒哈拉沙漠神奇斑斓的自然风光,万水千山长路上的流浪足迹,流浪途中原住居民美好纯真的人性生活,她与荷西美丽感人的异国恋情,带给了三毛无限的遐想和联想,更激发了三毛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使得三毛对生活有着乌托邦式的理想,浓郁的浪漫色彩贯穿了三毛的整个创作历程。关键词:三毛 散文 浪漫

对于作家三毛,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三毛,原名陈懋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不论在港澳台、海外,还是在大陆,三毛都有众多的读者。“三毛震撼”,“三毛旋风”也不知在各地出现过多少次。她童年被视作“问题孩子”、孤僻少女,曾经自闭七年,最后终于走了出来,成为走遍千山万水的作家。据评论家朱蕊分析,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读者首先通过阅读三毛的散文进而产生阅读“这种与内地不尽相同的散文形式”的台湾散文的兴趣的。“我们最先接触到的这种文采斐然、情真意切、无所不写的散文写作形式,是出自于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一部分的台湾女作家的笔下。大约在80年代初,当三毛的散文在内地流传开来时,人们便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与内地不尽相同的散文形式的冲

击,以至于在这以后的十数年里,台湾的散文像潮水一样汹涌而至”。由此可见三毛文章的巨大作用。三毛的作品像一个不施粉黛的美女,自然天成,楚楚动人。与现在各种用华丽语言雕饰的散文相比,三毛的散文更多的是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情动人。而散文中的浪漫性,体现得尤为明显和深刻。她的散文集有《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温柔的夜》,《我的宝贝》等。

三毛散文浪漫性的体现

三毛散文的浪漫性,首先体现在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这一点上。

三毛在每去一个地点时,都会先阅读有关于目的地的书籍,“这是我过去造成的习惯,每去一个新的地方之前,一定将它的有关书籍细心的念过,先充分了解了它的情况,再使自己去身历其境,看看个人的感受是不是跟书上写的相同”。而对各种传说的想象,更在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我念着手中的最后一本书时,荷西与我正坐在一条大船的甲板上,从大加纳利岛向丹纳丽芙岛航去。原来荷马时代已经知道这些群岛了,想来是奥德赛里面的一段,你说呢?”[1]我望着远方在云雾围绕中的海上仙岛,叹息的沉醉在那美丽的传说里”,三毛甚至产生了“我们去找金苹果”的念头。是传说是梦境还是真实,在三毛的散文中似乎已经分不清楚了,丰富的联想为三毛的散文添上了一层朦胧而又浪漫的美。在三毛的散文中,丹纳丽芙的七个岛被誉为“大海中的七颗钻石”,钻石作为女性所青睐的爱情象征,无疑使得这七个岛屿神秘而又梦幻。在听完拉歌美拉岛上土著居民的

的美妙哨声之后,三毛甚至觉得“梦里的人都用鸟声在说话”,人用鸟声说话,与通常散文中的所谓“鸟用人的声音说话”的拟人手法更胜一筹,夸张的想象不仅仅打破了常规思维,更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里风气的淳朴,土著居民的多才多艺,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大量铺陈,对比,描述相比,一句简简单单的“人用鸟声说话”并未逊色。在《素人渔夫》中,当三毛见到盛产鱼和海带的大海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是所罗门王宝藏”,现实中的大海与远古的所罗门王通过“宝藏”联系在一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人耳目一新,增添了人们更多的无穷无尽的想象。

但三毛的散文中所体现的浪漫性并不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美好的想象在散文中并不是每次都由美好神秘的景色所引起。即使是黑暗,是灰烟,是巨浪,也会让三毛想到人生的真谛。在《石头记》中,文章这样写道“人都走了,剩下我一个人坐在路边,深灰色的天空,淡灰色烟雾腾腾翻着巨浪的海,黑碎石的海滩刮着大风,远方礁石上孤零零的站着一个废弃了的小灯塔,这情景使我想起一部老电影《珍妮的画像》里面的画面。又再想,不过是几分钟以前,自己的生命,极可能在这样凄凉悲怆的景色里得到归宿,心中不禁涌出一丝说不出的柔情和感动来”,与中国几千年一味的触景伤情,感怀悲

秋相比,三毛这种积极乐观的联想赋予了对生命美好的憧憬和期盼,这种带有希望和憧憬的浪漫联想摆脱了传统式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观与忧伤,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并不是三毛的每次联想都是这么深刻,三毛的散文中也有过天真烂漫的遐想和童真的美梦,在《拾荒梦》中,三毛的志愿就是做一个拾荒者,我的志愿——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 这天真烂漫的遐想,迎来的是老师的一黑板刷。拾荒者这原本让人觉得地位低下的职业,在三毛的眼里却如此的神圣,甚至可与天上快乐自由的飞鸟同言而语,她那老师并不知道,当年她那一只打偏了的黑板擦和两次重写的处罚,并没有改悼三毛内心坚强的信念,许多年后,三毛虽然没有真正以拾荒为职业,可是她是拾着垃圾长大的,越拾越“专业”,并且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什么处罚也改不了。拾荒,这个三毛小时候单纯的梦想,给她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让她的散文充满的童话般的色彩。

其次,三毛散文中对清新明丽的风景,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的描写是其浪漫性的另一体现。散文对风景的描写并不少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北京的秋》中对风景的描写都可谓佳篇,而三毛散文中对风景的描写摆脱了更重华丽辞藻和多样的手法,按照景色本来的面貌去描述,其清新明丽的文字和脱俗的表达,使看似平淡的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与一般的景色描写相比,三毛散文中的景色更多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平淡的风景中,“她的写景状物不停留于浮光掠影,而是善于狱于特定景物以特定的情感与思想,进而体现出丰富纤美的浪漫情素”[2]在《荒山之夜》中,三毛带着喜悦的心情去寻找她所喜爱的骆驼骨,沙漠中的暮色变化是这样的,“这些沙堆因为是风吹积成的,所以全是弧形的,在外表上看去一模一样。它们好似一群半圆的月亮,被天空中一只大怪手抓下来,放置在撒哈拉沙漠里,更奇怪的是,这些一百公尺左右高的沙堆,每一个间隔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喜悦兴奋于是沙漠中这些荒山便像纯洁无暇的月亮,又因为她的好奇,这些沙堆又成了“天空中一只大怪手抓下来,放置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神奇景观。这些生动的描写,细细读来,融入了三毛及其浓厚的感情色彩,正是她的好奇,使得这些沙堆也有了一层朦胧美和浪漫美。而当三毛夜色中摆脱了沙漠中三个强壮的撒哈拉男人的穷追猛赶时,“看看天空,大熊星座很明亮,像一把水杓似的挂在天上,小熊星在它下面,好似一颗颗指路的钻石,迷宫山在夜间反而比日正当中时容易辨认方向”,[3]平静的夜,就是三毛的内心,这时,小熊星也变成了可以引路的钻石,景与情天衣无

相关热词搜索:三毛 散文 三毛散文集 三毛散文名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