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篇一:现代文阅读技巧(5):写景抒情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青瓦情思》试题解析
18.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把握。(共4分)
规范答案:①由细雨写起,引出“瓦房”、“瓦垄”,进而引出下文对“青瓦”的描写及作者对“青
瓦”的情思(1分),显得含蓄而自然。(1分)
②(运用叠词、比喻等手法,)为全文营造出优美迷人、绵延悠长的意境和情调,紧
扣文章标题。(2分)
答案分析:第一点是结构上的作用。要点有两个:A.引出下文内容;B. 含蓄、委婉、自然。
具体表述形式可灵活,如,由细雨含蓄而自然地引出“瓦房”、“瓦垄”和对“青瓦”
的描写以及“青瓦”的赞美。但是,如果只答“A.引出下文内容;B. 含蓄、委婉、
自然”,而不结合文章内容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甚至是更少。
第二点是内容上的作用。要点也有两个:A.写出了什么意境,或营造了什么氛围(因为文
段是写景的); B.与标题照应。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但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题型总结: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包括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不是开门见山,不是单刀直入,
而是在开头通过对本文主要表现的事物之外的他物的描写,来委婉地、曲折地表现。
如果命题是问这样写的作用,我们可从以上两个方面作答。
题型拓展:(1)、如果开头不是通过它物写景,而出现与上述类型相反的情况,如,“青瓦啊,
令人难忘的青瓦啊!”这样直抒胸臆的开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内容上:直
抒胸臆,表达了对青瓦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给全文定下了浓重的抒情基调。②结构
上:点题(或照应题目),与结尾遥相呼应(不一定都有,只是结合本文进行的分析)。
③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青瓦的描写。
提醒注意:凡事不可犯经验主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9.阅读全文,概括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语段信息的筛选和归纳。(共6分)
规范答案:① 青瓦历史悠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② 青瓦雅俗共赏,贵贱咸宜(或宠辱不惊,朴素无华); ③ 青瓦忠于职责,平凡而谦逊;④ 青瓦历久弥坚,坚韧有力。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答案分析:主要抓住反映“物”最本质的字、词,进行概括总结。而这些字词主要存在于
抒情议论性的段落,或夹叙夹议的段落。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表现青瓦品
质的文段主要是第五、第六段。那么,就可以在五、六两段筛选概括信息了 。
20.怎样理解文章第11段“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一座丰碑!”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规范答案:含义:青瓦的内蕴给我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陶冶;(2分)
作用:①呼应标题,卒章显志,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2分)
②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直接抒发作者对青瓦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分)
答案分析:(1)关于含义:
把青瓦比喻成了一道风景、一座丰碑,风景是美的,是令人向往的;丰碑是高高矗立着
的,是令人仰慕的。这就说明青瓦对我思想的深刻影响,表达的是我对青瓦的崇敬之情。注意,解释句子的含义不能以句释句、以文释文,不能只是把原句拉长,例如,此句含义解释为:青瓦经历了很多事情,使得它变得越来越坚强,它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在我的心目中,它就是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就是把句子拉长,这不是解释句子的含义。所谓含义,就是字面所包含的意思。考查这类题,一般是要求把形象的、含蓄的、意味隽永的、一语双关的等等词句,用直白的、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句子常常是比喻句、拟人句、象征句、双关句等,句子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
(2)关于作用:
第①点是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一是呼应标题(有的文章还照应开头),一是卒章显
志(有的文章在前文已经显了志,即上文已经有抒情议论性的显示中心的句子,那么,最后再用表达中心的句子就不是卒章显志了,而是强化主旨或升华主旨了)。具体显什么志,还得答出来,比如这篇文章可答作: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表达作者对青瓦赞美,表达作者对青瓦崇敬等等。
第②点是所用表达人称或说是所用语气的作用,这样的题一般考查的是由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的好处或作用,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的:常用“人格化”“生动形象”“拉近距离”“更强烈地表现”“便于表现”等词语来表达组织语言,二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常用“表达了??的情感”等词语来组织语言。
题型拓展:如果针对本文最后一段,直接问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那么,作答时要答三个方面:
内容方面; 艺术手法方面(包括人称转换);结构方面。也就是说答案包括了含义和
作用。
21.请简要赏析第六段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至少两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规范答案:①A. 运用排比手法,B.“铺在??”“铺在??”“铺在??”,C.表现青瓦忠
于职守的品质,语势强烈,富有感染力;
② A. 运用比喻手法,B.把青瓦比喻成名流、大师、伟人、大腕,C.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青瓦谦逊而朴素的人格;
③A. 运用拟人手法,B.“骄奢”“自诩”“变节“负心”“忠于职守”等词C.,使得青瓦
具有了人的品格,表达了对青瓦高贵人格的由衷赞美;
④A. 运用联想,B.由物及人,C.赞美了具有青瓦品格的平凡而谦逊的人,升华了对青瓦的认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每个要点3分)
答案分析:
(1)其答题模式是:A.运用了??手法(技巧)B.表达了??(内容:文中具体词语),C.
有??效果。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如第①点的第三个要点(效果)可灵活的表达为
“更强烈、更充分的表现青瓦忠于职守的品质”等等,但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如,第 一点,只是答“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青瓦的品质”,却没答出文中那些词语用了排比、
具体表现了什么样的品质,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甚至是更少。
(2)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可从两个方面考虑:①思想效果(思想感情),如第一点的“忠
于职守”;②艺术效果(手法效果),如第一点的“语势强烈,富有感染力”。
(3)那么,怎样才能使效果方面表达得更准确呢?
①思想效果:找出文中关键词(议论性的词语),一般在文段的结尾与开始,也可以进
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如第六段共分两层:开头至“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是第一层,是总分关系,以下是第二层,是分总关系。两层的关键词分别在总的句子中——“忠于职守”和“谦逊”,而这两个词正是思想效果的关键字。
②艺术效果:散文中比喻、排比、比拟、反衬、对比、联想、想象等手法的运用较多,比喻和比拟是为了生动形象、人格化,排比是为了强调感情和语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反衬和对比是为了突出强调,联想和想象是为了丰富内容、强调感情或主旨。总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题型拓展;(1)散文或者古诗中的此类考查手法及效果的题均可按此思路作答,应引起我们注
意的是,这类题在古诗阅读中考查的几率很高。
(2)根据划分层次归纳要点的典型试题很多,这也是现代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重要方法。如,
2009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彩色的沙漠》中的最后一道题,就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解决。
附:课外阅读
两兄弟
林语堂
①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②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③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莱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④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予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苏东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⑥“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篇二:中考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
中考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
默认分类 2010-03-04 10:28:26 阅读285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
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
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
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
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
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
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
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想。我左
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
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季羡林散文》,略有改动)
14.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
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示例:①丝瓜秧生长迅速,细秧能养育出浓绿的瓜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②丝瓜能控制瓜的生
长,似乎有思想。(共4分,一点2分。)
15.示例:这两个动词描绘了丝瓜主动调整生存状态的动作,表现出丝瓜具有主动性,似乎有思想的
特点。(共3分。)
16.示例:在作者心中,丝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共4分。)
17.示例:把植物当作一个生命去看待,细心观察,用心体味和思考,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共
4分。)
0人 | 分享到:
阅读(285)| 评论(0)| 引用(0) |举报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篇三:专题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讲义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主讲教师:李华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前一开心
考试的十种“死法”:
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是所有阅读要点的综合运用
思路整理——规范的表达
赏析——①选词/修辞
②对象的特征(先外后内)
③作者情感/读者共鸣
金题精讲
题一:
冬日香山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只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他们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依然尽情地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qù)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任选一个语段,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赏析。
(1)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2)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题二:
山的图腾
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我也沉醉于大山的遐想之中:我曾游历过美国西部的“红石山国家公园”,那儿的地质地貌与这儿红色山峦极其近似,但是从气魄上来衡量,“红石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那就如同一匹孤驼与一条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之分。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方大地上的杰作。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是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姓名。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间或,可遥见有一束束彩绸,飘逸在山间,导游告知我,那儿是藏族兄弟举行天葬的祭台。
⑥导游的一句话,便把我们带进了原始古老的氛围中:噢!这是到了古代汉、蕃的分界地了。因而,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
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下车后,我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山顶的风有那么大,我差点被吹了个跟头。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到了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它不仅让我倍感寒冷,而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遥想当年宫廷中长大的文成公主,要经历这般磨砺,该有多么艰难!但她没有退却,而是为了民族和谐和中华大业,毅然迈过了这座山,进入海拔更高的西藏。
⑧我和友人把一路上藏族朋友送给我们的哈达都找了出来,将其系在祭台之上。这既是向文成公主表示后来人的敬意,也是向日月山献上一份中华的赤子情怀——因为这座日月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山岳中的精灵了!
⑨青藏高原的山,是迷人的。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故而写此文,作为青藏高原之行的永恒纪念。
文章第③段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赏析。
小结收获
秘笈一:纵览全文,涵盖特征
1、小不离大:语段回原文
2、缩大为小:寻找适宜赏析的语句
赏析方法:
1、识别修辞/选取用词;
2、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外在特征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
3、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内在品质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
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秘笈二:巧选取,好赏析
1、尽量选取含有修辞的语句
2、有表现力的词语直接指向景物特点也可选择
赏析方法:
1、准确选取有赏析价值的语句(修辞/用词);
2、具体分析修辞、用词;
3、对应特征词呈现景物相关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词语;
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语言赏析:
语言赏析要记清,修辞用词两分明。
特征对应要呈现,作者情感并其中。
每课一积累
不必慨叹流星的短暂,它曾为深暗的广漠天庭划下一线光明;
也不必哀怜流萤的轻微,它曾在沉沉寂夜亮出一点火星。
人生的世界,即使如同戈壁,但层层沙粒,却能镌刻着你跋涉的足迹;
孤独和哀愁,也用不着隐瞒和虚饰,那凋零的花瓣,常会飘散出诗意;
痛苦,有时会变成一个美丽,那毕生萦绕心头的柔情,此时会显得更加虔诚有力。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题一:1、(1)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冬日香山描写成为一个巨人,形象生动。 “抖”“闭”“推”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除尽繁华、超凡脱俗、神清气朗情状;“正襟危坐”“巍巍然”“静静”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凛然肃穆、厚重大气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冬日香山比作焦墨山水图,形象地写出了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的特点。语句运用了四字语句描写烟霭、亭台、山石、松柏的特点,景物形象集中,整句散句错落有致,富有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音乐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二:作者采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将拉水峡比作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将美国“红石山国家公园”的红色山峦比作“一匹孤驼”,表现了拉水峡山脉的绵长以及多座山峰耸立的特点,突出了拉水峡气魄的宏大。表现了作者对拉水峡的赞叹之情。
或:“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一句中作者用“一切”这一副词强调了范围之广(大),写出了拉水峡的景观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大自然的杰作,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神奇力量的由衷赞叹。
相关热词搜索:写景 抒情 散文 阅读 名家写景抒情散文 经典写景抒情散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