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汉中市宁强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2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 本文以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中药材产业化扶贫开发为例,对该县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述,在对其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强技术支撑、提升监管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争取重大项目、规范种植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范化
一、宁强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
宁强县属于山区县,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年降雨量为709.5-1400毫米。充沛的降雨量和气候因素成就了野生中药材的资源优势,因此该县是秦巴天然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宁强县于2003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徐景堂教授曾在宁强县天麻研究所成功研发出了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全国范围内的天麻人工栽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宁强县正式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避免了“多方管理、无序发展”的现象。县科技局还组织成立了县中药材协会、中药材开发公司、中药材营销公司,开展中药材的市场推广工作。
宁强县推广品种主要是天麻和银杏,还包括华细辛、白芨、重楼、丹参、乌药、柴胡、杜仲等多种中药材。药农会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种植习惯,选择相应品种进行种植。从2014年开始对宁强县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发展银杏、华细辛、天麻等中药材种植15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7.5万亩。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54个,中药材加工企业21个,辐射带动贫困群众4.1万人,药农人均实现增收1600元。
二、宁强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宁强县中药材种植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药农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中,虽然政府会提供技术指导,但少数药农仍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栽培,比如:分散种植、粗放管理等。同时,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政府也只能起积极引导作用,因此在如何实施有效监管方面仍有待改进。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在资金方面,大部分推广部门人员的经费相对来说较少,且大多是通过专业合作社获取的。即使有小部分资金,但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短时间内难以建成投运,这间接影响到中药材的繁育、加工、利用等,从而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规范化种植水平低,技术不够完善。虽然种植规模有所扩大,但标准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相对缺乏。对于不同的地方,其环境、气候等条件有差异,因此栽培技术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前期实践的条件和基础都不同,因此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还有待在后续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四,产业链发展不完整。宁强县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主要做的是中药材的粗加工,包括粉碎、烘干和初步包装,缺乏精加工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对于当地中药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无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三、宁强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服务体系。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药企就业,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为基层生产线输送科技专员。还可以选拔一些种植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药农,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这些来自于基层的坚实力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第二,提升监管力度,对药农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监督药农,比如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对药农的种植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使药农真真切切地认识到“规范化”的含义,只有使他们形成了自觉性意识,才能得到收益。
第三,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政府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药企到本县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要继续与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康恩贝等大型药企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同时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此外,应与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首先,政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优惠政策。比如土地的补偿及税收减免。其次,组织企业人员前往南开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提取银杏黄酮的工艺、流程等生产技术。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政府为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牵线搭桥,使两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第四,继续加大相关项目争取力度。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同时在财政机制上,积极争取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提高药农的参与热情和种植积极性。
第五,规范化种植,保证中药材品质。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强大的研究团队,能够为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应用等现代化的研究提供科技支撑。政府应加强药企、高校、科研院所这三者之间的合作,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知名药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重要技术的交流,认真做好中药材栽培技术的试点、示范和推广,从而落实相关标准,对种植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生产与技术培训方面,为了使中药材的品质得到保证,必须将其种植过程进行规范化。例如:对菌棒、菌种质量等进行严格把控。此外对于银杏產业园建设,政府也应出台技术规范标准,同时每年派技术人员到各村进行技术培训。具体内容有: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进行人工除草,禁止使用除草剂;尽量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对采摘时间进行规定,过早或过晚都会导致有效成分流失或不达标,等等。
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是一项鼓舞人心的特色项目,能够为当地农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在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政府应把握发展趋势,理清发展脉络,抓住机遇,将“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在占据天然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洪强,常峰,杨莎莎.中药材产业化扶贫开发对策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6(1)102-105.
[2] 贾长安.商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与出路[J].商洛学院学报,2007(4)58-61.
【作者简介】
郭 锌(1996-)女,汉族,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