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的意篇一:散文诗意象的表现方式及意义
龙源期刊网 .cn
散文诗意象的表现方式及意义
作者:邓胜标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12期
[摘 要]散文诗的意境之美,是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的。赏析好这些意象,对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意象;意境;表现;约定俗成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表现诗意的一种自由体诗,正因为兼具了两种文体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气质、趣味就能更好地通过许多意象及构思传递出来,而散文诗的意境也随之而生成。
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类文章接触得不多,学习理解不是很到位,主要表现为意象把握不准,意境领悟不深,情感捕捉不透。
散文诗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诗中的词语表示为景、物、事等意象,组合成整个生活场景,通过这个生活场景或表现为崇高,或表现为优美,或表现为悲,或表现为喜,使人产生精神愉悦的美感。简言之,这种愉悦便为一种美。当然,作为散文诗的意境之美,并非如此简单就能创造出来的,比如花草树木、山石泉流、亭台轩榭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就能成为风景。散文诗意象组合构思出意境美也是方式各异,但都是有章可循的。
一、 从表现方式上看,多用并置、对比等方式
所谓并置,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意境。如《海燕》一文中,由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共同构思了一幅乌云压境、令人窒息、闪电如剑令人心寒,雷声轰隆使人颤栗,狂风怒吼使人畏缩的场景。意象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由听觉到触觉,更显示出意境的丰富和立体。这些意象并置出黑暗、压抑、紧张的氛围,揭示出反革命势力的猖獗,也点明了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烘托出海燕战斗的雄姿,作者情感随之起伏。《雷电颂》中,分别由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滚滚不绝的长江水、翻波涌浪的东海等意象并置,集中展示出宽大而壮观的场面,表现出屈原对广大人民的热爱与挂牵。
所谓对比是同一组合中两个或多个意象对比因而使得散文诗的意象更为深刻的方式。如鲁迅的《雪》一文的前半部分以血红的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腊梅花、雪下冷绿的杂草来描绘出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幅“冬花雪野”图中,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快乐。与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散文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却用粗犷之笔绘“朔方雪花”如粉、如沙,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营造出萧条、恶劣的意境。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但对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境遇下独自抗争
散文的意篇二: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抓住“文眼”,把握“意境”
韦锋 发布时间: 2009-7-31 11:57:40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指以写景、状物、叙事为依托来抒写思想感情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如何教会学生阅读这类作品?我认为教给学生抓住“文眼”的办法,进而把握“意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一、何谓“文眼”、“意境”?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围绕着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文眼”既是全文的主旨,又是行文线索。在散文中,“文眼”往往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话、或是包含激情的言词、或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1]。 “意境” 必须是情景交融的,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的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的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二、散文的“意境”与“文眼”的关系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文眼”是生命跳动的脉搏。“文眼”是“意境”的焦点,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因此,“文眼”是作者特意在文中设置的。一方面,它直接揭示文章的旨意;另一方面,它是全文脉络的扭结,是全文各部分精神的聚合点。有了它,形似散乱的题材就集中地显示出“神”来。尤如画龙点睛一般,点睛是最精彩的一笔,只有点睛了,才能体现出整条龙的风韵和神采,才能真正表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没有它,生命也就窒息了。如果仅有“意境”,没有“文眼”,中心就不突出,主旨不鲜明;仅有“文眼”没有“意境”,就会空洞乏味,缺乏魅力。所以,散文的“意境”和“文眼”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3]。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全文的意境从这里开拓出去。由于“心里颇不宁静”,才步出门外,去看月光下的荷塘,通过观赏月光下的荷塘,又暗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结尾,他又回到家门口开始新的不宁静的生活。可见作者这种不宁静的情感因素是无法摆脱的,这种感情就借助“文眼”下子喷发出来。因此这淡淡的意境是由淡淡的哀愁产生的,是由于“心里颇不宁静造成的”。不
仅如此,而且“心里颇不宁静”还是文章脉络的扭结,是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把握住篇首“文眼”,全篇的结构就一清二楚了。三、教给学生抓住“文眼”的方法。
1,散文的“文眼”虽不固定在某段某处,但也有规律可循。常见有以下五种:
(一) 置“文眼”于文首,总领全文。这类散文开门见山,亮出主旨,定下基调,有利于作者围绕中心选取题材,使文章基调前后一致;对读者来说,便于迅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它开篇点题,统摄全篇,使思念父亲的深情笼罩全文,映照全篇。作者除了在文章开头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外,下文还有三次从不同方面写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具体描绘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寻觅父亲的背影;第四次是在回忆中浮现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的始终,成了作者抒情立意的凭借和结构全文的线索。《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不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二) 置“文眼”于篇末,卒章显志。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急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开头就和盘托出,而是娓娓而谈,引而不发。当你读完全文,方才恍然大悟,惊奇于作者
的巧妙构思和深刻内涵。这种散文,常常一波三折,曲径通幽,将读者引导到优美的艺术之境。如:《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篇末点题。在儿时鲁迅的眼里,长妈妈饶舌(喜欢切切察察)、不拘小节(“大”字睡相等)、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元旦吃福橘等),通过“长毛”往事、买《山海经》等事的描写体现出她的热情、爽朗、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这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位朴实、平凡的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又如:《海燕》的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抒写了海燕满腔热情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三) 置“文眼”于首尾,前呼后应。为了更好地突出散文的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为了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艺术境界,一些散文常常在文首尾设置“文眼”。如:朱自清的《绿》第一段点出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结尾再次写道:“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即使对中间部分的内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读了这两句话,也大致能明白本文所描绘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心情、感受了。
(四) 置“文眼”于文中,贯穿通篇。如:《小橘灯》倒数第四自然段;“??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统摄全文,作者借小橘灯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小橘灯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风景谈》一文,六幅风景画后,出现了五次点题性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它将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里的活动纳入相同的主题之中。反复出现的“文眼”,强调了每一幅画面的思想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4]。这类散文,更容易让人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固有特点,。
(五) 置“文眼”于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2,怎样教会学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文眼”呢?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它要受到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对散文的兴趣等因素的制约。除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切实加强“治本”工作外,也可以用下列方法教学生:
(一)从位置上看。因“文眼”常出现在文首、文中、文首尾、篇末、标题等地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到这些位置上去找。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需要解决,即学生能够判断出本文的“文眼”,不解决这个前提,学生也是会视而不见的。
(二)从“文眼”句的表达方式看。因“文眼”是用以传神达旨的,所以在表达上常常是议论或抒情句,在叙述性散文里也可能是叙述句。这样,我们可以教学生从这类句子、段落中去寻找。如:《春》一文,“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议论便是“文眼”句。老教材《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议论)。《听潮》的“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议论)。《阿长与〈山海经〉》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句)。《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叙述句)。
(三)从全文提纲上看。因为“文眼”是全文的“纲”,它必须贯穿在文章的各部分中,所以通过列出全文提纲也能抓住“文眼”。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是风和日丽的。第二段:写山,是通过写山,写出济南冬天的安静和舒适。第三、四段:写小雪装点下的济南,更显得秀丽温柔。第五段:写水绿、水的清。仍然是围绕着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秀丽”来写。从以上提纲我们可以找出该文的“文眼”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四、教给学生分析、探求“意境”的方法。
分析、探求意境要先对作品描绘的生活画图(即所谓“境”),作身临其境的感知,然后再深入体味其内在的情思,才能进而理解其完整的意境。“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它含蓄蕴
藉,极富诗情画意。教师要善于描绘作品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我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借助预习提示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基调,想象散文中描绘的图画,体味回荡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吟唱,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涌动。具体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
(一)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隐性的,全部融会在字里行间,如果只靠教者牵强附会的生硬分析,不但易使意境支离破碎,而且易使本来含意隽永、耐人寻味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了解表象而不知究里,无法真正领略散文的内在美。学生须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为媒介,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散文如画的意境,这比教者纯理论的讲析,具体、深远。如:《春》教师过多的分析,只会弄巧成拙,削减其美感。通过大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感受饱含在文字之中的对春的活力的赞美,感受文章给人的希望和力量,则事半功倍,效果喜人。
(二)从散文表情达意的主要特点入手。借物言志、寓情于物,“用自己的心点燃别人的心”。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紧密相连是散文表达的特点。如:《海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海燕这一黑色的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意境。
(三)分析意境还可以从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曲径通幽的园林”来形容它。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景观,描写菜畦、石井栏、皂夹树、桑椹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同为动词,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这些都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这里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再如:《荷塘月色》那“淡淡”的月光;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 荷叶、 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朦胧之境,正是作者此刻的心境,这种景色实在太美了。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找准了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抓住了散文的“意境”,就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这几方面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切忌将它们割裂开来。
散文的意篇三:散文的意境美例说
散文的意境美例说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
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背影》中朱自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这是因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
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咀嚼。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