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垄断行业收入问题及其解决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度增长,而垄断行业的收入相对过高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高价、掌握垄断利润的分配权、垄断企业内部瓜分了国有资产所创造的经营利润,国家对垄断行业的工资外收入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其次,政府也应该转变其职能,加强对垄断性行业财政支出的监督与审计;同时。还要完善法规,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
[关键词]垄断行业;高收入;垄断地位;政府职能;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3-0095-0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总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扩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员工收入过高的问题非常突出。收入分配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如何合理调控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而又不影响其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
收入差距扩大在工资性收入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扩大。近几年来,不同行业职工收入者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提高幅度却有很大差异。2006年5月13日在苏州开幕的第三届中国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表示:“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以湖南为例。各行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就相差甚远。(见下表)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ldk/lldk200803/lldk20080333-1-l.jpg)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4、05年湖南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收入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2005年收入最高的行业达到29834元,最低的行业仅为7152元,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收入比达到42。其中,新兴产业和垄断行业职工收入高且增长快,而传统产业或微利经营的基础行业职工收入增长缓慢。
造成这些行业在工资和福利待遇上与社会其他行业收入水平差别拉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垄断性”。具体讲导致垄断行业收入相对过高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高价。使其利润偏离了竞争条件下的平均利润水平,形成高额垄断利润,为收入分配过分向所在行业和个人倾斜提供了物质基础。垄断收入来源于国家的特别授权,而不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靠企业自身能力挣来的,有很多甚至是靠高额的不合理收费获取的。吴敬琏在其《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中提到:“其中一个使得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是某些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利用自己对市场或公共资源的垄断权力取得高额收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虽然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大部分产业和市场领域要对私有企业开放,但实际进展过程非常缓慢。与此同时,某些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权力,而当局的反垄断执法不力,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垄断行业不仅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又具有很强的行政垄断性。当垄断利润的分配权也被这些垄断行业自己掌握时,有些企业一边亏损,一边给员工发放高工资、实行高福利的情形就不足为奇了。如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中指出,2005年电力全行业亏损企业1280P,亏损额127亿元。不得不说,员工工资及福利过高是造成电力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初次分配中,由于国家对垄断行业的工资外收入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到3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在5到10倍之间,也就是说。工资外收入和福利比工资还要高很多。而这种“垄断福利”说到底,还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占有的“福利”,这种垄断企业的高福利。实质上是把较高的生产成本转嫁给社会,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福利。
4、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国有资产的经营利润,这些利润留在了企业内部成为了被瓜分的对象。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曾以煤老板的暴富来质疑政府的缺位:“为什么挖煤能暴富?煤是属于全民的,你拿到采掘权交给政府的是税,钱交给全民了吗?你把煤从地下挖出来,挣的只能是搬运费加平均利润。”国有资产在产权上属于全体人民。那么就要求所有人对国有资产的均等占有。而事实上。国有垄断企业是在依靠全民的生产资料来创造其内部利润。
(二)
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不利于实现分配公平,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也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在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要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控制垄断行业高收入显得更为急迫。针对前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笔者提出解决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如下:
1、打破垄断是治理垄断行业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措施。垄断行业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这就需要以打破垄断为突破口。进一步放开管制,引入竞争机制。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其中一条就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其中的自然垄断业务,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等方式进入;对其他业务,非公有资本可以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除国家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外,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只有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打破现有的垄断经营的格局。要消除“垄断收入”,就必须通过市场的力量来瓦解产生垄断的机制。因此,要努力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
2、政府要从根本上转变其职能。收入盖距的扩大必然造就一批既得利益集团,当改革进程触及他们的既得利益时,他们将成为制度变迁的严重阻力。这就要求政府在未来的决策中摆脱垄断利益集团及其他强势利益的羁绊,以公共利益、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作为决策的目标。我们希望,政府能从“划桨人”变为“掌舵人”,还能够通过强有力的立法,监管来斩断垄断部门的触角。
3,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对垄断性行业财政支出的监督与审计。长期以来,国家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成本核算多由企业自己说了算,这直接导致了这些行业借助垄断地位维持高福利。同时,垄断性行业尤其是公共事业性行业,原本是代表公众管理、运作国有资产,若享有非分的“福利”,就是私占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因此,加强监管和审计非常必要,可以防止这些行业借助垄断地位维持“福利腐败”,并且通过对垄断行业成本的准确核算,剔除其不合理成本,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在核算清楚垄断行业的准确成本的基础上,协调专家、消费者代表以及企业方进行听证,共同决定产品价格。同时,要加快建立成本信息披露机制,由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和被服务者对成本和服务质量进行审定和评估。
4、完善法规。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是很完善的环境下,就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监督制度。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同时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特别是国家《反垄断法》应尽快出台,为我国市场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责任编辑:孙 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