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邻居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邻居篇一:优美散文摘抄
蒙蒙的雨雾中,行人穿透着,我看见马路中,一双小手无助地垂着。她闭着眼,本是白皙的脸上染上了妖冶的鲜红。先后18名冷漠的路人带雨离去,我看见她,就那样,冰冷地躺在毫无生气的水泥地上。但是,生活中扮演拾荒者的她,却拯救了她,让她还能再一次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最后一眼。
或许,世间还是有爱的存在。只是它太微小了,我们明明摸得着,却看不见。
但她的经历证明,它是那么璀璨地在她的世界里绽放过:她只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女孩,可是却因为残疾,而令她,留下了一生的痛。然而,她没有选择责怪。而是就这样,每天让她的母亲,推着她的轮椅,静静地在邻居种植的几株百合花前,静静地嗅着它们的甜腻的芳香。每一天都是这样。女孩的母亲轻轻叹气,微微的清风吹拂在她历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历久以来未敢在女儿面前显出来的疲倦。“孩子,我们回去吧。”“好的,妈妈。”女孩的母亲慢慢地推着她的轮椅,静静地走开了。楼上,黑暗中,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睛。
不知不觉中,女孩已经一个月没有哀求母亲去到那个她最爱的世界。
直到一天。“妈妈?我还剩多少日子陪您?”女孩淡淡地开了口。本在忙碌的母亲的双手微微一怔,战战巍巍地说:“孩子,胡说什么呢?你还好好的,不会有事的。”女儿望向窗外邻居的那几盆百合花,说:“嗯…妈妈,您能再一次推我出去走走吗?”女孩的母亲慢慢地推着女儿的轮椅,她很小心,生怕小小的差错,面前的女儿,就如同秋风吹落的落叶一般,不久便坠落泥土中糜烂。
女孩的母亲低沉着,瘦削的脸庞上满是失落的憔悴。“妈…妈妈。”听到女儿的呼唤,她猛地抬起了头,看见眼前的一片花海,她震惊了!洁白的百合就那样,在原本长满杂草的荒地上,自由地盛开着。那一瞬间,女孩看到了最美的世界。“喜欢吗?”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女孩转过头,诧异道:“你是?”“孩子,我是你的邻居啊!”他淡淡地笑着,脸上的皱纹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岁月的沉淀。女孩沉默了。而他却笑了,随后便字句清晰地说到:“我知道你喜欢百合花。每天早晨,我都在默默地注视着你们,看着你笑,看着你欣赏我亲手种植的百合的芬芳。我种植百合,并不是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用来分享。”“谢谢。”女孩的脸上慢慢染上了一抹淡淡地夕阳红。“知道百合花的花语是什么吗?孩子?”“嗯?好像是…关
怀。”他战战地走到女孩的面前,说:“没错,这百合花,正如我们一样,你我之间需要关怀,而我给予了本应的关怀,何况既然相邻,为何不相依?”这是女孩离开这个世界前,脑海里,想到的最后一句话。
散文邻居篇二:【写人的作文】邻居大伯
【写人的作文】邻居大伯_500字作文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伯伯,他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古铜色的脸,腮上长着密密的胡须。他虽然已近六十岁了,但还是那么精神。人们还开玩笑地说他壮实得像头牛。
大伯的给大家的印象主要表现在和和俭两个字上。
先说说大伯的勤。大伯虽然年近花甲,可每天他都要早早起床下地干活。盛夏烈日,大家都歇晌,他不是还在地里干活,就是去割一捆蒿草晒柴烧。大娘(大伯的老伴)劝他歇会儿,他总是笑呵呵地说:不中,歇的时间多了,这肚子就大起来。去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光如水,照在地上如同白昼,大伯以为天明了,翻身披衣下床。等他收拾了两筐粪,天还没有亮。大娘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大伯还是笑呵呵地说:跑跑路,人结实。识字人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嘛!
说完大伯的勤,再说大伯的俭。大伯家庄稼的产量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年年吃不愁,穿不愁,可他仍然惜粮如金。我们学校每天开饭后,饭堂里总会留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馒头块。他发觉后,就天天背着箩筐捡回去喂猪。有些人捡这些便宜,总是巴不得别人多扔,他可不。有时,他碰到有些同学乱扔饭菜的,就会拉着他教育一通,还要让他背诵锄禾日当午哩!大伯的节俭,不是光为自己,这是他的一种好品德。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邻居伯伯不正是我们应该弘扬的一种精神吗?
点评
小作者开篇就简明扼要地点明主题,接下来分别从勤和俭两个方面说明邻居大伯的优点所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中邻居大伯的语言极富生活气息,既生动又质朴,尽显了他勤俭节约的程度;结尾抒发感想,真挚自然,引人思考,进一步深化主题。
散文邻居篇三:2015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
一、(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
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0.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游说 B.说和 C.话说D.学说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24.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25.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
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13.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
答:
14.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答:
三、(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淤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 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
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
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
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虞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
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盂榆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虞段中“孱弱冶的含意。(4分)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四、(22分)(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邻居 与邻居交往的散文 邻居家的女孩散文素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