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9-08-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环境监测信息化是环境监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为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确定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研究讨论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进程的问题,为发展方向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议。文章重点就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建议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各种软件进行记录和分析,有效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环境监测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运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管理中,还存在了不少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现代网络、通讯及数据库等进行汇总给特定的人群进行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建设目的主要是提高监测环境分析数据的能力,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遥感、移动、生物技术,他们在环境监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无法畅通联系各种信息
  不同阶段各个部门编写的信息系统的关系是独立的,各种非涉密业务也无法在各部门之间顺畅流动,于是就无法畅通联系各种信息。原来的信息系统出现了新的信息共享需求,也无法通过调整系统加强交流和沟通,就再次显现出信息的无法畅通联系等问题。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如果忽视对业务的规范,再缺乏与主管环保部门沟通,忽视环境监测各个业务需求,那么环境监测就会使环境监测的畅通性降低。
  1.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无法运行
  环境监测的科研性质和业务特点比较特殊,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更多是借鉴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在信息化设计开始时,应用的是实验室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希望通过一次性付出得到完善的解决方案。但是我国引用这种实验室管理框架无法满足国内监测业务的要求,,近些年技术人员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解决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各种问题,却忽视了具体的问题。原来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是最后却成为鸡肋工程,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造成了经济损失。
  1.3存在外部强大和中间弱小的现象
  在信息化技术监测各地信息时,普遍应用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在信息化演示场合中广泛应用,会取得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实际上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通过输入、分析空间顺序,可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信息系统。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数据信息和图层标记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这与监测工作是紧密结合的,可以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并进行紧急预警,可以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同时也存在决策支持和走动归档的作用,能实时监控污染源和污染处理设备。在很多地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数据的深度分析比较欠缺,同时技术环境支持和需求市场的持久性比较欠缺,只是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汇报。
  2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2.1建设前期进行整体规划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规划时,既要考虑到现有业务的需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业务需求,又应兼顾到主管部门的业务要求。一方面要以自身部门的业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建立适合本部门的运行和发展的信息系统,并预留有升级和扩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其他部门信息化系统配套建设,整合本部门与其他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
  2.2监测仪器智能化自动化
  公众对环境保护日益提升的关注度,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时效性。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时效性,决定了监测仪器设备必须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并且与信息系统实时连接,才能及时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2.3注重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
  实现环境监测信息化,必须依赖于信息化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将是仪器自动连续采样逐步替代人工手动采样,大型仪器自动分析逐步替代常规手工分析。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审核、在线监测设备的维护以及设备比对等工作,都需要监测人员完成,这就要求环境监测人员除了掌握监测专业技术以外,还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的监测信息化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培养一支既懂监测又懂信息的人才队伍,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网络体系。
  2.4加强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涉及到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统计和发布等多个环节,环节监测信息化建设使各个环节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大大缩短了数据填报、审核以及发布的时间。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以及授权发布的安全性。
  3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
  3.1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原国家监测网的数据量和网络覆盖密度有限、区域规划不统一,有些点位不合理,无法全面支持大数据分析。地方监测站点在布设时会更多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情况,与全局把握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互相补充,因此有必要增加或调整监测点位,扩大数据采集规模,实现全国数据互联互通。为便于全国数据的交汇,必然要求全国环境监测数据采用统一传输方式、传输通道、文件格式,约定上报频次和其他规范。根据管理要求,所有环境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并集中存储,为大数据应用奠定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强化综合查询、空间查询能力,历史数据要整理入库、地方数据要上收。
  3.2提高环境质量和信息挖掘的能力
  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随着环境监测网的不断完善,每年的数据增量较大,未来要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常态化、综合分析、数据挖掘、智能处理,纳入分析的数据范围也会更广(监测属性数据、空间矢量数据、遥感影像、社会经济数据等)。科学的分析方法、详细的文字表述和丰富的图表展示是对环境质量状况报告的编写要求,现阶段报告的编辑、出版周期还比较长,数据量的急速增加和未来可能的突发事件对纯人工的报告书写速度提出挑战。自动生成的报告再结合监测专业人员的人工审核将成为未来报告编写的必要步骤,专题图制作、模板编辑、报告书智能生成是信息化建设必须完成的任务。改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真实、客观、权威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大数据应用赖以开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环境质量考核的依据。当前空气质量、7JC质等自动监测数量和采集范围均加大,空气自动站采集频率为1小时1次,水质自动站为4小时1次,数据增量庞大。自动仪器采集过程中难免受到电力、环境、仪器异常、传输网络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数据失真或缺失,传统的人工审核的数据质量控制方式已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建设有效的数据在线自动审核系统,集成先进的传感器实时获取仪器状态和环境状况,采用网络技术完成对实时数据的自动审核。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測是是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科学化是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的重要手段,只有首先把环境监测做好才能及时的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活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措施,不断推进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颖杰.环境检测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优化措施初探[J].民营科技,2018(03):85.
  [2]王乐毅,张旭,孙杰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农家参谋,2018(06):223.
  [3]张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优化措施初探[J].环境与发展,2017,29(08):179+185.
  (作者单位:甘洛县环境保护局)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监测 信息化建设 发展方向 建议 我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