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野草的散文篇一:野草起其他文章的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影的告别》
歌德 | 2013-08-09 14:20
《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将《秋夜》的内在矛盾更加形象化。
有我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可参看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信:“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6] 钱杏邨认为这一节叙述里“鲁迅把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恶习性完全暴露出来了……横在他面前的虽有很光明的出路,他要有所不乐意,他不愿去。”[7]
鲁迅对这种批评不以为然,鲁迅认为光明的出路不会这么就来到,这也是鲁迅远远深于创造社诸人的地方。影是鲁迅内心对话的一方,是内心彷徨的声音,李欧梵认为“影的形象显然是代表着诗人的另一自我,这是一种自喻的手法。影的两件赠品,黑暗和虚空,应视为不仅是影的自然属性,也是用以刻划诗人内心自我的隐喻的代称。”[8]
曾华鹏认为:摈弃梦幻,执着于现实却又无路可走;在孤独的彷徨中只能获得黑暗与虚无。决心由自己向黑暗作绝望的抗争,而为别人换得一线光明。这就是鲁迅所塑造的影的形象的基本特色。[9]
正如鲁迅说,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生了瞒和骗的文艺来,这不敢正视现实,这种现实应该是当下的现实。相信进化论在鲁迅只是理智上的认同,而从内心深处,他感觉最真切的倒是中国历史现实的轮回,万难改变,黑暗腐败。但既然理智认同将来,尽管将来还没有到来,但还是有这种认为将来会比现在好,青年胜过老年。问题是如果不从现在一点一滴做起,那将来怎么会来到呢?所以鲁迅强调现在,强调一点一滴的行动,抛弃幻想浪漫主义,这正是对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种反思。经过1912—1918的苦修,鲁迅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洞察到了惊人的深度,这是他抛弃幻想,做一点切实的工作的成因。
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同一信中,鲁迅写道:“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在不过四百字的一篇短文里,彷徨、无地、黑暗、吞并、消灭、黄昏、黑夜、虚空这一类词共用了二十多次,其中黑暗就用了八次之多,遂加重了本文灰色暗淡的色彩。
但鲁迅也不知道路怎么走,因为中国太难改变了,这样感到黑暗与虚无,这是对启蒙的艰难的感应,内在情结不在于自我解脱,而在于对启蒙的执著与无助。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10]
1925年5月30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你的反抗是为了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想,一定是如此的。但我的反抗却不不过是与黑暗捣乱。”[11]
这样,鲁迅就不惮被黑暗吞没。
鲁迅《野草》赏析《希望》
歌德 | 2013-08-09 14:20
《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南腔北洞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2]
孙玉石认为“他引用裴多菲的诗否定了欺骗人心的?希望?,又用裴多菲另一句诗否定了消蚀人心的绝望。但从全篇(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野草的散文)的文字来看,他所否定的,并不是通过革命斗争的要达到的光明未来的希望,而是故意用来填补空虚的,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13]
夏济安分析道:“鲁迅未能以他对非意识世界的认识写出一部杰作也许是由于他的恐想,他太热衷于摆脱这类梦境的挣扎了,他对于启蒙运动的信念并不曾真正驱散黑暗,但它可以作为一面盾牌抵御那暗夜的袭来,希望虽说虚妄,但终于比暗夜的梦较为可爱。[14] 鲁迅的困境还是启蒙的无出路。社会如此黑暗,但不妥协,与黑暗捣鬼,但黑暗还是如墙一样挡住了希望的路。鲁迅意识的核心还是礼教杀人,将阿Q祥林嫂从铁屋子中唤醒,但这太艰难,尽管鲁迅认识到自己中了礼教的毒,但只要自省就可以苏生,但民众根本无苏生能力。于是生黑暗与虚无。鲁迅是处在这种启蒙立场上感到绝望与虚无的。这不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绝对个体的虚无。启蒙信念使鲁迅陷入虚无,但同时也让他看到希望,这是启蒙的双重性,而更深 的原因是启蒙的内涵并不清晰。那么鲁迅的内在情结还是对准了这礼教,封建的仁义道德,那用什么来代替这种仁义道德,而尼采精神又是被改写成了屈原、孟子、王阳明等知行合一的精神。想从传统走出传统,在精神上不可能,而想改变社会,更不可能,而又想去改变,这样,产生虚无和黑暗的感觉。
启蒙没有希望是暂时的,只要努力。鲁迅理智上是如此认同的,那希望就会来到,鲁迅不可能真正陷入彻底无所凭依虚无和黑暗,也在于这种启蒙的意识,致少有一点启蒙,将那些麻木的被礼教残害失去感觉能力的人,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从礼教之中解救出来这也会让鲁迅感到希望,将来的路再走,所以尽管很绝望,但希望还是会到来的。虚妄只是希望过于艰难的一种流露。所以鲁迅是个启蒙者,轨道破坏者,他不会放弃希望。他自己的精神出路不是首先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解救阿Q这样的民众,阿Q连民族的应有精神也丧失了,阿Q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文化内涵,主要代表纲常名教末流的晚清时代的中国人。这样以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来破灭这末流的衰竭的国人。所以作为启蒙者的鲁迅根本上并不是面临中国文化精神最后无出路的问题。中国文化精神还在不断地给他力量和灵感。
鲁迅《野草》赏析《过客》
歌德 | 2013-08-09 14:21
《过客》
《过客》显著特点是表现出了鲁迅意志力的坚定。
翁——阿阿。那么,你是从那里来的呢?
客——(略略迟疑)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客问老翁前面是什么地方,老翁回答是坟。路、坟、意志这种意象很容易读解为存在主义。
李欧梵这样认为:“《过客》中的路的隐喻或许也有着同样积极的人文主义的内涵,尽管是用存在主义方式提出的。不管是多么荒诞无意义,即使走向的仍是死亡,生命总得过去即使走向未来的也仍是黑暗,也决不返回过去的黑暗中。”[15]
林毓生这样认为:“过客是对于人类意志的一种存在主义的强调”“老翁和女孩是过去和未来的化身”[16]
李天明认为“《过客》也可以在一个更普遍意义的层次上看作立人类的寓言,老翁、过客和女孩分别象征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生活态度。过客生活哲学的要点是:执着地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不断地追求个体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坚持承担个人责任。”[17]
这容易将过客看作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也夫斯基、海德格尔、加缪、萨特等代表的存在主义者。
坟作为为死的意象,是对启蒙的信念,不是存在主义的唯一者向死而生,海德格尔作为天主教徒,是天、地、人、神四维中来向死而生。这与鲁迅的为启蒙的决心而走向坟地并不相同,坟并不意味着鲁迅真正作为个体而面对死亡去思考世界。
坟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判定,这是鲁迅写杂文集《坟》的原因,坟、僵尸、女吊、无常都是鲁迅明知黑暗而又亲近的意象,鲁迅在黑暗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中,产生无法排遣的怨恨情结也是很自然的,而女吊的复仇的凄戾、决绝、坚韧、执著都是鲁迅精神的显露,专与黑暗捣鬼,宁可在黑暗中消失,这不正是鲁迅太执著于启蒙,而启蒙又不分艰难的表现吗?这与存在主义向死而生,萨特的超越死亡而生存,是不同的,存在主义的黑暗是作为信仰的隐喻而出现的。光在黑暗里,黑暗不吸收光。思考死亡使个体产生震惊。这与鲁迅的启蒙者形象将死作为坚定启蒙信念的一种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1925年5月30日写给评广平的信中:“我是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的,因为?苦?可以设法减轻而?死?是必然的事,虽曰?尽头?也不足哀。……凡有死的同我有关的,同时我就憎恨所有与我无关的……,而我正相反,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都与小鬼的不同,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确为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的做。”[18]
《过客》中表现出来的拒绝帮助害怕关怀,女孩递给布片给他包伤,过客说:“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死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部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
老翁、女孩、过客分别代表鲁迅内心的三种声音:过去、未来、现在,老翁可代表中国传统,是保守的,世故的,这一点鲁迅虽受影响而不认同。未来也不能让鲁迅感到安慰,鲁
野草的散文篇二:野草
《野草·题辞》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更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主要文学成就集中在杂文、小说及散文诗的创作上。1904-190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完成了弃医从文、崇尚进化论和个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折。自191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到1926年这段时期,他陆续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1927年以后,鲁迅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从1927年定居上海,至1936年去世,鲁迅的创作主要在杂文方面。1930-1936年,发表了八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2、题解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最初发表在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鲁迅奋起抗议国民党的这一反革命罪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野草》题辞一文,就是在这种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环境中写成的。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恶;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它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二、内容解读
本文是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的序言,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38期上。最初几次印刷都曾收入《野草》一书,一九三一年五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直至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之策应,三天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惨案,革命的策源地顿时变成了反革命的策源地。那天清晨,反动派逮捕了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当天,鲁迅两次去中大出席各系主任紧急会议,为营救学生而竭尽全力。当营救无效时,先生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长的职务,以表示对反动当局的抗议。面对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鲁迅,在沉寂的白云楼上,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望望未来,为他编定了的《野草》写下了这篇《题辞》。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沉愤慨和强烈憎恨;歌颂了象征革命和反抗力量的“地火”,渴望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深刻剖析,反映了他从进化论者向阶级论者转化、开始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发展过程。
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形象和比喻,以诗的语言和音乐的旋律,以昂扬而又深沉、含蓄的感情,融成一篇向旧世界抗争的宣言,坚定的革命精神和英勇的战斗气概充溢其间。
本文共分十一段。
1、第一段:“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作者写作的时间,是中国现代史上流血的日子。在上海、在广州,黑色的风暴卷起血腥的潮水,淹没了曾以光明昭示天下的南中国,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革命青年和革命群众倒
在了血泊之中。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感到无比愤怒,有很多话要说,但由于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又完全没有言论自由。他在《三闲集?怎么写》(最初发表于1927年10月10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18、19期合刊)一文中,曾谈到自己当时的心情:
??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面对着192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作者心中无限痛苦和悲哀。在极度黑暗的现实面前,在白色恐怖中,他“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在沉默思索、想到有许多话要说时“觉得充实”;而当他拿起笔来,将要开口却又“感到空虚”的原因。这里有痛苦,有悲愤,有抗议,也有彷徨。
2、第二段:“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过去的生命”,指五?四运动以来鲁迅与旧中国的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所走过的道路。在反动派的压迫、屠杀面前,他从来没有畏惧和动摇,他向着光明、向着未来,不断探索追求,英勇无畏地战斗,他的生命是在与旧世界的斗争中度过的,所以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坚实的存在,而非空虚。但是,由于革命形势发生的变化,由于他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他开始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个阶级论者,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鲁迅的旧我死亡了。对于这死亡,这“朽腐”,他毫不顾惜,反而感到高兴,他热烈地欢呼新的生命的到来,决心以新的热情投入到伟大的斗争中去。同时,他对旧的自我也作了深刻的批判,他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这都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理,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同旧我决裂的革命精神。
3、第三至第六段: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在这里,作者对1924—1926年间写成的散文集《野草》及其战斗的经历作了评价,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珍爱,和对产生《野草》的社会环境的憎恶。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乔木”比喻伟大的著作,“野草”指渺小的作品。鲁迅把自己的战斗的散文诗比作野草,是谦虚的态度。既是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就是自然的。但是它有着顽强的性格和生命力,它从“露”、“水”以至“陈死人的血和肉”中,也就是从现实斗争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素材、吸取营养,在恶劣的条件下不屈地生存下来。它对旧世界、对黑暗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所以敌人对它感到非常恐惧,拼命地要“践踏”它、“删刈”它。在《野草》出版的过程中,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力阻挠,就是这篇《题词》,后来也被国民党的书报检查机关删去,鲁迅多次斗争,终于不补。然而越是遭到践踏,遭到敌人的反对,就越证明《野草》对黑暗的旧中国、旧势力有着强大的揭露和批判的力量。正因为如此,鲁迅才为《野草》在与黑暗势力的抗争中发挥的战斗作用感到高兴,感到“坦然,欣然”,并且“大笑”和“歌唱”。这是对《野草》的珍爱,同时也对产生“野草”的“地面”
──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表示出强烈的憎恨。
4、第七、第八段: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革命力量实行血腥大屠杀的时刻,鲁迅先生却坚信,革命的力量绝不会被斩尽杀绝,革命的烈火绝不会被鲜血浇灭。他预见到,反动派越是实行血腥的屠杀,就越能唤起人民的觉醒和反抗,新的革命风暴必将更迅猛地到来。所以他说,他看见“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并且知道,那“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在这里,鲁迅以“地火”象征人民的革命,急切地期待着这革命斗争的“地火”以强大的力量喷出地面,这黑暗的旧世界和它所产生的一切都将被烧毁,连同“乔木”和“野草”。鲁迅愿意他的野草在地火的喷发中被“烧尽”,因为那样,它将获得永生,再也“无了朽腐”了。鲁迅为这一切而“坦然”,“欣然”,“大笑”,“歌唱”,他由衷地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5、第九段:“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天地有如此静穆”,是指当时的社会被黑暗笼罩,像地狱一样阴森恐怖。正值反动势力猖獗的时候,被压迫的人民没有言论自由,鲁迅自己的满腔悲愤也不能诉说,所以他说“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那么,“天地即不如此静穆”呢?当天地不再如此死气沉沉,当地火喷发出来、熔岩燃烧着一切的时候,作者又将怎样呢?他说,“我或者也将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因为,“到了大革命的时代,文学没有了,没有声音了,因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荡,大家由呼喊而转入行动,大家忙着革命,没有空闲谈文学了。”(《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而鲁迅先生的《野草》,就是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留下的文字。它是在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候(明与暗)、在新的方生与旧的未死的时候(生与死)、在应去的尚未去该来的尚未来的时候(过去与未来),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历史的见证。鲁迅先生自信,这将是两个时代之间的历史的真实记录,他可以把它放在自己的朋友和仇敌面前(友与仇)、人和吃人的人面前(人与兽)、爱我的和不爱我的人面前(爱者与不爱者)──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面前──作证。他坚信:它是真实的,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
6、第十段:“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为什么作者希望“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呢?因为《野草》是与旧中国黑暗势力斗争的产物,它如同一面镜子,是旧世界的反映。它如果还没有死亡、依然存在,那就意味着旧世界依然存在,对它的斗争还要继续。鲁迅在《热风?题记》中说过:“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存。”鲁迅的《野草》,是刺向旧社会的锋利的匕首和投枪,如果它还在发挥着作用,还在与黑暗势力鏖战,就说明反动势力还在猖獗,旧社会还没有灭亡。就这一结果而言,战斗与未曾战斗、生存与未曾生存,并无差别。所以鲁迅说:“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假如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了,那就意味着旧世界彻底灭亡了,“野草”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
7、第十一段:“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一句意味深长。鲁迅希望“野草”火速死亡和朽腐,正是希望旧世界火速死亡和朽腐。旧世界死亡了、朽腐了,世界就不再有黑暗,作者也就不再有“野草”。所以,在“去罢,野草”的结束语中,岂止是“连着我的题辞”,那言外之意,分明还连着整个旧世界。
在1927年“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中,鲁迅先生悲壮地写下这篇题词,发出了向旧世界抗争的庄严的宣言。强烈地要求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迫切地渴望自我改造,热情地期待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这就是这篇《题词》的基本内容。由于这个基本思想内容的存在,这篇《题词》成了《野草》里战斗性、革命性很强的一篇,成为理解《野草》全书的关键。
三、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的最大的特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既形象,又含蓄、深沉。具体内容在内容解读部分已经谈到,兹不赘述。
四、补充讲义
(一)关于鲁迅
1.鲁迅的简历
1881年:出生在绍兴城内一户周姓人家里。家里的四五十亩水田,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从《十三经注疏》、《四史》到《古文析义》、《唐诗叩弹集》、《三国演义》,丰富的藏书,使鲁迅从六岁开始开蒙读书。
1894年:祖父周介孚因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贿赂而入狱,而后父亲周伯宜吐血病逝。鲁迅初次体会到现实中炎凉人情对他的尖锐刺激,向他那般强烈的内心仇恨,注入了深长的后力。
1899年:第一次为出路感到忧愁,和二弟一道参加乡试,在五百多人中考得第一百三十六名。因厌恶科举制度而选择就读江南水师学堂,成绩总是班里第一位。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先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再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后来又返回东京,住在公寓里修德文,看杂书,直至回国。在日本的7年多里,看尽了日本人对中国的鄙视,也曾在仙台被藤野严九郎的善意和热忱所感动。
1909年:9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化学及生理学教员。
1910年:9月,兼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
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职;5月,北上,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佥事;8月,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住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1912~1925年,13年的佥事生涯中,鲁迅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但和夫人朱安之间却缺少交流和默契。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20年: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相继聘鲁迅为讲师和教授。他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学术界颇受称赞。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称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3年: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讲师,认识了当时还是二年级学生的许广平。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地提问的小学生。
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无奈只得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来到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
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1936年,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1936年:10月18日凌晨,鲁迅的气喘病突然发作。挨到天明,仍撑持着写下一封短信,由许广平带去内山书店,并在那里打电话,请来了医生。他靠坐在椅子上,整整喘了一天,话也不能说,流汗。医生和看护的人们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能缓解病情。这一天晚上,许广平每次给他揩手汗,他都紧握她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己的生命。可是,到第二天凌晨六时,他还是未能挺过去,与世长辞了。
2.鲁迅的遗嘱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3.鲁迅的创作
杂文创作在鲁迅的创作中居于主体地位。鲁迅一生创作的文字有170万字,其中杂文135万字,约占80%,而且后九年所写的比前九年多两倍。茅盾说:“仅仅阅读鲁迅小说的读者还不能充分认识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战士,只有当他同时又阅读了鲁迅的杂感后才会有这种感受。”鲁迅杂文不仅艺术地记录了鲁迅自身思想发展的历程,而且几乎用编年史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及思想文化战线上斗争的历程。
小说集:
《呐 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 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 《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 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
野草的散文篇三:小草(散文诗)
小草
作者:未知
在茫茫苍穹之下,万紫千红之中,你是艳丽的下品,名扬天然的榜外俗客,那一份惊宠深居瑟瑟冷宫从不和你接吻,那一分优越永远站在绝望的彼岸。你渺小,可是从不谦卑,也从不争奇斗艳,而是恬淡的面对春风秋月,夏日冬霜。在这充满欢乐与悲伤,欣喜与愤怒,霸道与谦和,狡诈与善良,得意与失意,不幸与幸运的世界;在这充满迷茫和希望的自然间忽然觉得你平淡却美丽,无为却忠诚,弱小却坚强,虽然有雷鸣闪电,虽然有暴风骤雨,你还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自豪。
没有矫揉造作,朴实无华是你一生的追求;没有养尊处优,无论这片土地多么贫瘠你都能扬眉生气,随着微风的徐徐到来翩翩起舞;你不羡慕牡丹的美艳华贵,也不嫉妒玫瑰的浪漫风流......。你总是默默地生活。
在风和日丽,气候温暖的时节牵牛花向上攀缘疯长,你却原地不动,一副不屑一顾的姿态;青松高大的身躯在你面前,你依偎着她,默默地赞许,赞许来自风中的涛声——那一首壮丽的,永不言败的情歌。曾记得,某个秋风无情的日子,你挥着告别季节的手;
曾记得,某个寒潮难挡的岁月,你在勇敢的失败中喊出对梅花的赞许!
的确,你没有国色天香,风情万种,潇洒风流,也没有惊人壮举,千古绝唱。但你有一腔热血,红色的生命
相关热词搜索:野草 散文 鲁迅散文野草 鲁迅野草的第二篇散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