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本文综述了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学科间的应用状况,并探讨了在应用技术大学构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160-03
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这些企业长盛不衰的主要秘诀,就在于它们千锤百炼、潜心打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地培育了工匠精神[1]。而“学徒制”式的教育所形成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在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精髓是注重细节,追求极致,诚心正意,术有专攻,大国气魄,匠人风骨[2]。目前,“学徒制”式教育模式广泛应用制造业以及中职、高职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新进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也会采用“师徒制”的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德国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包豪斯学校,广泛采用了“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为期3年6个月的学习期间,学校对新生进行6个月的基础课训练,之后根据训练结果来掌握学生的能力特点,将其分别送入适宜的实习工厂,接受3年的“学徒制”教育,包豪斯以此开创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做中学”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化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的实践教学课程中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是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过程中必须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内容为本”的教学目标始终贯穿始终,学生掌握的核心是知识,是内容;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目标应以“能力为本”。虽然能力是建立在掌握基礎知识之上的,但从教学内容的掌握升华到“能力的达成”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实现这个过程?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外加现行的考核方法,要完成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达成”的转变,有一定的难度。在现行教学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恰当地引入“师徒制”教学模式,或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学生“能力达成”。
本文详细综述了现代学徒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应用,并概括总结了现代学徒制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于我国春秋时期已初具雏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徒制在中外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2-3]。雷良成综合各大词典给出的学徒制解释,从四个方面概括出学徒制的内涵,分别是:作为制度的学徒制;作为教育方式的以师傅为主体的学徒制;作为学习模式的以学徒为主体的学徒制;作为服务、身份、时间、契约安排等具体形式的学徒制[3]。
学者徐国庆[4]认为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最本质的有四个方面:(1)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稳固师徒关系的技术实践能力学习方式;(2)现代学徒制是针对现代工业与服务业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徒制;(3)现代学徒制是新型师徒学习方式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由此来看,如何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引入现代学徒制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1)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制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稳固的师徒关系”是学习的基本前提,校企合作可以作为形式之一引入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过程中。(2)高水平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应用技术大学或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是否有必要或者如何将不同的专业涵盖其中。(3)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可以采用“反向教学”模式[5],即“徒弟”把发展较快的新技术传给“师傅”[6]。这些模式在学校的课堂中,由教师这个“师傅”角色引导均可实现;从而有效确保教学效果。即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所具备的现代教育学知识可以融入其中。因此,学校是教育仍是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二、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一)现代学徒制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涵盖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农业、工业、服务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或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改革,很多相关从业教师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现代学徒制在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博广,民族特色技艺传承教学涉及建筑、绘画、曲艺、服饰等众多的领域。如何有效促进我国传统技艺的传承,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袁丽萍等根据艺术授课的特点,采用师徒制教学模式,并引入智慧云教育[7]。袁丽萍等应用智慧云技术,在原有的师徒制教学基础上设计了四个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辅助教学模式,分别是云资源微课教学模式、学习社群组合模式、云工作坊创客模式和云工作室实效指导模式,每个模式根据不同的设计目的,分为3—5个阶段。
在构建的四个子模式中,以课程案例串联每个阶段,有效促进师徒间的互动并充分调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四个模式的共性是先导入,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平台,与师傅进行互动沟通,表达创作构思或情感;第二步是学生通过移动课堂、云课堂等媒介进行学习和创作;第三步是通过各种方法或形式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价;第四步是学生学习轨迹的自动记录。通过四个步骤中或虚拟或真实的案例,以师徒制的方式促进实践教学,其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应用了现代学徒制,还将大数据时代的云教育引入其中,极具参考价值。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