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缺乏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一带一路”政策是我国发起的全球性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旨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缺乏的根源所在,以及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创造的机遇来打破人才瓶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一带一路”政策;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缺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3-0051-02
  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稳定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品牌已经在国外打响了,国内外高等院校的联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进展日趋密切。国家发改委等于2015年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提出的“五通”的合作目标需要不同类型的国际化人才。后于2016年5月份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了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发展前景并提供了政策支持。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问题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与沿线65个国家及地区的合作中,我国经济的对外发展快速提升,并且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加速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融合,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没有清晰明确的国际化发展观念的指导;国际化教师团队的缺乏;出国留学生数量仍在较高程度上大于来华留学生;出国留学生的人才流失问题等。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才缺乏问题,没有了人才的支撑,任何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都是空话。
  1.2 问题的来源分析
  (1)高校办学不具备完全的自主权。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内外高校学生的跨国学习越来越频繁,高校必须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够收纳更多优秀的来华留学生。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家政府才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交流的主体,这与国际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即:高校自治、政校分开、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是相互冲突的。高校在主权上没有地位,就不能在国际化合作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会造成我们与国际上人才的失之交臂。
  (2)高校依然采用过时的教学理论。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工作的全面开展,各国高校的教育资源流入我国,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授之以鱼”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授之以渔”。然而,我国高校过于重视学科的学科性和系统完整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高,课程数量过大、课时过长,无法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课程结构仍然比较单一:设置过多的专业课程而缺乏足够的通识课程;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理论性的课程量过多,培养实践性的课程量太少;对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像“培养一定的”、“较好的”等词过于笼统,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开设课程的顺序也不够合理。这些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生知识的片面性、实践能力欠缺,不能在“一带一路”创造的国际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人才缺乏的对策研究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创造的新机遇,深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匮乏这个问题。
  2.1 高等院校改革
  (1)建立全新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理念指导着行动的步伐,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片面的共享教育资源和共同探讨科研成果,而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的理念。德国为什么可以在19世纪就成立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敢于打破中世纪的保守观念,在办学理念上大胆创新。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全面且深刻地认识国际化的真正內涵,树立并坚定国际化办学理念。如: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相互结合,输出学生、教师至全球范围内各专业领先国家,面向全球招收一流的学生、高级管理人才及国际化的教师,力图打造走在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开设在世界范围内一流的专业。
  (2)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及地区中不仅有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一样,需求不一,仅仅熟悉一国国情的人不能同时应付与沿线各国的交往。因此,我们要培养顺应发展需求的全球性通用人才来解决人才匮乏这个问题。首先要打造非通用语种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精通亚洲小语种的人才。“一带一路”沿线中亚、东非等地区的小语种种类繁多超过40,高等院校必须在非通用语种课程上加大发展力度,专业设置涵盖沿线各国小语种。其次要重新制定目标,打造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即知晓沿线各国文化习俗、掌握国际规则及能够顺利进行国际沟通的复合型高校人才。最后必须培养国际化教师,引进和打造优秀的高校师资队伍,带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向前大踏步发展。
  (3)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设置一套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一个完善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是栽培全球性通用人才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我们可以吸收国外知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参考其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如开设更多的通识课、实践课;增设与国外高校合作的国际化专业,促进在校生与外国教师学生的共同探讨;调整开课的顺序,基础性知识放在大一,更为精深的知识放在大二大三或者研究生期间等。
  其次应开设网络授课形式,即:MOOC。我们可以引进先进且丰富的慕课资源,开设一门在网上学习的“共享课程”,包括教育、科学、数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和多种专业。共享课程与传统课程并不冲突,同样要获得学分才可以结课。另一方面,共享课程中的每一门课从开课到结课的环节必须完整,包括课前预习、足够量的线上学习、线上同学老师讨论环节、课后作业、结课测试和评价反馈等,以确保课程内容框架的系统性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完整性。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国际化 缺乏 应对策略 我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