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时代医疗模式转变下营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要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新的医疗模式将随之出现。在新的医疗模式下,营养学高等教育应适时改变,积极响应《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在教育的面上、内容上、形式上进行改革。基于不同的医疗模式,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营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大健康 医疗模式 营养学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08
Thinking on the Reform of Nutrition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Change of Medical Model in the Great Health Era
LIN Rui [1], LI Xiyi[2]*
([1 ] Center for 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2 ]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The Chinese health strategy clearly points out that the center of health should be changed from disease therapy to people"s health. Thereafter, new medical models will appear. Under the new medical model, nutritio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 and it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Nutrition Plan (2017-2030)”, such as reform in the aspects, contents and forms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medical model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ideas of the reform of nutrition higher education are present.
Keywords big health; medical model; nutrition;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營养学是指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增进健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营养学、食物营养学、特定人群营养、临床营养、公共营养、分子营养、营养基因组学及营养研究方法等。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从中国古代的饮食养生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到现代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物营养百科全书》、《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均体现营养学的应用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营养学的高等教育因此必须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突破营养学社会实用价值实现这一瓶颈。
在国外,最早的营养治疗记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用肝脏治疗夜盲症。随后,营养主要作为治病之用被记载到历史。[1]在中国,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有记载吃海藻和海绵灰治疗大脖子病,之后分别有吃糙米治疗脚气病、用矿石治疗妇女黄萎病等记录。[2]中国传统的营养学发展于古代的饮食养生,历代医书很早就提出平衡膳食的营养原则,明确治病中“以食为养”,不能“唯药是治”,讲究“医食同源”即“食疗”,这也和中医的“未病先治”一脉相承。中国现代的营养学始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即1923年前山东医学院和老协和医学院开始营养学研究,随后营养在治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发挥不同作用,营养学的高等教育却起起伏伏,至今仍多仅作为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必修课及医学专业的选修课,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扮演角色,社会科学角色欠缺。
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最终实现全民健康。这意味着大健康时代来临,医疗模式也将发生改变,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营养学,特别是营养学高等教育也应适时转变。
1 诊疗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下营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医疗模式主要是以诊断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下,诊断治疗系统耗费了大量卫生费用,而效益低下;同时,诊断治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化,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事倍功半,“预防为主”未落到实处。营养学方面,以服务临床的临床营养学,包括营养治疗、特殊人群的营养和特医食品等发展较快。相反,侧重社会性的公共营养学、老年营养学、营养流行病学、食品营养学等发展缓慢。而营养学课程,一般仅作为高等医药院校预防医学和护理学等少数专业的必修课,理论教学比重大,实践教学比重小,“营养学要面向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较欠缺。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群将超过16%, 总数将超过2亿,同时各种重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患病人群向年轻化发展,社会及医疗负担沉重,[3]死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人数在未来将不断上升。[4]在1990-2010中国疾病负担研究中,发现营养性危险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危险因素中排名第一,包括高盐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类、奶类摄入过低,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高等。[5]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也指出我国人群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共存,超重肥胖和慢性病防控任务艰巨。这提示营养学的全民通识教育,尤其是营养学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除了高等医药院校要加强营养学教育,把营养学课程列为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外,还应该纳入非医学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甚至在工科院校开设营养公选课。[6-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多人不仅要求“吃好”还要“吃得健康”,随之不少“张悟本、刘太医”式的营养健康骗局层出不穷,说明公众的营养健康认知低,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还在于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