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学研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高等教育目前至少承担着三个方面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在目前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作为高校已经被推倒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够完整,产学研合作的各方参与主体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使得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本文梳理了目前产学研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产学研合作多限于校企之间、激励机制主要关注物质激励而忽视其他激励、激励机制不完整而导致激励效果不持续、产学研合作团队不稳定而导致激励效果不好、产学研各参与主体激励机制不同幾个问题,提出扩大产学研参与主体范围、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机制并重推进、制定相应制度规范保持激励机制持续性、构建稳定产学研合作团队并合理执行激励机制、鼓励产学研各合作主体灵活执行激励机制等建议,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激励机制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学研 激励机制创新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有必要建立并执行适当的激励机制。目前从产学研合作现状来看,存在从理论到实践的激励机制,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简要探讨激励机制的创新问题。
  一、产学研激励机制相关概念
  1.产学研合作概念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吸纳企业公司和社会资金成立学校董事会,建立高校高科技企业;高校与地区实行全方位合作等。
  2.激励的概念
  什么是激励?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3.机制的概念
  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指机械和机能的互相作用、过程、功能等。社会科学也常使用,是指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4.激励机制的概念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结合本文研究内容,高等教育产学研激励机制是指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参与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刺激参与人员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一整套制度或方法。
  二、国内产学研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产学研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更多的关注利润分配以及激励机制构建等。詹美求 ,潘杰义(2008)认为利益分配是校企合作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和各方利益,因此提出了一种混合利益分配模式,运用了博弈论理论,建立了利益分配模型来推动校企合作创新。任培民,赵树然(2008)针对产学研结合项目利益分配的最优化问题提出了期权——博弈整体化模型;骆品亮, 殷华祥(2009)基于利益——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由于知识增值而多创造的收益如何从激励的角度进行再分配,提出知识共享的激励框架。鲍新中,王道平(2010)认为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否保持稳定,关键取决于成本的分摊和合作收益的分配,他们认为合作博弈下,技术创新规模和技术创新的整体收益都比非合作博弈情况下要高,并提出运用讨价还价模型对合作创新带来的剩余价值进行再次分配。但斌,宋寒,张旭梅(2010 )则针对合作中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讨论了合同的设计,并对合同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特征。黄波,孟卫东,李宇雨(2011)考虑研发存在技术风险,且研发成功概率与研发方投入相关,市场收益与企业投入相关,通过对不同契约的激励效率的比较分析,提出基于双边激励的产学研合作最优利益分配方式。王芸、张卫国(2013)构建了双重信息不对称下产学研协作创新激励模型,研究了契约前后双重信息非对称的情况,并添加了技术风险因素,使研究更贴近现实,在通过设计报酬契约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与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曹霞,于娟(2015)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问题,从合作收益的视角,利用博弈论和复杂网络的思想与方法,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两阶段博弈模型。刘勇(2016)考虑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价值链的整体利润和利益主体的利润受到利益主体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程度双重因素影响,从利益分配的视角,利用博弈论和优化模型,以非协调控制下的收益作为威慑点,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模型。
  国内学者对于产学研的激励及激励机制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从利润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了比较多的定量研究模型,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对于产学研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校企之间,至于政府、科研院所、其他社会组织等没有过多考虑;二是研究的院校基本上以理工科为主,从研究中可见多是关于技术本身及围绕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而没有考虑文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问题;三是虽然构建了丰富的模型,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四是对于激励的研究多数局限于物质激励,即收益或利润等方面的激励,而没有过多关注其他激励内容。本文探讨一般激励问题研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激励手段,同时研究产学研参与的主体也不局限于校企之间。
  三、产学研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产学研合作多限于校企之间

相关热词搜索:产学研 高等教育 激励 机制创新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