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选择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势进行前瞻性研究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新课题。从2020年乃至203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分析着手,做出了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三个预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大趋势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进而提出了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既要实现观念创新,又要推进办学格局和布局创新,更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创新,还要实现学校与社会互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策选择
  当前,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己进入行动议程,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思考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规划未来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为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层次提升及职业教育大众化等外部形势,我们必须思考并探寻应对策略,并尽早转换调整策略,为未来做准备。
  一、未来十五年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特点
  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教育论坛,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共同参与会议,共同将全球教育2030年的发展愿景概括为“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联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我们大致可预判2020年乃至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趋势与特征。
  (1)普及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二战后世界大学生数量为650万人,20世纪70年代为2810万人,到90年代为6860万人,20世纪末发展为8820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大学生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乐观估计到2030年世界大学生数量可能达到4亿左右。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看,从世纪之交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鼓励以民办机制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学校数量均迅速扩张和增加。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总规模达到28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己超过40%。一些高等教育大省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己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按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现普及化已是不争的趋势。
  (2)多样化。与普及化的大趋势相对应,多样化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和要求,因为普及化本身不仅仅是数量和规模上的逐步扩大,更标志着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功能、结构、标准、过程、评价、治理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只有少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的权利,在部分发达国家乃至成为国民的一项基本义务,这为全体国民适应社会与技术的快速变革和个体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而准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个体功能都在发展变化,必须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要求。就我国的情形看,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再到普及阶段,必然有一个从纯粹学历教育的阶段进入为适应社会和技术变化需求而学习的阶段,这也正是各类型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3)个性化。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着量的增长,也包含质的变化,而且兩者必须兼顾并协调发展,形成适切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普及化相适应,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必然从急需到适需,多样化是满足需求和实现适需的总体要求,而个性化则是实现规模扩张和满足个性需要的质量要求。正如美国教育学者马丁·特罗所言,大众高等教育与普及高等教育的区别不再定义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今后普及高等教育不在于注册人数,而在于参与和分享,即社会大部分人,包括在家里或在工作单位的全体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不再凭借传统的学院或大学校园,而是通过远程教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追求学位或学分,而是为了保持或改善其在就业市场上的地位或者纯粹是为了兴趣爱好,也即是说,个体需求的最大最好满足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则。我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这一趋势,也非常适应中国今后的情形。
  二、高等教育发展三大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挑战
  全球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既是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发展趋势。是需求,就具有必然性;是趋势,就必须要求我们应对和适应。那么这三大趋势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产生怎样的挑战呢?我们认为,这种挑战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至少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存发展挑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类型和专科层次发展才30多年,从长时段做个划分的话,大体可分为从1980-1998年的摸索探索阶段的老高职时期和从1999-2016年的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新高职时期两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真正走上正规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尚不足20年。由于旺盛的社会需求加上学校设置审批权的下放,高职院校的学校数和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41所,高职招生348万人,毕业生322万人,在校生1048万人,校均规模达到7820人,相比2000年我国高职院校442所,在校生148万人,分别是3倍和7倍。辩证地看,在高职院校规模快速扩张背后,既有条件不足,也有突破形式单一的自身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乃至普及化的快速到来又产生了生源的挑战。从目前情形看,本科即便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吸引力大大高于专科和高职院校,此外出国留学也普遍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这导致部分省区的高职院校已经出现了招生方面的困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思考:高职院校未来如何生存?高职院校未来如何发展?高职院校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生结构挑战。据清华大学胡鞍钢等学者测算,2010-2020年,中国15-64岁人口将从9.99亿下降到9.96亿,受教育年限将从9.9年上升到11年。未来的要求仍然以提高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为重要方面,这不仅是应对我国劳动人口下降的必然之举,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之举。在适龄人口下降的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比2008年的峰值减少30%左右,而我国的高职院校还在扩校园、增校舍。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以适龄青年为主的入学结构和格局将被打破,非适龄青年入学的比例有可能增加并成为趋势。按照学员结构变化的趋势,我们在招生及学校内部管理等诸方面均需调整和变化,否则高职院校的生存将成为问题,发展更会受到挑战。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