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以小见大的散文篇一:作文: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写作指导幸运草

作文指导一: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

例文:

散 步 莫怀戚

①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探究:《散步》通过记叙 “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 “大”的主题 小结:从写作角度,请同学们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事见大”:

所谓“以小事见大”: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

写作技巧1:精当选材,细节出彩(如何写小事)

(1):

例文(中考满分作文):

幸福的颜色

① 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在我和妹妹都

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好看吗?”母亲问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④“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⑤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

探究:《幸福的颜色》是通过记述 事,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父母亲之间那份深厚的爱与理解这样一个“大”主题你觉得小作者选取这件事的理由是什么 ?

小结:精当选材 (要善于选取典型性的小事)

选取的材料一定要为大主题而设,事件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

(2):

例文① 《背影》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

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例文②(中考满分作文):

跟 着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校园,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

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探究: 《背影》片段和《跟着》,作者分别是通过 和 方式,把深沉的父爱这一“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细节出彩 (动作、神态、过程)

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行为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给人以真实、鲜明、清晰的印象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增强形象可感性。

写作技巧2:小事不小,有容乃大(如何见大)

例文①《跟着》结尾片段: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探究:你是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通过父亲跟着自己后面这一小的细节,从中发掘出父子深厚“感情”这一大主题 例文②《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片段: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探究:你是怎样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选取细小点挖掘闪光处(情、理)

从小的材料中选取一个细小点挖掘出闪光而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发掘别人之所未发现的东西,以独特的感悟撼人心灵,从而以小而见大

归纳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以小事见大”作文的表达特点:

首先或选择一件小事,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 然后——从中阐述一个大的事理,表现一个大的主题

作文指导二:以小见大之“以小人物见大”

一、回顾经典

1、 这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候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小心些

2、实在不太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还竖起第二根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的时候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3、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是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细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4、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疾,瞎掉了一只眼

二、写作技巧:

写小人物方法(正面人物)―――以小见大

1.写“小点”

写人物局部,一般不必从头到脚都写,写小人物所作小事中的一、二个点,如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个动作

2. 写“缺点”

亮“缺点”让内容更抢眼,描“缺点”让形象更丰满“不完美”让人物形象更“完美”,正视个人身上的不完美就是正视人生的不完美这不仅是健康的写作态度,也是健康的人生态度??

3.写“亮点”

写人物,可以写小点甚至是缺点,但最终是要写出小人物身上感人的亮点,以小见大,要善于把小事写细致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可以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为了突出小事中的亮点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

作文指导三: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

例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选段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 。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 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 写作技巧:从写作的角度,短文写“小物件”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文章借鸭蛋表达抒乡的情怀

由此可见,“以小物件见大”的文章特点是,文章通过选取生活中自己非常熟悉的小物件,通过对其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深刻的主题

从中可以归纳出写“小物件”文章的一般写作思路是:

1.先比较详细的描写小物件,然后从中见出大主题:或借小物件喻人;或借小物件抒情;或借小物件获得生活生命的感悟

2.这个小物件作为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必须在开头、中间、结尾反复的出现这一小物件,最后才把深刻大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展现出来。

注意事项:

以小见大的散文篇二:作文题材“以小见大”论文

作文题材“以小见大”论文

摘要:作文题材的“以小见大”对中学生写好作文非常重要,它既能使学生的作文生动具体,不空洞乏味,又能体现文章深刻的思想价值,让学生作文轻松愉快,更好地表现生活,为社会服务。

笔者认为,理解并掌握作文题材的“以小见大”,对于写好一篇文章尤为重要。什么是“以小见大”,怎样做到“以小见大”,这正是作文训练中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什么叫“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小题大做。具体地说,“小”是就题材而言,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是重大事件;“大”是就文章的主题而言,反应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二者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表现生活的。

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往往抓不住小题材,或不重视小题材,不会以小见大。他们认为除了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就没有材料可以写出有深刻意义的文章。其实质,就是看不到日常生活中貌似平凡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的“闪光点”,不能从一斑一点、一枝一叶似的小题材中发现不平常的社会意义、时代的风采。其实,这些小题材,就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大树上的一枝一叶,万丈高楼的一块砖。只要这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这片绿叶昭示了春天的来临,这块砖承担着大厦的重力,那么,它就值得重视,值得大些特写。所以,真正的写作高手,都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新意,提炼新意。

以小见大的散文篇三:一是散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

一是散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题材却很广泛

广为流传的散文,篇幅都很短小,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范仲淹的“岳楼记”等都只有几百字。由于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现代散文比起古代散文来相对的说要长一些,但也不宜过长,更不能以长为贵。象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草》几乎都是短文;还有茅盾的《白杨赞》、《风景谈》,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绿》等也都很短。杨朔的《茶花赋》那就更短了,只有九百字,而《荔枝蜜》也只有1700字,就把自己感的变化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受写作大家们的影响,我写的散文一般也较短,像我发表在烟雨红尘网的《抱犊寨游记》、《皇城相府游记》、《石家庄公园游记》、《游青龙峡大峡谷续篇》等,篇幅都很短,有的只有几百字,就把周围的景和观赏到的事物,非常集中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篇幅短小,但不能简单浮浅,“尺幅千里,必当言微意深”。像过去所说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可以当做散文的题材。散文当然可以写金戈铁马似的重大题材,但更可以选择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来做文章。

越是那些被忽视的、司空见惯的东西,越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越是别看得见而说不出,而“我”看见后能道出来的生活琐事,越能体现作者的敏锐嗅觉;越能体现作者的独到见解。它可以写一,如《藤先生》;也可以叙一事,如《老山界》;还可以写一景,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还可以状一物,如《石榴》等等。它既可以海阔天空,说东道西,也可以贪小求全,取其片段,以小见大;这也是写散文的秘密所在。

二是散文表达灵活,一般长于抒

散文的“散”,并非散漫,它散而不。较之小说、戏剧等在结构、表达方面,更为自由灵活;比起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来,它以真真事为基础,可以加工虚构。述新闻体裁主要写别,而散文既可以写别,也可以写自己;通常文中有“我”,便于直接抒。

散文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仍有一定的线索。

如郑振铎的《猫》大体以时间为线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有明显的空间线索,这种线索有明显的连贯;而杨朔的《荔枝蜜》则直接以感变化为线索的,表现为跳跃型。

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议论都可以用,如郭沫若的《杜鹃》。散文的各种表达手段、修辞手法比一般记叙文用的更为频繁,变化更自如,抒息更为浓烈。不少散文都采用直抒臆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三是散文语言优美,生动传神

散文特别注意语言优美,美在何?

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朴素简练,有的说文采飞扬;有的说富于韵,有的说潇洒自如;有的推崇亲切流畅的“谈话风”,有的则注重错综美与节奏感。这些语言的特点,不可能在一篇散文中同时出现,但却是一般散文中常见的。这里有选择的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文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散文是重文采的。但文采并非大量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语,可以用平常的语言,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组合,使之隽永而又自然。这里还要提到郭沫若的《杜鹃》的开: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所站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我们一提起杜鹃,心眼底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忧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们的心目中为了的象征。这的象征似乎已经为了民族的感”。尽管郭沫若先生的文采,一般是无法比拟的,但从中使我们也领略到了其中的道理,那就是散文必重文采。有文采,你的文章才能值得一读。

韵。这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味意趣,它经得住推敲,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如《珍珠赋》中写老船工“双手捧出一堆珍珠”,这个“捧”字就富有韵,也是别的动词代替不了的。还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写孔乙己穷困潦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个“摸”字就极具神韵。

潇洒。是活泼自然,从容不迫(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以小见大的散文),绝不是轻佻和摆阔。如朱自清的《瑞士》,写这欧洲的花园,“阿尔卑斯山有的是重峦叠嶂,怎么也不会穷。”“从面往下看,山像一片一片儿着,湖也像只有一薄片儿。有时窗外一座大岩石来了,便什么都看不见;有时一片树木来了,只有从枝叶的缝儿里张一下。山和山下一样,静透了,常常听到牛铃儿……”风景如画,历历在目。潇洒、优美,是散文的特点之一。

错综美。

散文不受韵律约束,有错综的语言美,长长短短,错落有致。如丰子恺《吃瓜子》的开:“从前听说:中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纸博士、吃瓜子博士。”三个“博士”的衔,故意不对称。还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茶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肥胖的黄蜂伏在茶花,轻捷的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蛰,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段文字用“不必说”、“也不必说”的排比句形式,但字数、句式不尽相同,有变化,有起伏,这种错综的语言美也给散文带来新的趣和韵味。

节奏美。散文不讲究韵律,但注意节奏,包括字音抑扬顿挫,音节长短,句式变化等,做到节奏明快,声调悦耳。曹靖华在《花.小跋》中说:“不但诗讲究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该下字如珠落于盘,流转自如,令听来悦耳,读来顺。”

请欣赏下面的一段文字:“对父,要善待,有事商量;及父之所急,胜似拜佛他乡!父疾患,想法解除痛苦;嘘寒问暖,也能暖其心房。自己生活拮据,不让父寒酸;自己改善伙食,先让父品尝。外出、回归告父,不让父挂断肠。偶尔几次不算孝,终生孝敬好儿郎;父榻多坐坐,何求他去褒奖?!”还有一段:“做,就应不后悔,不自卑;不欺骗,不谄媚;不嫉妒,不流泪。不唯利是图,不是心非。不怪,不十足女味!不怯不惧,不越雷池一步;不精不傻,不把金钱攥出!堂堂正正做,光明磊落做事。挤眉弄眼终不好,冷喜笑暗刀。与为善本自善,与心自心;你与他打妄语,亲戚朋友谁信任?若悬河才智高,信开河是愚蠢。宁天下负我,不我负天下!”(选自我的拙作《因为你是,就应该这样做》片段)。节奏美,让读来能朗朗,受到美的感染。

另外,散文还有构思方面的问题也应注意:

1.以小见大

散文多写零碎片段的材料,从小题中悟出大道理,显示深刻的思想内涵,抒发强烈的感。郭沫若的《杜鹃》写一寻常的鸟,但并非就鸟论鸟,而是从鸟到,指出有面杜鹃,莺受愚,不应受愚。不尽看出了鸟的习,而且引申到社会事,深入一层,立意就高了。

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必须观察敏锐,察现实,善于分析,抓住根本,时时关心社会动态,对生活有真实感。浑浑噩噩过子,对事物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是写不出好的散文的。

2.善于联想

散文创作往往是作者在生活中受到一种事物的触动,怀,浮想联翩,然后构思篇。受触动的事物可以是一、一事、一景、一物,往往不完整。因此,作者要善于抓住一点,联想生发,开拓思路,这是散文构思的重要方法。

联想的基本特点是,从眼前的“此物”想到“彼物”,通过描绘,或借助类比,或取其寓意,或虚实相生,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含义。茅盾的《白杨赞》就是从自然景物联想到社会生活,从黄土高原伟岸、正直的白杨树联想到我北方不屈不挠地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

联想并非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要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体会,有所积累,只要有了一定的基础,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散文。否则,中无物,是较难触发联想的。

3.创造意境

优美的散文善于将深刻的思想、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感寓于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意”即“内”,包括思想、哲理与感;“境”即“外物”,就是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内”与“外物”的和谐统一,高度融合,就形耐寻味、感至深的艺术境界。

好的散文,像诗一样,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牡丹园记》就有意境,《合欢树》也是如此。就《合欢树》来说,树的受难,的坎坷,是一幅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悲苦与同,庆幸与动,既是感的流露,亦是深思的结果。两者织在一起,同悲合欢,能不令产生共鸣吗?!赵丽宏在《散文创作漫谈》中说:“……一颗普普通通的树,在我孤独寂寞的子里给了我抚慰和愉悦,它的命运和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忘不了它。”生活、思想、感、哲理四者融为一体,使作者创造出深刻的意境。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事物的变化,更可感到作者感的起伏,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总之,要写好散文,要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就要经常深入生活,向别学习语言,不耻下问,甘当别的小学生;多读一些名家著作,多看一些精辟的文章,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笔耕不辍,坚持锻炼,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相信大家一定能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的。

相关热词搜索:以小见大 散文 散文文体的以小见大 现代散文的小与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