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学研究策略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学的研究,因为教育是振兴一个国家的重要力量。国内外有关教育学的理论很多,这些理论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教育学的研究。教育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研究的方法过多,较难选择。因此,笔者阐述教育学的理论以及提出促进我国教育学研究的个人建议等,为相关学者研究、应用教育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学 经典理论 策略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大学课堂上,是从德国的康德开始的。叶澜认为“教育学”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既可以是教育科学的总称,也可以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名称[1]。教育学的分类很多,其中古典教育学曾经得到了广泛地推崇,如今,有很多学者也开始追崇现代教育学、人文教育学等。然而,笔者认为古典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人文教育学等派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学者在研究教育学应该深剖经典理论,结合各类教育学,取精去糙。
一.教育学经典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出现遵循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只有满足了低级的需要,人们才会考虑更高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寻求高一级需要。如,人们在战争年代只会想要如何活下来,如何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而在生命得到保障,基本的衣、食、住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自我实现等。
2.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学生的学习有8个阶段,分别是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反映阶段和反馈阶段[2]。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二.教育学研究策略
1.注重教育学对象及性质的研究。最简便的说法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教育不是一个纯粹生物学或心理学的变化过程,而是历史的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反对把教育归结为动物的本能活动或把教育还原为无意识的摹仿;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根据以上的说法,不难发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和研究对象及其性质无关的东西,方法的差异乃是研究对象差异的结果。因此,要对教育学进行研究,就要重视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进行研究。
2.理解方法。理解的方法是一种内在的研究方法。例如,在教育本质的研究中,存在许多不同见解。有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探讨,主张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有人从教育对经济影响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3]。从理解的方法看来,教育的本质只能是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内部客观而又固有的本质。我们只有回到教育本身,把教育与其事物的关系括起来,然后才能理解教育自身的本质。
理解的方法是一种批判的研究方法。教育的研究是由收集资料和对价值观的反省构成。一味强调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使用定量和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往往使研究成为门户之见,形成脱离实际的教条,并以归纳总结出规律为满足。而理解的方法則要求研究者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把握教育活动。这种批判首先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自我批判,意识到任何方法都是和它的价值观相联系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暂时的。必须不断地重新体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全部作为背景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直接的教育过程,不断总结新的原则和规律。
理解的方法是一种开放的研究方法。这里的理解不是实证心理学意义下那种机械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思维过程。在教育研究的理论或哲学的层次,它的目的不在于得出一个统一的为大家共识的关于教育是什么的一般定义,而在于围绕教育活动的三个最基本要素去思考什么是教育这个本质问题时,打开研究者的思路,破除他们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种种僵化的、带有偏见的先验形而上学的看法。因此,在对教育学进行研究时,要在一个开放、创造的空间去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郑鸿霖,邱冈.生物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3.
[3]潘瑞华.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5(3):50.
(作者介绍:肖琳,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李亚军,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