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教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谱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解决教育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贡献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对人和社会的本质均作了十分精辟的阐释,为我们理解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使教育成为可能,人对自身异化及其扬弃的要求使教育成为必然,而个人与社会的一致性既是教育成为现实的条件,又是它的最高理想。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7)05059006
关键词:《手稿》;人的存在;人的解放;教育
Abstract: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x"s ideological system , it contributes a wealth of theoretical resources to solve some prerequisite problems of education.Manuscript has made a very good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man and society, which provides a philosophical idea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ility,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education.Human being is the nature and the existence that makes education possible,the demand of people"s alienation and its sublation makes education necessary,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is not only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to be a reality, but also the highest ideal of it.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巴黎期间研读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所作的供以后研究使用的笔记,直到1932年才公开问世。有学者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正发源地和秘密。”[1]自出版以来,《手稿》极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就引起了诸多学科的争相关注,人们从中解读出了政治、经济、文艺、美学、生态等多重思想意蕴,可对其中蕴含的教育学意义似乎关注不够。马克思哲学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而教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身心发展的科学,教育学如此天然地靠近马克思哲学,则需要挖掘其教育学意蕴。
一般認为,“教育是什么”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其实,它还不是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当我们不断追问“教育是什么”的时候,就隐含了“教育是可能的”“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是现实的”等前提预设。教育的可能性问题,即人何以能教?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即人必须接受教育?教育的现实性问题,即教育是合乎理性的吗?显然,这三个问题比“教育是什么”更为基本,其回答也更需借助哲学的启迪。本文尝试在《手稿》对人之本质的深刻洞见中阐发教育即现实的人之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 人的存在与教育的可能性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519人类的教育史随着个人的生命史而展开,不理解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无法洞察教育的存在。动物界也有经验的传递活动,动物通过机械训练的形式把生存技能、技巧传递给下一代,但我们一般不把这种行为称作教育,动物有“叫”而没有“教”。只有人类才有教育,动物只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它们的活动和它们的生命是同一的。人的生命却具有二重性,人是生命和超生命的存在,是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存在,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是适应性生命和超越性生命的存在。马克思在《手稿》中用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来表示人类存在的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性的内在规定使得人类的教育成为可能。
(一)能动和受动:人的自然存在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溶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命形态。“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3]105也就是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随着生命的形成而拥有自然力、生命力等作为天赋、才能和欲望的力量,这些力量即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的冲动,作为自然赋予的种子和胚芽,蕴含了个体发展的全部潜力。另一方面,人作为直接的、感性的、肉体的自然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105人不仅仅是能动的,作为自然界演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受动的、被动的,受自然界的各种条件制约和限制。
同样作为自然存在物,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能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受动性,能够用自己的能动性、主动性去克服和改造使自己受到各种制约的自然条件,把各种制约性的条件变为对自身活动的有利条件,因为人还有激情、热情,或者说,是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催生了人类的激情和热情。“人作为对象性、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觉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107实际上,激情和热情也是一种自然力和生命力,同样是作为天赋、欲望和才能而存在于人身上,是推动个体发展的本质力量。
(二)自为和自由:人的类存在
在《手稿》中,出现了“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类特性”“类活动”等词语,这些是马克思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人的根本特性。人作为特殊的自然存在物实际上已经远离了动物界,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3]107类存在物意味着人的生命是类生命,这种生命的活动不是由自然主宰的,因为他是自为的生命体,因而是自我主宰的。作为自为的类存在物,人是自我选择、自我创造、自我规定的生命存在,这也就是意味着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3]107自为、自由的存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只是种的存在物,只具有种特性和种本质,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也仅仅表现为种活动与种生活,而人却具有类特性和类本质,他们的生活是类生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