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学生建立数学空间观念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学生有了空间观念,就能解决学习中的诸多数学疑难问题
关键词:教师教学;数学空间概念;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62—0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我们的平顶教室长8.5米,宽6米,高4.2米。教室的门窗和黑板的面积一共有35.8平方米。要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面墙壁,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这一题对于教者来说,可说是一道简单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新授该题时,我尽量让学生去分析题意,然后解答。刚开始正确率很低,然后进行个别辅导,直到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为止。一个月后,我又把这道题写到小黑板上,只将其中的数据稍作改动,这时全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做对了。我困惑了:学生面对生活在其中的“教室”,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为此,我开始反思自己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原来有些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数学与生活严重脱节。因此,我们的教学中应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直观呈现,建立知识表象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但学生往往将图形与事物割裂开来。我们要善于巧妙地将实物抽象出直观的几何图形。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特点,我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议一议,从形象化的感知中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继续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去根据需要动手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操作体验中,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形成清晰、深刻的表象,培养了空间观念。
三、推导公式,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是“转化”。“转化”在图形的公式推导中显得更为突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老师将课前的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诚然,好的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但我认为,如果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做的模型,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方式亲历推导公式的过程,再配以课件演示,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利用教材后面提供的现成的图形进行剪拼,转化成已知面积公式的图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不难推导。如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教材中提供的一组为锐角三角形,一组为直角三角形,一组为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同一组图形拼成了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我让他们到讲台前展示,并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而对于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我利用教具进行反复演示,让学生观察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同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用手去拆一拆、拼一拼,并要求他们观察两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还为日后解决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
四、学画图形,训练解题方法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儿童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有些学生空间观念强,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无论是学习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我都让学生学画图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让他们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并要求标出相应的数据。这样原本生活中偌大的物体就转化成学生笔下的几何图形了。这实际就是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前面所提到的粉刷教室面积的题,学生将教室通过分析,不难画出长方体,并标出长、宽、高。很显然,学生这就感到有头绪了,因而就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期训练,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对于一些空间观念较强的学生,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答,不必画图。
五、实际应用,提升思维能力
操作、观察与思维密切联系,不会观察也就不会操作,没有思维的参与,操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在对图形的表象认知,公式推导之后,要将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述有机结合,同步发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教材中所编写的一些练习都是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可重组,可变式,可适当拓展延伸。必要时,让学生抛开画图,去找寻生活问题中蕴含的有价值的数学符号,使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应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学生有了空间观念,就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就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