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学生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青春期保健教育
  
  青春期学生生长发育明显加快。接触社会增多,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外界环境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学校需要加强青春期健康知识的教育。
  根据青春期心理特点,青春期保健应遵循:合理营养、加强体格锻炼、规范生活作息、加强心理锻炼。心理健康是一个不断锻炼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应加强各种科学文化的学习、形成开阔的胸襟、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调控情绪、善于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预防各种危害健康的行为等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的锻炼。学校可适时合理地、科学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二、加强青春期心理发育特点的教育
  
  心理发育是出生以后持续而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人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须正确对待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生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灵活机动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1.正确对待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青春期是心理发生巨变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时期。青春期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等特点。认识和把握学生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所具有的特点,是科学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学校健康教育,就是在正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张扬其积极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剔除其消极因素,使学生意识的发育特征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2.正确对待学生性意识发展的状况
  性发育的逐渐成熟,促使青少年的性意识急剧发展。性意识有力地激荡和改变着青少年的心理内容和结构,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又制约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水平和行为方式。所以,学校应正视性发育的现实,细致到位地观察,合理科学地引导,通过健康向上的活动,既增进学生的交往与友谊,又使学生对异性的吸引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要细心、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异性吸引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谨防学生步入误区。
  
  3.正确对待学生认知的形成
  青春期思维活动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事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的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尊重和肯定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创造、开展工作、检验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收获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自豪,允许学生失败和犯错误,在挫折中丰富和巩固认知,拓展和提升认知,引导学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正确对待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心理发展暂时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生理发育,使身心发展处在不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产生各种困惑和烦恼;心理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心理和行为偏差。青春期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若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行为偏离和精神疾病。
  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才能准确、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的矛盾中,不断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获得健康成长。
  
  三、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学生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青春期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阶段,学校应从整体、发展的观点来评定、规范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做到及时、正确、科学地引导教育学生,按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标准”之一,智力发展正常。对正常者要不断进行正面鼓励引导;对发现的不正常者,要及时寻找、分析原因,加强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实现正常发展。
  “标准”之二,情绪反应适度。情绪愉快是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稳定、协调的情绪,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其身心处于积极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生活和适应能力。为此,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释放情绪,变抑郁沉闷为开朗活泼。引导教育学生科学、恰当、合理地释放情绪,是实现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之三,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行为模式有鲜明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特征。为此,应加强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与年龄不相符的行为特点的观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校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标准”之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就是要达到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和谐统一,能集中注意力,适度耐受各种压力,不断发展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既不对各种外部的刺激异常敏感,也不迟钝,能以灵活协调的行为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对那些不协调的反应,老师的教育,就在于及时地发现不协调,致力于改变不协调。
  “标准”之五,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基础。学校为此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青少年一般都能与周围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悦纳自己,认同他人,与同伴和睦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容;以良好平和的心态,分析、认识、处理复杂的社会现象,沉着、冷静、坚强勇敢地适应和改造社会。
  “标准”之六,个性的健全稳定。个性的健全稳定表现为健康的精神面貌,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就是要改变学生不良个性,发现学生优良的个性,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稳定学生优良的个性。
  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从而凸显了教育的职能。只有实施良好到位的心理教育,学生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特征才能与年龄大致相符,相对稳定、协调和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从而具有健康的心理。
  
  四、加强对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引导教育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吸烟、酗酒、滥用药物、意外事故、暴力伤害、青春期情绪行为问题、精神性成瘾行为、自杀、不良性行为等,学校须及时发现和正视学生青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教育学生解决问题,克制不良情绪,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学生的成长充满了矛盾,不断帮助学生排解矛盾,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编辑 何 妍 终校 于 洪

相关热词搜索:青春期 心理健康 标准 学生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