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地里的教育学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如果问一个教师:你会种庄稼吗?很多人会疑惑,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是传道解惑,与农民种地有何关联呢?事实上,这两种表面迥然不同的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承载着父母与社会无比殷切的期望,正如农民播下一粒粒种子,历经发芽、开花与结果,期待丰收的喜悦。然而,怎样做才能让理想成为现实呢?
在农民的眼里,庄稼无好坏之分,每一棵都凝聚着希望,无论松土施肥还是锄草捉虫,都会一视同仁。如果哪棵不幸长得瘦小,它既不必担心受到嘲笑埋怨,也不用害怕遭遇冷落,反而会受到更加精心的呵护。作为老师,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又何尝不是自己目光中的一株株小苗?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环境,肯定存在个体差异。来到学校这片共同的土壤,教师有责任为每个学生提供必需的精神和物质养料,特别要尊重那些学习吃力、调皮捣蛋的学生,给他们更多关心,更多爱护,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焉知他们不是班级中的后来居上者呢?教师有爱,这爱一定不能是偏爱,一定是无私而博大的爱!
对于已经播种的庄稼,农民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梦想终须自己的努力来成就。即使不是风调雨顺的好年头,他们依然会尽心尽力。有虫灾则喷药灭之,有旱情则引水灌溉,毫不吝惜地付出辛勤的劳动,从不会坐在田间地头怨天尤人。古语曰:教之道,贵以专。一个称职的教师更应该具备农民那种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精神,永不言弃。面对所谓的“差生”,少一分焦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埋怨,多一分有的放矢的教导。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每个学生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些经过农民精心侍弄的庄稼结果不正是如此吗?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的警示意义众所周知。其实,明智的现代农民们早已戒之,却偏偏是我们教书育人的老师时忽略这个道理。在教育理念新旧更替的过程中,一味不切实际地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既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我们要做的其实再简单不过:顺应天性,让学生正常发展,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沃土,教师耕耘其间,借鉴农民的心态与精神,让每一株小苗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相信教育的每个秋天都将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特教中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