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它遭遇到重视度不够强、资料可获得性弱、内容把握较难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提出了课程建设要多重视、教学内容要多案例、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考核制度要多元化等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68-02
一、经济学说史课程简述
经济学说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大院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它的开设可为学好西方经济学等其他经济类课程奠定重要基础。
经济学说史把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研究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思想渊源来揭示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其考察范围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介绍西方世界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经济学说史面临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是笔者在长期的经济学说史教学实践中所遇问题而提出的看法与观点,作为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二、经济学说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就已开设经济学说史课程,目前各大高校财经类专业广泛开设了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理论性强、基础性作用大、知识信息量广、历史跨度长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1.重视度不够强。1999年,我校经济系开始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在第5学期开设经济学说史课程,但仅仅是作为专业选修课,而且只有2学分。与经济学说史浩瀚的研究内容相比,课时设置明显不足,教师必须在各重点学习内容之间权衡取舍,无法很好顾及,导致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各个知识点。我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少,只有一个班(一般30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相应也不多,任课老师也只能是一位,因此,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库等编写与制作,也只能依赖该任课老师一人辛苦完成,从而在课程建设中明显缺乏互补性与系统性。
2.资料可获得性弱。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理论经济学的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经济学说史在教材编写、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精品课程、多媒体资料等各方面,可获得资料的数量、质量、层次以及更新速度都有不小的差距,更无法与应用经济学学科相比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授课、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效果。因此,如何能收集搜索到更多相关资料,掌握更多前沿性的学术成果,增强本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已成为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3.内容把握较难。我校采用过两种教材,姚开建主编的《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和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教材。其中,尹伯成的教材对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进行了理论评述,体例不同于大部分其他教材,清晰且系统,但很多同学反应其理论深刻,不易于理解。姚开建的教材细节充实,适合阅读,但内容过于庞杂。无论是哪本教材,都是学派众多,从古希腊、古罗马与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新古典综合派,跨越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边际学派、新古典经济学等诸多学派,包含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马歇尔、凯恩斯等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这分支众多、林立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又往往分属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体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提出各种经济学说和理论,不仅内容繁多、容易混淆、理论性强,而且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高等数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仅仅只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历年秋季这学期都讲授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课程,有部分学生是同时选修了这两门课程,就学习主动性而言,这些同学明显要倾向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要弱许多。
三、提高经济学说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1.课程建设要多重视。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课程建设包括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目标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建设,既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团结高效的教学队伍,还要多渠道、多层次培养这支队伍,加强主讲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水平。其次,课程建设包括对教材、教案、课程大纲、讲义、参考资料、习题集等文献的编撰与整理,精品课程的申报。再次,课程建设包括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学院、系等各级领导机构对于经济学说史予以支持和重视。最后,课程建设还包括每一位任课教师应该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2.教学内容要多案例。经济学说史课程理论性强,涉及流派众多,对课堂内容进行筛选、梳理,将时代背景与学说产生紧密结合,重视经济学家生平介绍,做好对经济学思想的评述等都是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但这些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现实经济问题案例剖析。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经典案例这一部分,如重商主义部分可以联系对外贸易,重农学派可以联系三农问题,亚当·斯密理论可以联系“孤岛经济”与“铅笔的故事”,凯恩斯主义可以联系经济危机,新剑桥学派可以联系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对案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热烈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经济现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更能教给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首先,增加学生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说史具备理论性课程与历史类课程的特点,开展师生互动远不如应用经济学课程容易,但是教师纯粹的课程讲授效果肯定不佳。可以课前布置讨论题,让学生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梳理,以作业的形式提前上交,然后在课堂上安排小组间的深度讨论与辩论,再设置上台展示与提问环节,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经济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同时资料搜集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沟通能力都得到锻炼,学习兴趣自然提高。其次,增加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影像视频等感性资料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笔者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特意添加图片、影视资料或音乐背景,如从色诺芬、柏拉图开始到近现代的琼·罗宾逊夫人、哈耶克、纳什等重要人物都配上或睿智、或极富感染力、或优雅的画像与照片,如在重商主义部分辅之以当时海上地图、商舰船等历史图片,在边际效用学派部分嵌入剑桥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图片,在凯恩斯经济学说部分插入一战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与二战后日本崛起的相关统计数据图表,同时配乐解说,在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部分加入东欧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等。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的播放可以将遥远的时代背景瞬间展现在眼前,陌生的人物立刻变得栩栩如生,学生容易穿越时间、空间界限,在快乐、轻松中感受着那个时点的经济思想。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和及时了解经济学前沿动态问题。网络给信息资料的搜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量大、快捷、成本低廉。笔者在绪论部分就会将相关经济学网址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并建立班级公共邮箱与班级QQ群,再定期布置阅读书目,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读书笔记(包括论坛发帖),不仅教师给予评语,而且学生之间也互评。当学生养成平时浏览这些网站的习惯,身处浓厚的经济学学习氛围与背景时,就会逐步接近了解社会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知晓最前沿的经济学信息,强化经济学说史的理论知识的目标,为日后的专业学习与经济理论的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4.考核制度要多元化。考试是对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的一次客观评价,传统的经济学说史课程考核大多采用以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但这种模式往往有利于期末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生,很难全面测评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认真,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写作表达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对经济学说史真正感兴趣、学习积极主动又富有成效,笔者结合学校的考核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套结合期末课程论文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文献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将期末考试改为课程论文,将能反映学生对经济学说史文献资料阅读广度与深度的课程论文题目在学期第一堂课就公开,供学生按兴趣备选,并规范论文体例,期末上交,让学生有足够长的时间阅读、思考、写作与修改。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学校教务处规定的上限40%,平时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读书笔记与课堂讨论。经济学说史教学内容分为6编,在每一编结束后一周,学生都要交该编的读书笔记,这样确保学生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在锻炼学生阅读经济学文献、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弥补了期末课程论文可能没有覆盖所有知识点的欠缺。课堂讨论主要是针对各编中的案例分析,每个学生都需提前两周搜集资料,制作PPT并交作业,再进行课堂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对该组讨论进行综合并上台介绍与演示,回答其他组别同学或教师的提问。
总之,对经济学说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达到预期的目标,除了要克服该课程实用性不足、内容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等劣势外,更多的是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从而将经济学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 史锦梅.《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2] 智瑞芝,郭晶,李宝杨,袁瑞娟.确立教改目标 探索改革方向[J].教育探索,2011,(1).
[3] 章莉.本科高年级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4] 卢蕊.经济学专业《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1,(8).[责任编辑陈 鹤]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