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程科研训练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监控措施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各高校虽然都有制订管理监控制度,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要从思想上厘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树立科研能力全程培养观,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建立起科学的科研训练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实际制订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不断完善监控体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科研训练体系 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08-02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在文件中强调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虽然各所高校都在努力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并出台了很多监控制度,力求保障、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正是学生们忙于实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时期。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可以走过场,随便应付,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二是由于近几年的扩招,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多,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细心指导。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放任学生自己完成,修改、评价工作也草草应付。三是有些高校虽然制订了很详尽严格的管理监控制度,但实施不力。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改革要去除不切合实际的空洞的条条框框,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措施要切实可行,管理要落到实处。
1 要厘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树立科研能力全程培养观
当前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校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目标的曲解造成的。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终结性的教学环节和一门课程,看成是拿到学士学位的一个条件。因此,产生了种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出现了马虎应付、不重视的行为。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希望拿到“优秀”等级了,因为拿“优秀”意味着对论文各方面的要求更严格,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也就不能东拼西凑甚至抄袭了。反正拿到“及格”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何必那么费神呢?这种错误的观点致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整体下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但是对大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基本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篇论文、一个设计,得到一个分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论文(设计)不是一个终结性环节,而是一个发展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是通过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笔者认为,要适当延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即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应该包括准备阶段、撰写阶段和反思阶段。其中,准备阶段不仅包括传统的对最后论文(设计)的资料、材料等的准备,还应该包括完成论文(设计)的各种能力的准备。反思阶段是对自己在撰写、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以吸取好的经验,找出不足的地方,这一阶段对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完成这几个阶段,特别是论文(设计)的各种能力的准备,单靠最后一学期是显然不够的,因此,要树立科研能力的全程培养观,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到整个大学阶段,四年连续不间断,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自觉、主动地参与科研,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如此坚持下去,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2 要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建立科研训练体系
要实现科研能力的全程培养,需要加强科研教育课程的建设,完善科研训练体系。目前,在各个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与科研相关的课程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有的在开始毕业论文之前开设一些辅导讲座,但只涉及到简单的科研方法和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这些内容,采用空对空的纯理论教学,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效果不大。因此,要加强科研教育课程的建设,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关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论述、选题指导、论文撰写格式等理论课程,使学生对与科研相关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性科研课程的开放,通过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学生科研立项、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体验、掌握科研的相关知识。
在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将科研训练纳入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该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在大学的一年级,主要以学习兴趣小组、社团为载体,采用学术讲座、科研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等)、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科专业科学研究活动、了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
第二阶段安排在二年级,通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论述等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报告,让学生配合主干课程的学习,初步尝试学术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学习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第三阶段安排在三年级,这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深化与提高,除了一般科研方法的进一步训练之外,着重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如开放实验室、增加图书馆藏书量等,给学生的科研创作提供支持。该阶段可实行导师指导制度,即给每个符合条件的教师配备几名学生,作为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随时咨询科研中碰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安排适当的科研工作给学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另外,一些论文创作材料受气候影响的专业,如生物、地理等,可在这个阶段就着手安排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提前作好材料的收集、分析。
第四阶段安排在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其中,在第7学期的期中即可安排论文的选题,这样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准备资料,为第8学期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前三个阶段科研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经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锻炼,学生对论文的创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创作毕业论文也就得心应手了。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反思,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答辩、评分完成之后,学生要及时对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通过查阅撰写记录、阅读初稿、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对自己在论文创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错误的思路、方法等进行归纳,并吸收其他同学的经验和教训,以使自己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少走弯路。这一环节虽然要占用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对于增加学生的经验、提高科研水平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