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 当前会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然而在教学中出现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针对会计专业建立起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 教学质量 教学监控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44
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社会对会计人才一直保持着旺盛需求,各院校会计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合班上课、大班实习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并且,会计专业本身就具有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能力培养途径复杂,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等特征,因此,保障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尤为迫切。
1 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内容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成立评估中心监控高等教育质量。①然而,各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无法做到统一,且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应专门针对会计专业,探究其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体系。
根据控制论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可以分为保障体系与监控体系两大部分,②其中保障体系又由制度保障、资源保障两大要素构成,而监控体系则由质量标准、考核制度、监控系统、反馈渠道四个要素组成。
在教学保障工作上,院校制定出台的《教学管理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师教学行为,从制度上保障着教学质量。而在教学资源方面,学院始终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院投巨资配置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会计专业实验中心、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引进各种电子数据资源,极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在教学监控工作上,会计专业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计划、实践环节安排等内容,且各课程也都相应制定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要求,重难点,学时分配等,这些都为会计专业教学工作提供这质量标准。课程结束后,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核,除了笔试,鼓励采取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多种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而对教师则采取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教学成果评比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在监控系统建设上,在开课前强化对任课教师的选聘,选择具有相应教学能力与道德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对新开课教师可进行课前试讲,同时在开课前会检查教材选用是否科学、教学日历与教学大纲是否相符、教案编写是否合理,只有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才允许开课。在课中,则通过院系两级督导听课与检查、学生信息反馈等形式及时掌握教学动态,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在课程结束后,则通过学生评教、考核结果检查等形式来对教学成果进行监控。在信息反馈渠道上,建立了学生对教师、学生对院系领导、院系领导对教师等多条渠道,在形式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师生座谈等,以便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改进教学状况。
2 会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仍不相匹配。各院校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而这里谈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学与实验设施、实习基地等。虽然我院会计专业已经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实习软件未能及时更新,实验案例仿真度有待提高,且还未能结合税务、审计等开展综合性实验。在实习基地方面,仍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企业实习需求,还需加大与企业合作,建设更多优质实习基地。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专业教师常年从事教学工作,而与企业实务相脱轨,导致教学工作与企业实务存在差异,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还有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进行教学设计,导致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教学手段不合理,从而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3)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制定不科学。部分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未能瞄准其市场定位,导致其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不能体现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特色。还有部分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时,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能力培养,也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4)注重教学的事中监控,而忽视事前、事后控制。虽然很多院校在教学管理中也是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但这种监控未能起到实际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在于,这些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注重了事中的听课与检查,而忽视了开课前的试讲、教学资料检查,以及结课后对教学工作的考核,缺乏一个动态的监控机制。
(5)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考核仍然以试卷笔试为主,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现代学分制的教学计划要求,特别是对实践教学,很难通过试卷的形式反映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很容易导致在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亟待引入课程设计、课程答辩等多种教学考核方式,以便确切反映教学情况,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3 建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措施
(1)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必不可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教育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会计专业应该抓住时机制作更多电子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会计专业是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各院校应加大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开发更多的仿真性强的实验项目,更主动地联系企业,为学生进企业实习提供更多机会,以此锻炼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鼓励教师顶岗实习,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以培养适应产业和地方发展的人才。③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都亟待变革,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适应这种变革,更着力于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积极进企业顶岗实习,在实务操作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引入企业案例与实务,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便于理解。
(3)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还是要面向市场,是否适合市场需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各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时,一定要找准市场定位,培养目标要与市场岗位需求相一致。必要时,可以邀请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等参与研究制定,首先可以分析培养的人才可以符合哪些岗位需要,然后分析各岗位分别需要哪些专业技能,最后再研究这些技能可以在哪些课程或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这样制定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才是科学的、符合市场需求的。
(4)建立完整的、动态的监控机制。教学活动的监控机制应该是包括从授课前、授课中、课程结束后都进行的,动态的监控。授课前要对任课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必要时可以采取试讲方式,同时还要对教学日历是否符合课程大纲、教学方案设置是否合理等进行审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配备了高素质的任课教师以及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授课中,可以通过院系多级督导机制,采取随堂听课,教案检查等方式来掌握教师的授课水平。课程结束后,则可以通过课程成绩分析、教师教学情况评价等方式来监考教学的成效。而动态的监控是指,监控的结果不是孤立,而是需要将监控结果与任课教师沟通,任课教师改进教学,在教学中再监控,这样一个循环的动态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改革考核方式,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笔试,在课程考核时有必要引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特别是对于实习等环节,可以通过实习总结、实习成果检查多种方式来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同时,对部分课程采取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④
综上所述,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提高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