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时代DV制作中的教学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作者简介】朱旭辉,绥化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博士, 主要从事影视艺术、新媒体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201132)。 在多元化的视觉语境中,人们处于影像包围之中,不论是传统视听媒体——电影、电视,还是网络、电视、手机、户外广告、车载电视等新兴媒体,视觉影像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人们对影像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在DV制作中,DV已经不单单是技术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组合体。在创作中,我们在追求娴熟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画面中的人文关怀与审美内涵。在教学中,DV制作不单单是指某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由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创作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组。在这个课程体系中,以创作DV作品为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在学生参与中,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每门课程的开始到结束都带着压力,带着任务学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由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转换,学生地位发生变化,教师由以前的“传业”为主转变为“解惑”为主,学生由教学上的接受主体向实践主体转变。在教学中,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改变过去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具体的DV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课上任务驱动与课下项目参赛同步进行 “DV是一种态度,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对待生活和对待电影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代表了一种真正个人的诉求方式。”[1]DV与传统的摄像机相比,轻巧、便捷,给视频创作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摆脱以前既有规则限制,勇于创新,完成作品创作。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可以天马行空的不受约束进行创作。
在作品创作前,教师提出分组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分组。如在分组中,每个组要尽量有文案策划、剧本写作、摄像、后期制作等方面较为擅长的同学分工负责,每个组选择一个负责人,作为课上、课下项目实施的导演;这样把责任分配到每一个人,让同学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重要的成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分组创作中,既是一个团队,又是互助学习小组。在具体实施上,课上采用典型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将基础知识串联起来,通过典型DV作品的案例分析,解读典型的DV作品,分析其成功所在,让学生了解DV优秀作品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然后,让每个组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进行持机练习。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练习目标,带着任务练习,带着任务学习。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DV创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作业布置上,教师要预先收集相关DV作品大赛的相关信息,以大赛作为具体的项目,以大赛的具体要求作为期末作业的要求,教师在讲课前把具体要求告诉同学,让学生在系统学习DV创作前就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参加具体的项目比赛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DV作品大赛检验学生最终学习的效果。DV创作教学改革的推行在相关任课教师的努力下,在探索中换来了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果,如在2011年黑龙江首届大学生DV大赛上,学生的作品《坚强》、《支教大舞台》、《留守儿童》等作品分别获得DV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荣誉,在2013年的省级DV大赛上,学生的作品《语爱同行》、《启程》等作品,分别取得了二等奖、三等奖的成绩,学生在分享获奖喜悦的同时,作品创作的自信心得以提升。DV作品创作的课程改革通过2008级新闻学生的初步尝试,2009级、2010级学生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革。如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将课程考核的方式全部改为应用实践作品类考核,在理论类课程考核中试行实践类作品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双向考核。如选修课《广告学》根据选修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新闻学生中,全部推行应用作品考核,在非新闻类学生中,则采用广告案例分析、课程论文考核,实践作品策划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实践中,不少非新闻的学生选择了应用实践类的考核方式。从课程考核的结果来看,效果较好,有几个作品可以推荐参加相关公益广告类的视频作品设计大赛。如公益广告作品《厉行节约》、《反腐倡廉》等作品。
在实践中经过在课程教学中不断的探索,通过对教学环节与课程考核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目前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DV教学实践操作基本模式。DV制作类相关课程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课程考核方式已经由原来的课程论文考核全部改为设计类作品考核。同时,在教学上,实施学校提倡的“动”式教学理念,通过具体项目带动课程改革的实施,这样课上课下形成联动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眼动”(课上听讲),“心动”(思考),“手动”(实践操作),让学生“动”起来;课下通过具体参赛项目的落实,在大赛中检验课上教学,学生学习的实践效果。
·博士论坛朱旭辉:影像时代DV制作中的教学模式探究二、 校内校外相结合,实现校企产学研双赢的合作模式 在实践环节,利用校内校外优势资源,给学生创造实习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践渠道。在校内环节,利用校内平台与硬件资源,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校园新闻》,以校园作为项目实践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前期策划、持机拍摄、后期制作等实践技能。《校园新闻》的制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课上教学的效果,弥补课上实践时间少的现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去参加大型项目的DV作品大赛奠定前期基础。通过两年多的试行,参与学生的摄像技巧与后期处理水平得到提高,在实践中有的学生由于兴趣的原因不参与或参与少的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调整策略,挖掘学生的新的兴趣点,开播新的栏目是我们今后在课程改革中要考虑的问题。
在校外合作上,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展实习实践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双赢。绥化电视台《e早新闻》栏目成为学院与电视台校企合作与产学研模式开展的新成果。在合作方式上,《e早新闻》栏目作为项目资源,充分利用学生年轻有活力的特点,选派优秀的学生担任主播、前期策划、出镜记者、后期制作等不同技术岗位,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指导老师,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与实践水平;学院选派学生到栏目进行一定时期的顶岗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不仅了解了电视栏目制作的流程,切身体会了栏目制作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可以弥补DV创作上实践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使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应用知识结构得到完善。
在DV课程教学的探索中,我们通过课上任务驱动与课下项目联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应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努力做到实习实践上从学生到职业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温非.DV影像艺术的价值与人文思考[J].包装世界,2013(6):16.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