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威的课程思想看我国当下的新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显著的教育观点,本文提取了杜威最著名的活动课程理论和儿童中心论,作为他课程思想的切入点,来看我国当下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杜威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相契合的理念,并希望杜威的课程思想能对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杜威 课程思想 新课程
约翰·杜威,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杜威的课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几部论著中:《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儿童与课程》(1902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杜威在这些论著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一些教育的思想,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改造”。
近百年来,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民主主义教育理论而著称的杜威,他的课程思想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了影响中国教育的主导学说,它直接导致课程范式的实质性蜕变。今天,当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再一次回顾杜威思想,借鉴它的积极之处。
一、杜威的课程思想
(一)活动课程理论
杜威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给予活动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活动课程认为“课程是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他特别强调游戏、活动作业、各种手工等课程,也特别注重在学校里设置实验室、商店、菜园,并充分利用化装、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儿童学习的情境与内容,从而进行教学。他认为通过这些活动使儿童在校内与校外的生活相关,减少它们之间的隔阂。活动要与各种日常生活经验相似,把学校与生活互相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点,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学习与生活二者中,生活第一,学习第二,学习必须透过生活而与生活密切相关。
不过,杜威虽然重视活动课程,但并未试图用活动课程来取代学科课程。他认为,最好的教学是牢记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相互联系的必要性,学科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其实施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学生的年龄不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学校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应不同。如小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游戏和工作,但在高年级,便要逐渐加重学科课程的分量。
(二)儿童中心论
在杜威的教育观中,儿童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强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杜威曾经指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教育之所在。”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杜威猛烈地抨击了传统教育把儿童束缚在课堂上,依照成人的标准把分门别类的教材、教科书以及由教师主导的一套教学方法自上而下地强加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个人经验以及他们的自由的、直接的和主动的活动。这就是他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他倡导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难能可贵的是,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尽管杜威的课程论有种种不足,但杜威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的批判却是有价值的,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许不切合今天,但他所提出的解决课程问题的思路还是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杜威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的契合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全国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等重要会议的召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大力推向深入。让我们看看新课程改革在哪些方面沿承了杜威的积极而富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想。
(一) 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血肉相连,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因此,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是课程的实施过程,都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就是对经验意义的尊重,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对单一的知识教育或单一知识训练式教育的一种超越。
(二)重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承载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超越了传统学科课程的价值观,以一门必修课的角色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当中。但它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杜威的活动课程论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其他学科课程价值的首要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要使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相互融合中建构知识,从根本上扭转单纯的活动或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从做中学”的教育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还应该具有发展性,其表现就是不断调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以感知觉运动为主的形象思维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比重应该大些,以此使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起来。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尤其到了高中阶段,以逻辑推理为特征的抽象思维的成熟,学生不再过多地依赖于直接经验的体验,更需要理性经验的充实和发展,直接经验则成为激发、探索和检验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
(三)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新课程舞台上的职责不是要把世上的所有知识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源活力,指引他们采用适切自身的方法自主求知。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
这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一样,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论、学科(教材)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孤立片面做法,而是建立在这二者紧密联系基础上的,是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交互作用,即教师与学生以大量的信息为背景,以学习为中心,更加注重教学中信息的分析、加工与综合的创造功能,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整合的学习过程。这种课堂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人格的独立、地位的变化、主体性的体现、心态的开放、学法的转变、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课程的实施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到倡导自主探究。
结语
当然,杜威的课程观是与他的哲学观和心理观联系着的,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难免使其陷入不可知论中,而且,他的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因而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实践偏差。但是,尽管如此,它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其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使中国教育能在本土化与后现代的交融中获得更好的生长态势。◆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美]A.C.奥恩斯坦:美国教育学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刘英健:杜威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3.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J].语文建设,2002(1)
作者简介:应一也,女,上海电视大学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