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花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三月花散文篇一:(散文)绝响
绝响
崔建平
朋友讲述了一则故事。
从前有位诗人,生平最喜壮游。他用十年时间遍历天下,然后倦鸟知返回到故居。不幸身染重症而致失明。起初他痛不欲生,后来渐能心平气和。使家人在水边结一顶草庐,独自搬去居住。由于长年远离尘嚣,他的耳力锻炼得异常敏锐。雁叫长空,花落水面,甚或鱼儿温柔地唼喋,全能察觉得到。长日无事,他便回忆经历过的美好的天籁,排遣黑暗中的寂寞生涯。北方群山的松涛,南国蕉院的叶雨,东海岸边的潮音,西域荒漠的驼铃,都曾震响过他的耳膜,洗涤过他的灵台。如今又相携着进到他易感的心中,生出丝丝的涟漪,并动荡,挣扎,跳跃,凝成一粒粒精圆的音符,在脑中纷乱地纠缠。诗人努力息心绝虑,象女人梳理如云的乱发,耐心梳理它们。十年蛰居,他终究成就了一段绝美的旋律,每日在耳边如水般流转不休。他静静地谛听这心曲,恍然自身不复存在,化烟化雾,纵浪大化,是遗落在白云间的一句鸟鸣,或者流连在古道上的一缕风声。繁复明丽的大千世界历历可见,仿佛重作了一遍昔年的逍遥游。
诗人自认这心曲已臻至善至美之境,可惜他不解音律,无法将感觉诉诸他人,恰如哑子吃蜜。幸好他有位至交是当时有名的琴师。琴师授以音律,诗人颇有悟性,三月即指法娴熟。一日,他敛心凝神,想弹奏那支心曲,手指尚未抚到琴弦,便不自禁地抖颤。于是焚香静坐半日,方能镇静自若地奏完一遍。琴师在旁听得如痴如狂,心道:这般妙音人间何曾有过!
却见诗人掷琴于地,叹道:恨蠢物不足凭!琴师大惊诘问,诗人悠然道: 你的耳朵听到的同我的心听到的,相差何啻霄壤。琴师道: 单就我听到的而论,已足已传世。诗人神态恍惚,半晌方道: 此曲入俗人耳,同对牛何异,入逸人耳则辱清听。倘是有心人,自会在天籁里寻得,何劳琴弦聒噪! 琴师回家,欲凭记忆把曲子谱下,枉费一番追想,只觉那旋律恍若天风浩浩,无处不在,却是无迹可求。第二日,琴师造访诗人,恳请诗人再奏一遍。诗人端坐垂眉不应,探其鼻息,已奄然物化。此调遂成绝响。
朋友问: “你听这故事如何?“
我笑道: “这诗人未免有些自私,只自己享受,也不许我们这些俗人得些好处。“ 朋友沉声道: “他总比眼下有些诗人强多了,专拼凑些昏话痴话醉话,也不知藏拙,反厚着脸皮拿出去沽名换钱,亏得他们还以诗人自命,实则是一群’诗之贼’。诗在他们手中,沉闷不堪卒读,毫无生气,一生出来就该签死亡证明,然后在废纸箱里可以找到尸体。“ 我摇头道: “何止是他们,这种骗子简直滔滔皆是,且不去管它。十年磨一剑,一出则锋芒不可挡,十年成一曲,听来又是何种感觉? 奈何’广陵散从此绝矣’,我只为这可惜。“
朋友思忖道: “但是,诗人提醒我们,凡是有心人,自可从天籁里听到它。“ 我拍手道:“那还待在这里干嘛?“
我们顿时感到这书斋局促可怜,简直压得人透不过气,况且什物杂乱,狼籍不堪,还充溢着廉价烟卷恶浊的烟雾。我们面面相觑,忽的齐发一声叫,竟相奔出到户外。 这是三月的春夜。
呵,有多久,我们没细看这万古长新的星空了? 如今竟觉得美得不可置信,竟似是奇迹!即便只是墙角几团疏疏的花影, 月色将它轻描在粉壁上,也是洒落有致,摇曳生姿,令大手笔也难以追摹。忽地从夜深处吹来一丝清风,撩动发丝。花间掠过一阵萧萧之声,好象那诗人的微喟。一片落瓣随风依恋在我的襟袖间,我依稀听到了年华流逝的哀音。这时,
一颗亮星失足坠下。嗖嗖地,洞穿无边的幽暗,划出一弧璀灿的电火,却是投向了荒烟蔓草间,坠作一颗沉默冷硬的心,让露珠揶揄,凭苔藓轻侮。漫卷的银河更其汹涌了。我仿佛听到了它苍凉的涛声。呵,它是遗漏了一粒细砂,而我失了一个愿望,再也无法找回。 再也无法找回。就这样,流光从掌上逝去,诗意自心中逃逸,理想在血里冷却。那对天真热情的眸子呢,如今象尘垢落满的明境。水边卜居的盲诗人,其实他的心眼是湛亮的,对人世风光一览无余。而我们这些奔走于万丈红尘中的明目人,倒是真正的盲者。那诗人谱出的妙曲在风中已成绝响,我们所感知的零星断片有去向谁求证? 沐浴着迷茫的光影,我和朋友相视而笑,带些凄凉地。
三月花散文篇二:优秀散文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厚实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双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故乡是人的原点,又是人灵魂的最后归宿。故乡、童年、母亲这些相互关联的主题词,往往是历尽沧桑的人心灵的栖息地。“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标题新颖别致,主题古老而新鲜,说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感恩。文字清新,感情真挚,读后让人动容。
情感驿站27
2白桦林
肖复兴
我见过的白桦林不多,以前只在北大荒我们的农场和852农场见过。我们农场那片白桦林靠近七星河边,852农场那片白桦林就在场部的边上,当初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片漂亮的白桦林,才会择地而栖将场部建在那里吧?在所有的树木中,白桦和白杨长得有些相像,但只要看白桦的树干亭亭玉立,树皮雪白如玉,一下子就把白杨比了下去。尤其是浩浩荡荡的白桦连成了一片林子,尤其是这两处白桦林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那种天然野性的气势更是白杨和其他树难比的。白桦林让人想起青春,想起少女,想起肃穆沉思的力量和寥廓霜天的境界。
在新疆,钻天的白杨到处可见,但白桦很少。所以,当到达阿勒泰,朋友说带我们看他们这里的桦林公园,我有些吃惊。但第二天到哈纳斯湖真正见到白桦林之后,并没有一点惊奇。不是它们不美,是它们都无法和我在北大荒见过的白桦林相比。这里的白桦林大多长得有些矮,树干有些细,树冠又有些披头散发,没有北大荒的白桦林那样高耸入云,那种铺铺展展的野性和那股苗条秀气的劲头都弱了几分。特别是树皮也没有北大荒的白,而且多了许多如白杨一样的疤痕,皮肤一下子粗糙了许多。加之枝条散落,压低了树干,便更少了白桦林应有的那种洁白如云的气势。
想起北大荒的白桦林,总会想起秋天白桦的叶子一片金黄灿灿,像是把阳光都融化进自己的每一片叶子里似的。雪白的树干在一片金黄的对比中便显得越发美丽。到了大雪封林的时分,雪没了树干老深,像是高挑而秀气的一条条美腿穿上了雪白的高筒靴,洁白的树干静静的,在雪花映衬下显得相得益彰、仪态万千。开春,是我们最爱到白桦林去的季节,那时用小刀割开白桦林的树皮,会从里面滴下来白桦的汁液,露珠一样格外清凉、清新。什么时候到林子里去,都能见到斑驳脱落的白桦树皮,纸一样的薄,但韧性很强,而且雪一样的白,用它们来做过年的贺卡最别致。只是那时我们谁也没想到。
后来看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他描写雪中的白桦林时忍不住问:“它们为什么不说话?是见到我害羞吗?”雪花落了下来,才仿佛听见簌簌声,似乎是它们奇异的身影在喁喁私语——便想起北大荒的白桦林。
并不是因为青春时节在北大荒,便对那里的一切涂抹上人为诗话的色彩。确实那里的白桦林与众不同。我们那时的生活是苦楚而苍白的,但自然界却有意和我们作对似的,那白桦林是那样的清新夺目,让我们感受到在艰辛之中诗意的生存并没有完全离我们远去。有些树木是难以入画的,尤其是油画。列维坦曾经画过一幅《白桦丛》的油画,画得很美,但不是北大荒的白桦林,是阿勒泰和哈纳斯的白桦林。因为画的枝干瘦小,枝叶低垂,没有北大荒那种高大、粗壮、枝叶钻天带给我们的野性,和那种树皮雪白的独特带给我们的清纯和回忆。
不知852农场那片白桦林现在怎样了。几年前我们农场七星河畔那片白桦林已经没有了,彻底的没有了。说是为了种地多挣钱,便都砍伐干净。那么大一片漂亮的白桦林。说没有就没有了。
【温馨提示】
北大荒白桦林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天然野性美;北大荒白桦林气质纯美,外形秀美。北大荒正是有了白桦林,那片原野才生机无限,“苦楚而苍白”的生活才具有了“诗意的生存”的内涵。对普列什文《林中水滴》以及列维坦油画《白桦丛》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更突出了北大荒白桦林的清新夺目。最后表达了对“为了物质的生存”而毁掉了“诗意的生存”的行为的无奈和伤感。
3纽约鸽子
一夜雨疏风骤,把纽约积蓄了一年的金黄,从树梢刮到地上。那遍地的落叶,如同碎落的金黄旗子,插满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让这个城市的色调与季节同步。
漫步在中央公园的小径上,恍若与周围这个世界之都的喧嚣隔着一个时代。宁静是公园鲜明的主题。一望无边的寂寞,让我的思路也飘上了一层清凉的露水。
热闹的是那没有季节的鸽子。她们是公园活动的标本。奔跑,飞翔,安坐,追逐,是如此的无忧,如此的安详。我的脚步播向哪里,鸽子的快乐就洒向哪里。鸽子是公园真正的阳光,她透过思乡的云层,照亮我的孤独。她让世界在沉寂的时分,披上一层灿烂的音乐。
中央公园很大,它几乎占曼哈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曼哈顿是纽约的五个区之一,也是最繁华,最重要的地区。联合国、世贸中心、帝国大厦??一些最重要的建筑和机构都在这里。如果说纽约是寸金之地的话,曼哈顿则是寸金之中的寸金。美国人却在寸金之地的正中央,开了这么大的一个公园。有了公园,就有了鸽子的天堂。有了公园,就有了我的迷茫。 潮湿的草地,不能留下我的脚印。厚厚的草层,托住了我对土地的印盖。脚印只留在坚实的土地上。就是沙地也不行。不信,步入海边,那无际的沙滩上,就是多么容易盖上的脚印,也不会长久。海浪会轻轻擦去你不大深刻的印痕。只有鸽子的脚印例外。她的脚印,播在风里,播在目光里,播在人们的心里。
一只鸽子停在了我的肩上。我想赶走,却又不忍。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阳光,却因惧怕承受不起而轻易失去。鸽子全然不顾我的恍惚,她在与伙伴们进行着快乐的对话或咏唱。数分钟之后,她才轻描淡写地飞离了我的肩头。一阵轻风刮来,我纷乱的头发开始有了形状。中央公园的宁静,让我逐渐激动起来。我真想躺在地上打滚,染一身潮湿回家。潮湿不是宁静亲密的朋友吗?
走进喧嚣的大街,倘佯在百老汇、第五大道、时代广场,人流如潮。各种广告,各种叫卖声、车流声,让这个城市沸腾。抬眼望去,公园以外的城市没有一丝丝多余的空间。 令我惊异的是,我的两肩各站上了一只鸽子。她们全然不顾周围的忙碌奔波景象,独自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我俯首看看脚边,我的惊喜更是难以控制。成群成群的鸽子,散布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她们昂首阔步,同人类竞争看空间。人流在让看她们,车流在绕着她们。她们的悠闲,同世界的纷乱形成强烈的反差。我清醒地意识到,奔走在纽约的人们在照顾着脚边的鸽子。我想到了两名留法学生因烹吃两只鸽子而吃官司的事。我想到的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反差,而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联。
一片金黄的叶子飘到了我的面前,轻轻地提醒了我的情绪。我知道,我不能深陷这与主旋律不大协调的情调之中。
一群一群鸽子欢乐地飞起。她们是一组一组欢乐的音符,跳动在世界这架巨大的钢琴上。
【温馨提示】
鸽子给宁静的公园带来热闹,给喧闹的街市带来宁静,它是大自然的使者。人们对鸽子的照顾,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对于鸽子的这份安详无忧、愉悦开朗,我惧怕自己因承受不起而轻易失去。鸽子是公园的阳光,它给我思乡的寂寞迷茫的心灵播上了一层亮色,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阳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带来的宁静、快乐。
4 大师的故乡情结
韦启文
江汉平原。江汉平原上的潜江,只要你到过一次,就会深深地爱上她。
正阳春三月,潜江到处充满了阳光。阳光下的田野,有蜜蜂和蝴蝶在无边无际的小麦地和油菜地里飞舞吟唱。阳光下的湖泊与河流,像一片片云彩或浮游在眼前或流动在远处。阳光下的水杉,一排排一片片,多姿而挺拔,是平原站立着的姿态。朋友们赞叹,阳光下的潜江,太美了!这就是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故乡。古云梦泽里的江汉平原,江汉平原上的潜江。这是天赐的江汉平原上的潜江,是明媚的阳光下的潜江。难怪平生并没有到过潜江的曹禺,对潜江却具有深深的故乡情结。
人人都有故乡,曹禺当然也有故乡。他出生在天津,如果他说他是天津人,人们一定不以为他趋鹜大都市。因为他从未到过潜江。但他说他是潜江人。而几十年前说我是潜江人,与说我是乡下人意思是一样的。但他历来都这样说。我理解,一半来自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故乡是祖居之地,乃父母之邦。一半来自他对故乡潜江的与生俱来的深深的迷恋。这一点,在他晚年所写的《我是潜江人》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说这其中像是有血与肉的联系。这是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曹禺的故乡情结。
在湘西凤凰古城,我也曾触摸到两位大师的故乡情结。 清清的沱江,流过古城,在听涛山的山脚下,有一座坟茔。说是墓,并不见坟包,周围未见任何修整过的痕迹,只有非常留心才能发现,在灌木间有一块未经任何雕琢的石头,这是沈从文的墓碑。石头下,安放着大师的骨灰。从沱江边走向世界,几十年后又回到了沱江边。枕着沱江的涛声,大师安眠在这里。
有一位医师朋友告诉我,婴儿身子不适或烦躁就会哭闹不止,只要母亲一抱,很快就会安静下来,里面自有科学道理。而大师也是人,也迷恋母亲的怀抱。
前几年我访问波兰,波兰朋友告诉我,音乐大师肖邦一生颠沛流离,最后客死国外,临终时他留有遗言:把我的心脏带回我亲爱的祖国。后来他的心脏被朋友带回波兰,放置在华沙一个大教堂的柱子上。这是洋大师对故乡母亲的情怀。
在潜江,我们参观了位于马昌湖畔的曹禺公园。在公园里,有一尊全身铜像,身穿风衣的曹禺,拄着手杖,风尘仆仆,回到潜江。碑座上镌刻着他生前亲笔写的几个字“我是潜江人”。他似乎逢人就说——我是潜江人。在这个公园里还建有一座曹禺纪念馆。陈列馆里收藏着大师从幼年到老年的珍贵照片和他平生所创作的作品的各种版本。有他3岁时站在板凳上看戏的照片,有他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参加演出的剧照,有他写作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这是国内唯一一所展示大师生平和杰出贡献的纪念馆。我们看到了戏剧大师一生的音容笑貌,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曹禺。这是故乡对大师的真情与挚爱。
晚上,看了在潜江曹禺戏园演出的《原野情仇》,这是根据大师早年创作的话剧《原野》改编的花鼓戏。台上演员们一颦一蹙,一唱一念,都非常入戏,而且极有地方特色。让人感到,大师的这出戏好似是专门为故乡而作的。这是一种文化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故乡对大师的解读和理解,深情眷念。
如今曹禺已经安睡在他的故乡潜江。那天风和日丽,潜江朋友领我们到位于市郊森林公园里的曹禺陵园,这是曹禺最后的归宿,是他与故乡的泥土融为一体的地方。用汉白玉雕刻的曹禺在广袤的潜江大地,神情显得宁静而睿智,是一位慈祥的智者,透出几分满足和怡然。我想,一定是因为他回到了心底梦萦几十年的故乡。每当春天来临,他都会听到广袤的平原
上布谷的鸣叫,那是故乡母亲对儿子的呼唤。曹禺出生三天,就失去了母亲。也许他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母亲的搂抱。而他所追求的,到了辞世以后,在父母之邦才得以实现。曹禺是不幸的,曹禺也是有幸的,他真正回到了母亲宽阔温暖的怀抱——天赐的江汉平原上的潜江,明媚的阳光下的潜江。
故乡是灵魂最后的归宿,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母亲。只有远离故土的人对这一点体会最深。“月是故乡明”,当曹禺写到这几个字的时候,他一定想到江汉平原上的潜江,想到潜江的田野、湖泊、河流、水杉、蓝天白云和掠过平原的清风以及和煦的阳光。曹禺说我是潜江人,与说我是中国人用了同样的深情。在这里,故乡和祖国具有了同样的含义。
大师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站,选择回到故土,其实是一种美丽而深情的文化乡愁,也是一种精神的回归。皈依故里,皈依大地,皈依祖国母亲。我深信,我不仅触摸到并已经解读了大师的故乡情结。
5 故事远去了,还有梨花入梦
王杰
若干年前,临村那片灿烂的梨花。
继而蹦出年少偷梨的情形。不禁哑然失笑。
我们的村子大,跟西边和北边的两个村庄几乎连到了一起。那两个村庄都种了大片的梨树,紧挨着大路。放暑假前,梨树上的果子已经很诱人了,上学路上,常常有坏小子趁人不注意,冲着梨树胡乱扔出一块石子,运气好的,应声击落一两个来,拣起来撒腿就跑,听到声音跑出来的主人,只好骂骂咧咧的转回去。
拣起的梨子不一定能吃,但伙伴们照样乐此不疲,逮着机会就下手。弄得人家没办法,见我们路过,就装模做样地背着药筒,往果实上喷药。
刚开始也很害怕,好几天不敢打梨的主意。不过偶尔听大人跟对方闲唠,才弄清不是剧毒农药,而是防虫剂、甚至是水,用来吓唬人的。大家便照打不误。孩子的这种天性,有恶作剧的成分在内,也有跟人玩游戏,其乐无穷的意味。
最好玩儿的是冒着大雨去偷梨。
每当大(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三月花散文)雨之前,先来一阵大风,刮得飞沙走石。伙伴们兴奋起来,开始物色砖头石块,就等大雨倾盆而下。因为雨幕是最好的掩护。
落雨的时候,大人都吆喝着自己的孩子往家跑,我纠集着邻居的伙伴,开始往梨园那边跑。大家都光着脚丫子,根本不介意泥里有玻璃渣或者铁钉什么的,脚为此没少受伤。
天空一片昏暗,雨幕密布,离远了根本看不清人。我们就借助这样的掩护,把一发发精心准备的石弹砖块,朝着风雨中的梨树扔过去,噼里啪啦的响声过后,泥水中一片落叶,间杂着鹅蛋大小的木梨。等到站到门前警戒的人发现有动静,我们已经抱着战利品,飞快地离开。
偷梨的行为,好像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那两年的事。小学五年级时,跟着一个比我大十来岁的哥哥,去地里薅草。他把我带到村办工厂旁边的苹果树林里,自己摘了几个苹果放到筐子里。我见状也伸手去摘,还没摸到就听身后一声炸雷般的叫喊。我大吃一惊,扭头看到一个年轻人正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恶狠狠地朝我冲过来。比我大的哥哥喊了一声“快跑”,丢下我,迅速跨过地头的溪流跑得没了踪影。我的心都快蹦出来了,下意识地往地头冲,一两米宽的小溪,不知怎么就一下子跨了过去,感觉后面的人差一点就抓住了我的衣服。
那个年轻人没有跳过来,气喘吁吁地站在对岸,指着我威胁:再来的话,我抓住把你送到学校,交给你妈。
我好像真被吓住了,这之后再没有对任何果树下过手。
念初中时进了城,逢周末才能回家,那些在我眼里原本物质的梨树,突然都生动起来。尤其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算算梨花该开了,老早就盼着周末。哥哥骑车带着我,路过那片梨
三月花散文篇三:散文作家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 散文家是一种常见的作家型式,因为散文是一种比较随性,短篇的文章。常为杂志,报章所采用。比较著名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黄永武、孙犁、劳伦斯、博尔赫斯、茅盾、宗璞、王鼎钧、珙玮、卞毓方、沈从文、钱钟书、张晓风、刘心武、逸盈玮、刘湛秋、陈染、韩春旭、逸名、汪建中等。
1、宗璞,女,原名冯钟璞,。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长篇小说《南渡记》(《野葫芦引》之一)、《东藏记》(《野葫芦引》之二);四卷本《宗璞文集》。
《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主要作品:(一)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代表作《开放的人生》。
(二)小品文--《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缘破密》《千手捕蝶》。
(三)杂文--《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四)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3.卞毓方 江苏盐城人。1944年生。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 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4、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
散文集 :《沈从文散文选》、《记胡也频》、《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5、钱钟书 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散文:《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猫》(讽刺小说)《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6、张晓风 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名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尤其以散文见长,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奠定了她在文坛才女的地位。她最新的一本散文集是《星星都已经到齐
了》。
代表作品:《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
7、刘心武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多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
8、刘湛秋 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主要作品: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意、俄、西、韩、南、保等外文版本。译著《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主编《中国诗歌理论大辞典》、《俄罗斯文学名著金库》、《泰戈尔文集》、《契诃夫小说集》,PTV(诗歌电视)《爱的罗曼斯》等及《三月桃花水》。
9、余秋雨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余秋雨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被公认为目前全球华人社区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及作家之一。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主要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晨雨初听》,收有《青年人的阅读》、《寻找文化现场》、《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最后的课程》、《人生的最后智慧》等文章、《借我一生》、《笛声何处》、《寻觅中华》、《摩挲大地》、《我等不到了》、《从北大到台大》等
10、曹文轩,男,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