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高考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高考篇一:2015高考 散文阅读汇编

2015高考散文阅读汇编

一、(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 堡 雕 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

[注]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察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刷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其次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结构上主要是承上启下,内容上要联系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态度分析。

答案: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②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评分标准】答出承上启下并简要分析得2分,概括出该段主要内容并能联系作者情感态度得2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答: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2分)

答:

【解析】(1)把“猜想”比作“花”“锦”“灰”“烟”,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是比喻。从“如花似锦”到“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心情落差之大,表现出自己的失落之情,这是对比。(2)使用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历史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表现出作者对四堡雕版衰落的惋惜。

答案:(1)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评分标准】明确表现手法得1分,分析出表达效果得1分。

3.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答:

【解析】首先找到相关答题区域,即有关四堡雕版衰落的段落,然后分析概括衰落的原因。第⑤段谈民间的漠视;第⑥段谈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第⑨段谈西方技术的冲击;第⑩段谈政府不重视(经费拮据),专家很少来。

答案: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西方技术、现代化、当地民间的漠视、政府和专家不重视”等关键词语即可给分。

4.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解析】第一句在第③段:“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提出疑问,引出下文。第二句在第⑥段:“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这句话饱含对其命运不公的感叹。第三句在第⑦段:“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语气强烈,饱含斥责。第四句在第?段:“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这是感叹,也是担忧。第五句即第?段:“那么,谁救四堡呢?”饱含希望,发出召唤,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五个问句,紧密相承,要指出其串连全文的作用。 答案: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评分标准】答出五个问句的意蕴得3分,答出五个问句之间的关系得3分。

二、(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廊,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矮,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4分)

答:

【解析】赏析词语离不开对修辞的指认,将修辞确定下来,就找到了赏析的突破口,本题中“凝固”本是形容液体的一种状态,那么使用在修饰人手的时候,它就具有了拟物的特征;而“迟迟疑疑”本是人所具有的心理和动作,用在柯基犬这里,使小狗具有了人的斟酌思考,风趣而幽默。比拟的好处就在于形象而生动地

描绘出主体的特征。

答案:①“凝固”,拟物,形象地写出邻人的出乎意料与尴尬的样子。②“迟迟疑疑”,拟人,既描摹出了柯基犬“吃了一惊”后的心理状态,又刻画了柯基犬四肢肥短走路蹒跚的样子。

【评分标准】一点2分,其中修辞1分,结合材料分析表达效果1分。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5分)

答:

【解析】本题是对人物行为心理的揣摩。结合文本可以看出表面的不同,而分析原因则需要结合生活体验,换位思考,以求得原因所在。

答案:①一开始老人笑眯眯地注视着并劝别人多掐点,后来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②一开始是怕别人不好意思掐紫苏,所以老人鼓励别人,而紫苏并未更茂盛;后来是意识到过分热情反而阻碍了人际交流,同时紫苏因为不再被特意关注而茂盛。

【评分标准】“注视”和“退隐”一点1分,分析原因一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

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概括的能力。主旨句是“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那善行如何蔓延,则需要考虑哪些是“善行”,以及“善行”与“善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理清了善行之间的传递脉络,我们就可以知道善行是如何蔓延的了。因为“我”的善意让老人逗狗,使老人产生爱心,种紫苏,由老人任邻里摘紫苏引出种白杏,又由这个事引出楼宇内人们的变化。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①“我”让老人逗柯基犬。②柯基犬仍信任“欺骗”它几次的老人。③老人给邻居贡献紫苏,随之一个老妇人跟着种了白杏树苗。④紫苏和白杏树促进邻居们关系融洽而更加相互关爱。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

三、(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

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

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人物形象特点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前,仔细认真阅读作品相关部分,此题就不难作答。第③段,“草药的气味”“日子蛮长”“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可见病了生活也不马虎;第④段,“羊肉汤的气味”“病好了”“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平时生活也充满乐趣。据此,即可归纳答案。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评分标准】两点每点2分;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要简析文中加点词“孱弱”的内涵,先锁定“孱弱”这个词语所在的区域,结合上下文语境考虑,看有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如果没有,就要求我们对文章进行梳理。在文本第⑤段中找到与“孱弱”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就不来”),再适当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评分标准】四点每点1分,要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思路结构和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反复出现的词语(物象)即“气味”;再根据相关“气味”内容进行概括,抓住关键语句如“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分析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评分标准】“线索”2分;“作用”两点每点2分;要结合具体内容归纳作答。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它”分别指什么,理清这些,答题就不难了。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评分标准】共3点,每点2分。

散文高考篇二: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一、考什么?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人或物的情感、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写景、状物、记人、叙事等方式表达出来,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入领会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

二、怎么考?

理解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

概括思路

概括类概括文意

概括情感

概括主旨

赏析技巧

鉴赏类赏析句段作用

赏析形象

品味语言特色及效果

探究类 探究丰富意蕴

个性化解读

三、怎么答?

首先要精准审题

① 所写即所问。

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 ② 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

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 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

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词语的含义】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结合语境分析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通过词性判断

通过感情色彩判断

结合手法分析

例: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指杀人者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

2.寒风吹彻

象征,既指自然界中寒冷的风,也指人生中遇到的艰难、贫穷、人情的冷漠、生命的死亡??

3.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①和落下的叶子一样,静静地躺下身来,换一个位置,换一个角度。

②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干扰的审美姿态去观察自然、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句子的含义】

理清句间关系

抓住主要成分

结合具体语境

抓住艺术手法

分析蕴含情感

例:《想念地坛》的结尾句有什么含义?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①我搬离了地坛附近,已经不常去那里。

②地坛给我的慰藉,它的宁静、淡泊、坚忍的精神实质,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内心。

③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怀念、感激之情。

【句子的作用】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

(用了哪些手法)

表达何种感情

结构上:在文章篇章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做

铺垫、照应标题(前文、结尾)、

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例:以下句子在《可以预约的雪》一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①内容上,作者由看菅芒花联想到了看菅芒花的人,以及他们因缘的变迁离散引出下文对常和变的思考。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花及人,由叙事转向议论,引出作者的思考及议论。

【句子的赏析】

含义 + 作用 + 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

平实质朴、精致华美、含蓄蕴藉、诗化、口语化??

1.用词之美: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成语、叠词等。

2.修辞之美:比喻、拟人、反问、夸张、对偶、排比等。

3.句式之美:长短句、整散句等

例:1.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中,有许多语言颇有韵味,请赏析: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①描写了雨季连绵不绝的秋雨与其带来的潮湿感受,渲染了一种凄清、缠绵的意境,引出下文的“听雨”。

②运用对偶的句式和大量的叠词,有一种错落有致的音韵美,使文章富有诗化的韵味。

2.《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

①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

②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 ③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 ④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

【开篇的作用】

1.内容、手法、情感

2.点明中心、点明写作对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3.照应标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与下文形成对比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例: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①细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徐先生貌丑、邋遢、脾气凶等外在特点,但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先生的爱与怀念。

②欲抑先扬,似贬实褒。引出下文徐先生的凶实际上是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望。

【结尾作用】

1.内容、手法、情感

2.卒章显志、深化主旨、总结全文、跟前文相照应??

3.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例: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①写出了作者对于菅芒花美丽景致的期待与向往。

②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我因菅芒花而浮想联翩。

【材料的作用】

1.内容、手法、情感

2.结构上(略)

3.丰富文章内容

诗词:增强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传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名言:使作者的观点、哲理有说服力

4.由面到点,使____具体化

例: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①化用蒋捷的词,渲染一种凄苦孤寂的氛围,深切地表达出同为异地游子的失根之痛。

②点明主旨,听雨实际上就是感受家乡的气息,表达对故乡的眷念。 ③化用古诗词,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使情感更为浓重。

散文高考篇三:高考作文文化类散文

梦回宋朝

横亘了几千个夜晚的长空,凋零了几载的落叶,幻灭的梦境在那个残月的夜晚中重圆。踏着盛唐的万幅泼墨而来,被那南下的金戈铁马追逐着,宋的漂流瓶泊在我思绪的港湾,荡起一丝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宋是带领人们突破黑暗的黑暗英雄,在中国古代最混乱的大地上积蓄了几百年,它来了。没有唐那令世界瞩目的曙光,没有清那令后人警戒的号角,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用它与生俱来的善良来抵抗着世界的邪恶,他拿起武器,却还是受伤了。

宋是个性情中人,抑郁时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伤感时沉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最华丽的外表包装最疼痛的伤口。风阵阵掠过,还是会痛。宋,你的悲愁,酿成了古时最凄美的明月,我抬头望向你,洒下最皎洁的光亮。

货栈中,捧起那景德镇的青花瓷,端详着烟雨般笔墨的浓淡,世界终归于青白的片刻宁静。我换上一缕缕绸缎真丝,踏过那清明上河的繁忙,熙来攘往的笑声蔓延。回眸,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不覆烟雨中,此时,抚摸过来时的砖瓦,指尖处的些许淡意,让我爱上了这个婉约中不失亲切,宁静中不失热情的宋。

戏台前,艺人传颂着岳飞的雄姿,叫好声响成一片,我在旁观摩着血气洋溢的脸颊。泉州出海的船只渐行渐远,岸上涌动着的人群的挥手,在道一声平安。我的挥舞漂泊在远去的船上,送走那宋的人。宋依然用它的博大,旷远,深情,凝望我这初来的人。

我爱上了这个眼神,拥有这个眼神的宋。

边疆上,英勇神武的岳家军驰骋沙场,有力的步调,洪亮的口号,激荡着,拨动着我的心弦。为国的守护,为情为义,是战士们最后的拼搏,凝成了血海,空旷大地飞鸟生那么鲜明,是一种绝望的寂静。报国心摔碎在山河破灭的土地上,沾满尘土。我爱上了这绝望中仍不放弃,仍战斗着的宋,那刚强使我肃然。

铁马冰河入梦来了宋的坚毅,凄凄惨惨述说了宋的多情,浪淘尽了宋的无奈…… 梦里相会,宋……

没有宋词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华夏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那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管治下,欲伸不能,欲展不得。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文盛武衰的年代,心怀叵测的“文人”用他们拿惯的笔轻轻钩划,就划出了一个民族的耻辱与悲壮。

然而,当我想起千年前的那个王朝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出这样的画面:青藤静静地攀在残破的古墙上,空气中浮着淡淡的清香,一位素淡的女子,手执花灯,莲步轻移,她的脚下,是那些词人婉约的韵脚。

只论婉约,许是以偏概全。但是那个王朝,真的是多雨季,淋漓在雨中,让我想起了晓风与残月、落花与笙箫。

曾经,想要做一个那样清澈婉约的女子,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燕飞,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婉优柔,随手斟杯清酒,就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唱尽万古痴情。

然而,现在是一个没有宋词的时代。

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朝代,早已浓缩成淡淡的疏影,在墨香古卷中沉淀下去。骢骏驰骋,快不过手中鼠标轻点;绿蜡红烛,亮不过高楼酒绿灯红。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还有谁会看那纤云暗渡;素笺成灰,相思成灾,赤裸裸的爱恨情仇随意抛出的今日,又会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让我们安逸,流行的泛滥,语言的苍白晦暗,让豪放与婉约都已成为逝去的远景。黯然回首间,钢筋水泥的丛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使暗香疏影早已成为沧海桑田,还有谁肯闲情雅致地栏杆拍遍,欲说还休?

我们总在叹息世路难行,叹息良辰美景虚设,又有谁肯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又有谁襟怀坦荡,一蓑烟雨任平生?太多的是非恩怨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日日彷徨不知所终,哪里还能用无与伦比的文字写出千回百转却明澈依旧的心境?

千年的宋词,那种流转的气韵,那份凝重与低沉,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承载。而在这空虚烦躁的年代里,宋词,像是它自己吟唱的那样,如被不断揉搓的花瓣,也教人无从惜坠,在尘土流水中日渐式微。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致,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韵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暮霭沉沉中遁于无形。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又是谁泪眼问花,却只见飞红万点?当渭城的轻尘染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又是谁挑灯醉看吴钩犹利,却只能读《出师表》摇头叹息?只有无数庸俗的定义。在这个年代,开出纸一样的花朵。

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

情结千千宋城墙

面对苍穹弯曲的倒影我们变得虔诚/这是阳光悠久的照耀,足迹遍生青苔/古城墙站立的姿势使飞鸟停留/是什么气息,亘古轮回的季节老去/一抹残阳感动至今/使我们倍感每寸土地的尊严。

——题记

我一直认为,来过肇庆的人,便会有一丝关于宋城墙的情结。那份情结就仿佛七星岩或者鼎湖山的某一颗许愿树上挂满的红丝,在耀眼的苍穹下显得格外迷人。宋城墙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其地位是永远不可替代的,甚至用至高无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凡登临过宋城墙的人,都会被她绵延达2800多米的雄壮深厚、古朴凝重的气势所振撼。远眺城墙,它们犹如一条连绵不绝的巨龙,其中点缀着挺立的披云楼……天高云淡之时,是景色最美的时候,特别是向西暸望,在明净澄彻的晴空下,远处滚滚的西江水把城墙衬托得格外美丽。登临古城墙,俯视城下,环城林带,滴红流翠;高楼耸立,相映成趣。耳畔,还有风吟唱的声音,是一种令人沉醉的声音。因为这样的声音,能将人轻易吹入历史之中,是足以收慑人的心魂的吟唱。历史,刹那间无可言说,惟有敬畏。

那一次,我来过宋城墙之后,便梦牵云绕。当我双脚踏上那一片神奇的土地时,我的心在颤抖,我害怕我那肮脏的身体将历史的文明玷污了。而那时,春天的暖风,安卧在清新阳光中,我抚摸着一块块如古书般厚重的古城砖,突发思古之悠情,思绪行云流水,我开始想象,在这个魅力无穷的地方,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时刻,我开始想象这座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淘洗和净化的城市,到底还蕴涵着多深的精华,是否还藏着一把为《诗经》正音的古琴,对生命的阐述更有抒情吟唱的空间?

我沿着宋城一路不断地走着,不断地被一些难以表达的灵感追赶,我可以为古城砖上那密密麻麻的青苔所感动,也可以被“朝天门”那伟岸端庄的气势所震撼,宋城墙之于我,便像一本尘封多年的历史的著作,曾经的气势磅礴,也不因为沧海桑田,不因为白云苍狗而丧失。我站在“朝天门”前,站在一半是车水马龙的繁杂现代都市,一半是静寂安详的宋朝城墙的中间,仔细地端详着这段蜿蜒的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其间记载着这样或那样一段段令人激动的文字与沧桑:

肇庆古城墙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宽8。5-18米,残高6。5-10米。古

城墙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城墙外皮砌砖,内为夯土并筑为砖城。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踏着一块块记忆青石拼成的石路,我感到了脚步的匆忙与恍惚。我静立在青石路的崎岖身躯上,身旁有人经过,有人伫立或者凝视,我仿佛身处过去炮火喧嚣、人声鼎沸的高楼,风在我的耳边猎猎作响,仿佛是有一位青楼的歌妓在轻轻地吟唱:“千秋金壁地,陈迹使人伤。”

走在那市井云烟的背后,走在那磅礴冲天的氛围里,我小心翼翼地记下了自己对于历史的领悟:在千年的风卷残云中,宋城墙代表的不再竟竟是它的厚重墙转,而是墙砖里面的灵魂,灵魂深处的文化。宋城墙文化是人与时间拉锯的产物,而古城墙就成为了它依附的载体而存在,并且一直为我们所仰望。

“古城墙是生长着的,它的强劲、它的韧性、它的节操,而它的灵魂也必定将人的精神引渡到另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能给人一个顶天立地、宇盖苍穹、风雨不阻、独立独行的肝胆。”而正是那一个个情结,才使我们在面对沧桑的历史时一直坚持着仰望的姿态,一直在文化灵魂的广阔天空恣意地翱翔。

泪洒宋朝

穿行在默默无言的历史断墙之间,心不由自主地停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回望那三百年的风烟,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禁不住,泪洒宋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记柳永

曾几何时,这句话已成了离人的绝唱?

长身玉立的才子,一袭白衣,手牵佳人,涉水而过,在离别的渡口,缱绻不舍。纵然你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然而此时,只有她眼中的潋,才令千钟不醉的你沉醉;只有她的笑和颦,才会激起你心井深处的水纹。于是你无语凝噎,多少柔情哽在喉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黄昏将近,晓风未干;梢头月朦胧,照尽人间情。你知道,从今天起,你生命中少了一个知己,良辰美景也应虚设。身边的垂柳依依摇曳着长久的爱恋,执手相看泪眼,还记否,天光云影,波上寒烟,与子携手,共醉春兰?韶华难留,无人拾收……

一池春水,搅碎梦影,望不见绰绰的伊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记易安

你是天使羽翅上的华辉,每一寸心情都映照着清浅纯净的忧伤。生在江南,兰心蕙骨,在临水照影的日子里长大,被如蜜的爱包围。然而有一天,琴瑟相和的日子突然离你远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从你的句子里,每每感到生命的不确定,对往昔的留恋和感伤,忧愁不知何处安置。明月照水,芳草连天,和着泪看,竟也是一片仓皇。梦醒时分,惊觉曾有的微笑已如落花般散去:在细雨中植下芭蕉,在中庭栽下梧桐,在东篱种下黄菊,一切却只是徒劳,荷塘争渡,溪亭醉饮,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境。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你也只能说:“我等过你。”

漫地黄花堆积,雁阵惊寒,不如归去。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记稼轩

北定中原,击鼓平燕赵。铁马冰河的梦,伤心的岂止放翁。你令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已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不敢再轻易地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却也只能在梦里时布阵点兵。看那,扬州路上,四十年烽火,雪染的稼轩的鬓发。

可惜,可叹,可恨北来的森然剑气和王朝的风流春韵给了你的生命莫大的嘲讽,锋利的剑却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而化作了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底的声音清晰可辨,你风天海雨般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流淌,永世流芳。

泪洒宋朝,我看到东坡披蓑笠狂歌千古江山,执桨橹中流击水,荡涤大江东去;看到秦观在丝弦弄音,霓裳衣舞的七夕之夜用词章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看到陆游用心灵祭奠那宛如人间仙子的照影惊鸿……

泪洒宋朝,怎奈斯人已去,只留下绵长的情思与千年后的我冷冷地对望。

泪洒宋朝,此情谁解,此情何堪……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牛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翁、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蓬船、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只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鱼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传世的是俞伯牙的那架琴;浔阳江边,令白居易动情的是一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到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余,但是谁能说,尚无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颤飞的韵;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蓬、台门、廊棚、雨港、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止。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贱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谧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掉拂台门石桥、散浸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则的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种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是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散文高考)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故乡,4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12岁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流波曲》《四

方曲》《人静心安》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异乡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是最具有悲剧性格。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个坚忍、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知音难寻,俞伯牙手中的那具琴便显得弥足珍贵;

知己难觅,令青州司马泪落青衫的声声琵琶更是可遇不可求;

而二胡,宿命中注定属于低层,属于江南众多流浪着的生生不死的灵魂。

行走在消逝中

消逝,一个略带伤感,让人看到不免会心生感慨的字眼。时光消逝,犹如泼水难回,不管善与恶,美与丑,多少相聚时的欢乐,多少离别时的惆怅,皆随历史长河漂远。

不管唐朝的花,是何等秀美,宋时的月,是何等皎洁,不管元朝的风还是汉朝的雪,虽然令人神驰向往,却都已消逝。不管是辛弃疾苏轼的豪放,还是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诗词歌赋尽显风流的年代,亦随流水。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历史学家,我想便会痛惜那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的湮没;那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的消逝,那夜郎国是否存在,今天发掘的出土文物又是属于哪个朝代,一件一件都会牵动他们的心。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动物学家,我想便会怜惜大熊猫东北虎等之稀少,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要大肆杀掠捕捉。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诗人,我想便会变的多愁善感,一草一木总关情,黛玉便会葬花,李白可以邀月,然而一切终是无可挽留的,所以才有往事如烟,岁月如梭的感慨,才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我,现在便会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悲哀,便会悔恨当初年少无知,张扬轻狂的冲动,便会怀念纯真无邪的童年,怀念故乡的树,故乡的老屋。“谁道人生无再少”那样旷达的胸怀,我做不到。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你,我想可能不会同我一般想法,或许你会认为时代在进步,那些消逝的古文明是必然的结局:珍贵动物只所以稀少,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诗人的所谓感慨也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无病呻吟而已。

行走在消逝中,消逝在行走中。“万里长城今犹在,未见当年秦始皇。”消逝的是人,是朝代,然天在,地在,当时的明月在。化蝶双飞,梁祝千古,蝶在,情亦在。若华夏再过五千年,天可依在?地可依在?月何在?蝶可在?我又何在?

把握幸福,让生命飘香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自己掉下来。

幸福,是路边果树上压垂枝条的累累果实;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工地上工人挥汗如雨创造的一件件成品……然而,幸福不等人,需要你努力拼搏去抓住它,它才会在你的心里永驻。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散文 散文高考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