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史铁生散文篇一: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中文摘要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向分析

Shi prose in the image analysis

Abstract

Shi is our country moder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zing type writer, his prose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life around the limi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and introspection, the image all the time in his prose embodies the colour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life. Shi in their own unusual experiences and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 inquiries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eek har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life, write a specific things contains a myriad of emotions. Ditan is shi spiritual home habitat, a mother's love is the source of his spiritual pillar and hope, writing is his life beyon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suffering.

Keywords:shi tie sheng;prose ;Intentional analysis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但是人们依然能从史铁生的作品中,发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对生命对亲情对生活的珍惜。所以,本文就从史铁生的散文开始,从那些人们熟悉的意象和事物开始,一起开始探索意象的旅程??

一、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概述

史铁生是一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两年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插队,却在那里把双腿弄瘫痪了;1972年回北京治疗,没有再回去;1974年进了北京一家街道工厂工作。1981年因病情加重,无法工作,回到家中休养。史铁生在生病之后,开始了写作生涯。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1984年他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连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最早是以小说创作引入注目的,初期小说与暴露“阴暗面”的文学有相通之处。另外就是描写知青生活的,回忆中有反思。由于自身身体的残疾,他也开始涉及与残疾有关的主题,先是对残疾人生存状态的描摹,而后开始进人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的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的思考。史铁生的小说即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而自他1991年在《上海文学》发表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之后,他的散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史铁生这些散文,背后都蕴含着极大的内涵,普普通通的事物,在那些优美饱含深情的意象中,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点滴的意象,无数的情感,深情的文字,都像一座座艺术宝藏,等待着人们去走近那意象的深处,去挖掘那些曾经打动人心的情感??

(一)人性温情的守护

正是由于对宇宙意义和人生大爱有了更深的思索,并真正参透了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人生态度也有了进一步的转折,他不仅以一种昂扬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努力活出自身的精彩,同时,他还以一种人间大爱,对自己同命运的人,表现出终极关怀和深切的理解。而这种对人性温情的守护,满溢着柔美和甜蜜,甚至消饵和冲淡了现

实的残酷。比如在《务虚笔记》开篇就是对新生和死亡的描绘。尽管老柏树死了,但两个小孩的出场却预示着永恒的希望和生命的生生不息。在第三章“死亡序幕”里,其思想主题更是多层次、多角度,关于死亡和生存、爱情与残疾、苦难与生命,通过交叉重叠的描写,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二)亲情无价的力量

在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一直以思考著称。而正是由于身体的残疾,史铁生对爱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同时随着对自我的反省,他对爱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升华。而伟大圣洁的母爱,则是史铁生爱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以满怀深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个伟大母亲给予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宁可一个人为孩子承担全部的苦难,那种包容和对孩子深切的牵挂,让人流泪、烯嘘不已。而正是因为这种深刻而坚忍的母爱,才让史铁生在残疾路上,有了独自前行的勇气。并最终在母亲的一去不复返中,获得了生的启迪,着就是史铁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好好活”。在《合欢树)}中,史铁生再次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种母爱,母亲为了治好残疾的儿子,四处寻医问药,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

(三)生命意义的探索

比如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写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却发现怀揣了“50 年”的念想竟然只是白纸一张时,一下子变得憔悴不堪,迅速衰老。因为赖以生存的目标没有了,生活没有了奔头,没有了意义。一生在追寻的目标被残酷地证实为空,似乎所有为之奋斗的过程都是苍白的、无力的、没用的,然而是不是这样呢?老瞎子最后想开了,他对小瞎子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并且给小瞎子的目标增添到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史铁生通过这则短篇小说在告诉我们他的生存理念:生命享受的是一个过程,人这一辈子,过得去就够了。把很多人难以弃之的“目的”抛在脑后,但并不是说不设目的,而恰恰是要设立一个高尚美好的目的,让自己有动力去为之奋斗,同时却要放弃“必须要有一个结果”的心态,重视奋斗之过程,享受奋斗之快感,体验奋斗

之欢乐。唯有如此,才能在有目的的无目的状态下,不患得患失,心静气顺,专注于整个过程的美好。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要一个最终的结果,就会衡量自身条件有哪些缺失和不足,一旦这些缺失和不足是无法更改的,就难免陷入悲愤和绝望中,故他说“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1“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2

二、地坛:精神家园的栖居地

1972年正直青春韶华的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时失去了双腿。面对困难人生的沉痛打击,史铁生也曾经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记录了自己住在医院从患病到确诊这一年的心理感受,写出了一个年轻人在遭受残疾后的措手不及和痛苦绝望。“二十二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我祈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3

然而,凄惨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击垮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在经历了病痛折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母亲离开这一系列沉重打击以后,史铁生开始了自己追梦旅程,创作出《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的励志散文。2002年,他凭借《病隙碎笔》荣获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个奖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选择提笔写作走自己的精神探索之路后的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作为一位作家,史铁生无疑是让人尊敬的。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零零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1

2 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第 364 页 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第 364 页。

3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78.

史铁生散文篇二: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

论史铁生散文里的生死哲学

黄英蕾发表于:2010-7-27 9:32:18,点击:360,评论(0)

[摘 要] 残疾作家史铁生在轮椅上用笔思考生命之义,用笔撞击生命之门。经过漫长的心路历程,他终于鼓起勇气承受苦难,接受现实,理解生命。挣扎过后,感喟出了: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体生命存在过程的美丽,在于向内的生命构建,在于对生命外来爱愿的感恩,在于经历苦难的过程,认识到了人生即困境,人生来就是为了走向死亡,虽然短暂,但也得珍惜。

[关键词] 生命 人生 死亡 写作 痛苦

引 言

读史铁生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弥漫出的对个体生命与爱的感喟。相较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永恒,无论怎样伟大的人物,无论怎样不朽的丰功,也都会成为一闪的过客,即逝的流云,更何为我们芸芸百姓,烟火人生。那么,如旅的人生意义何在?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之上?我们可以从史铁生的散文中读出一些有关于人生的生死哲学。人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被人誉之为“大散文”的《我的地坛》。这篇散文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作者从对生活的回忆、梦想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是作者重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开始。文章写得既深沉又洒脱,洒脱源自于解脱之后的轻松,而深沉则体现了作者对解脱之路的痛苦体验。“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世界的差别是永恒的,或者说,差别就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由此而来的人生痛苦是不可能避免的。如果我们将人生的目标定位于某种飘渺的宏大与完美,只能导致永恒的痛苦。

那么,救赎之路又在何方呢?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好运设计》可以看作是一篇关于新的精神家园的誓词,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与地坛》中关于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作者通过对“好运”的“设计”,进一步否定了精神家园的前定性。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完美的精神家园等待流浪者去发现。流浪者对这种“家园”的寻找是徒劳的、无意义的。真正的“家园”只存在于寻找的过程中。“对,过程,只剩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有它了。”

用“过程”代替原来的“理想(目标)”成为人生价值的载体,这便是史铁生为我们重建的新的精神家园。“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阵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过程”在史铁生这里已经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它不再是一般词源意义上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美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

过程。”

??史铁生的努力可以说是成功了,他为流浪者构建了一座新的精神家园,或者说为流浪找到了一个理由,这就是过程。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流浪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意义就包含于流浪之中,流浪就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流浪这的“家园”正是流浪本身。

一、史铁生的散文

史铁生的诸多散文都关注着一个问题——生与死。《秋天的怀想》、《合欢树》、《“安乐死”断想》、《我与地坛》、《好运设计》、《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对话四则(关于死、关于生、职业?事业、关于平等)》、《游戏?平等?墓地》等等,无不闪烁着生死之思的哲学与智慧。特别像《我与地坛》,更是将生与死之间的痛苦挣扎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史铁生散文生死之思的内容与特色

史铁生散文的精神结构——生与死、目的与过程、神圣与凡俗,概括起来可以说成是生存与困境。但是史铁生散文作品中的这些对立不是完全激烈冲突的,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之较为温婉,使生命达到和谐。

(一)、生与死

一个人的存在最有见证的体验就是生命,我活故我在。生命的对立面是死亡,在死亡面前,生命就更显示出其意义和宝贵。因此,伟大的作家常常写人物的死亡,在生与死的选择中,揭示作品的主题。通过人物的死亡来表现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所遭受的苦难,人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为更高生命价值的实现而进行的斗争。生与死的对立是文学最重要的母题。当然史铁生作品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某个人的死亡,或是为了生存而奋斗拼搏的英雄事迹,他是转向了形而上的思考,追问生与死的意义。他是自己“顿悟”的,他是他自己的“禅”。

(二)、目的和过程

有了一个目的才展开一个过程,如果过程的结果是当初的目的,那是无可厚非,但如果不是,过程的结果是不是原先的目的,那是无法保证的,重过程还是重目的,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过程”与“目的”就构成对立,如何理解人生存中的“目的”和“过程”呢,史铁生又给予我们最完美的阐释。《好运设计》中作者写到“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待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这就是所谓的“好运设计”。作者对来世勾勒一幅雄伟的蓝图从降生地的选择开始一直到求学、恋爱……总之是万事如意。但是太完美,没有欠缺哪来完美,没有一事物的对立哪来的这一事物,所以需要欠缺,甚至的绝境,“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在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欢乐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 [v]作者非常地聪明,开始并没有把绝境抛到我们面前,而是先设计了一系列的好

运,再用辨证的观点引出了绝境,让读者感到完全合乎情理。那如何来对付这些绝境,唯有过程,从目的转向过程,这又是一个平衡点,其时这个“过程”已成了另一个“目的”,一个使你活下去的理由,一个人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惟有引用作者的原话才能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烈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除非这样你才能甘心从目的转向过程,从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除非这样的痛苦与你同在,永远与你同在,你才能够永远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获得骄傲……过程在到处继续在人间、在天堂、在地狱,过程都是上帝巧妙的设计。”这段话简直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过程哲学”的赞歌,高度赞美了“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当然,重视“过程”并不等于不要“目的”,没有“目的”,“过程”就没有方向,也是一种很空茫的处境。只是需要明白,“目的”的设置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出一个精彩的“过程”。为了“过程”的精彩与辉煌,人们需要设置高尚远大的“目的”。为了追求这一“目的”,你生龙活虎,不屈不挠,充满激情,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在这一过程中,你把超越连续的痛苦看成跨栏比赛,把不断的解决矛盾当作不尽的游戏,你实现了生命的骄傲和壮美。这时候的你,已经超越了任何现实的世俗的功利的目的,而只陶醉在充满活力的奋斗、拼搏、创造过程之中,你像加缪的西绪福斯那样有了靠得住的欢乐,这欢乐就是自我完善,就是对自我完善的自赏。这个过程论也是生与死的平衡点,当然文中有这样一句“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审美的救助。”有点史铁生式的宿命,其实“重过程”这本身也是一个“目的”,所以作者说“目的”虚无这一目的应该的欲望之类的吧。但总之,他让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活的理由,“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三)、神圣与凡俗

在常人看来,神圣与凡俗是一对矛盾,但是史铁生通过他的哲学思想又使之达到了一种平衡。在信仰的废墟上一个世俗社会的来临,总是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重建人文关怀以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切的中心问题。史铁生的“道法自然”并不带有排他性,他并不断然拒绝反而主动融入世俗社会和现代文明。在史铁生看来,神圣是离不开世俗的,离开了世俗也就没有了神圣。他在《“足球”内外》中说:“神圣并不藐视凡俗,更不不凡俗敌对,神圣不期也不可能消灭凡俗,任何圣徒都凡俗地需要衣食住行,也都凡俗地难免心魂的歧路,惟此神圣要驾临世俗。神圣只是对凡俗的救助和感召,在富足或贫困的凡俗生活同样会步入迷茫、同样可能昏昏堕落的时候,神圣以其爱与美的期念给我们一条无尽无休的活路。” 神圣因凡俗而生,寓于凡俗之中,是凡俗的死敌却又与凡俗相伴久远。在史铁生那里,人世间的一切对立都是互为依存的。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

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能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与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如何成为美德呢?史铁生主张融入世俗社会,“大隐隐于朝”,真正的圣人是从俗中走出来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史铁生在《答自己问》时提到文学的分类问题,他的看法是分为三种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作者并没有把通俗文学和另外两者对立起来,认为三种文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作者打了个比方,就如海与河的分界是很难分清的。

无论是生与死,目的与过程,还是神圣与凡俗,其实都是面对人本困境,有人聪明有人愚笨,像史铁生失去了双腿,有时还要做透析;心灵的困境,怎样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史铁生使我们对人这个“存在”指明了一条道路,使人在生命的道路上纵情歌舞,一玩到底!

道在哪,其实很难说清楚。正是凭借对人生世相的通达认识,史铁生的写作才立意高远,表达了非同寻常的深刻见解。他把对立当成对称,进而把对称当成一种人生的价值坐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清醒独立的处世态度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人生的处境,站在“存在”的高度,从存在的意义和本质出发,来重视理解和审视一切。史铁生作为文学家显示出独到的一面,其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使得他在当代文坛上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三、史铁生散文生死之思的发展与变化

(一)、承受苦难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既然世界上一定要存在着苦难,那么,“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但丁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屠格涅夫说:“我愿意放弃光明世界里的一切,我愿意跨过那门槛,进到那无尽的黑暗世界中去。”鲁迅说,就让我来“肩起”这“黑暗的闸门”,放他们走进黄金世界里去……,这些都是绝对真实的,但那些苦难与史铁生的苦难不一样,他们的时代也与史铁生的时代不同。在地坛,他看到的那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给予他的启示是:“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但丁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主动地肩起了这世界上必须有的苦难,对史铁生们来说,却不是如此,苦难对于他们,是飞来的横祸,是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宿命。然而,史铁生也一样的伟大,因为他从这启示中终于明白了:这个“偶然”,“是没有多少道理好讲的”,更明白了并非所有不幸的命运都能凭藉“智慧和悟性”获得救赎。于是,这明白中就多了一份悲悯,虽然,那悲悯也许首先是来自对自己的宽慰和怜惜。他决定承受苦难!

(二)、人生的思考

1、写作充实人生

人生即困境,史铁生认为是三个根本的永恒的东西,构成了人的背景,一是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是被抛在他者中间,无法与他者彻底沟通的;二是痛苦: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三则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这三种东西奴役着人、折磨着人,使人生布满了荒谬和残缺的

孔洞。承认孔洞是人生的应有之义,填充它,因为有孤独才有实现爱的狂喜;因为有欲望,才有实现欲望的快乐!为了免于自杀,史铁生选择了写作。写作对史铁生是一种对人生孔洞的 充实,也是在寻找一种存活的理由,后来活着和写作已经是一回事。写作被史铁生当作一种生命的价值来追求,写作的一枝笔就是站立着的他。他用笔存活、糊口、换得爱情,乌纳穆诺说“爱是悲伤的慰解,它是对抗死亡的唯一药剂,因为它就是死亡的兄弟”。当史铁生没有用笔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的时候,他也获得了爱,那是母爱,是一种血缘的天然的流淌,但他也渴望着情爱,虽然他的身体阻止了他的精神的肉欲的成分。残疾和爱是史铁生文章的主题!

2、精神作为信仰

史铁生真实地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拨弄,面对荒谬,承认荒谬,追怀在血与泪过后的淡定从容。史铁生不再对病嫉恨,他开始爱他的病,是残障成全了他。他在精神里穿行,有一种宗教的情怀。这种宗教不是壮怀激烈,不是一种在功用的部分,而是自己的救渎,“宗教一向在人力的绝境上诞生。我相信困苦的永在,所以才要宗教。”宗教的教主不是基督也不是佛,“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3、人生新境界

史铁生曾说过,他喜欢一个故事,题目叫《小号手》:战争结束了,有个年轻号手最后离开战场还乡,他日夜思念着他的未婚妻。可是,等他归到家乡,却听说未婚妻已同别人结婚,因为家乡早已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消息。年轻号手痛苦之极,便悄悄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孤独的路途上,陪伴他的只有那把小号,他便吹响小号,号声凄婉悲凉。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国家,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叫人把他唤来,问:“你的号声为什么这样哀伤?”号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国王听。国王听了非常同情……也许你会设想国王很喜欢这个年轻号手,而且看他才智不俗,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呢,肯定是小号手与公主白头偕老,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结果并不是这样,这个故事不同凡俗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结尾。这个国王不落俗套……他下了一道命令,请全国的人都来听这号手讲述他自己的身世,让所有的人都来听那号声中的哀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轻人不断地讲,人们不断地听,只要那号声一响,人们便来围拢他,默默地听。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他的号声已经不再那么低沉、凄凉。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气勃勃了。史铁生把这种状态,叫做人生的新境界!它的最主要的含义,史铁生认为:一是认识了爱的重要;二是困境不可能没有,最终能够抵挡它的是人间的爱愿。什么是爱愿呢?是那个国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小号手吗?还是告诉他:困境是永恒的,只有镇静地面对它?应该说都是,但前一种是暂时的输血,后一种是帮你恢复起自己的造血能力。后者是根本的救助,它不求一时的快慰和满足,也不相信因为好运降临从此困境就不会再找到你,它是说:困境来了,大家跟你在一起,但谁也不能让困境消灭,每个人必须自己鼓起勇气,镇静地面对它。史铁生的散

史铁生散文篇三: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

姓名:罗军学号:12228139 班级: 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散文确乎出现了一个创作热潮,而伴随着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理性苏醒显然是其内在动力。 许多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表达了对人的人文情怀。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的人文情怀开始于对自身困境的突围,缘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并充满了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自然;洗礼;人文情怀;母爱;地坛;思考;和谐社会

1. 引言

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和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而史铁生笔下的人文情怀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情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2.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的影响因素

史铁生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不幸瘫痪返回北京医疗,在人生风华正茂且富有激情的时代下,然而自己却遭受这样的打击,也正因此他曾一度生活在哀痛于自暴自弃之中惶惶不可度日。他的脾气也是反复多变的,着实不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更令最爱他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在每日每夜的反复思考于纠结中,他最终走出了命运的深渊中,开始对整个人生从新规划,以及用一种人文情怀的去认识事物。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3.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构成

生命适时的给巨人指明了道路,我们猜想如果不是生命的眷顾,在史铁生雄心壮志的年纪,给他致命的打击,或许他只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成为不了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当然他之所以成文精神上的强者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自然的洗礼 2 母爱的抚慰

1.自然的洗礼。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对生命的感悟可以说是自小而知的。怕火烧,怕水烫,远离危险,不能爬高等可以说是幼年时的感悟与经验。再如面对困难与挫折,师长们教导说要有克服的勇气与毅力,也可以说是不断经历,而有所收获。自小而大,

史铁生散文

我们涉足面的不断扩大,未经验的事越来越多,每一种新鲜都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命的颇具诱惑力的一面,同时又增加了我们对于未创世界的风险意识。《散步》讲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相互扶助的事情。其尊老爱幼,充满强烈温馨气氛的伦理美德便是一首战胜严寒、喜迎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意义》则直接教给人一个严肃的思考: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我的小桃树》,说的是一个在旮旯里不受人关心的丑小鸭不断长大的故事。虽说无情的风雨残酷地袭倾着,然而小桃树却能顽强地对抗着。生命的积极意义也就在这里。因此,在史铁生的笔下常常呈现为生命的极致状态,“生命的沉重、艰难造成的缺憾与精神上对这缺憾顽强的超越使‘灵’与‘肉’达到了一种尖锐对立、严重分离又高度统一的状态。既感到了生命的渺小、脆弱、悲剧性的一面,又感到了生命坚硬、灵动性、不屈不灭的一面,这个思索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当时间的沙砾把伤痛、怨恨过滤掉后,对生命的沉思与回望沉淀为当代散文史上一篇不朽的名作:《我与地坛》。 与地坛十五年的朝夕相处,利用自然的力量,使这位文学巨匠明白了、相通了,正如他在我与地坛》开篇提到的缘分。原来世界在我们面前本然的就是富有生气、富有朝气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在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在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们猜想着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就镇静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有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愿中,激起一阵阵灼热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正如那首古诗: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悲落叶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于是,地坛,这荒园,便因此得到充分的人性化,它仿佛是一个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时间老人,他带着强烈的悲慈之心,或者说这位老者是要以“让我残废了双腿”的代价带领“我”去体悟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让他像历史上的那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们一样,受尽身心的重重磨难而“曾益其所不能”;

并让他带着这种深悟的意识,以一个传道者的情怀与责任感,普及到广大的世人心中,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生命意识,善带它,珍惜它,从而使生命的光彩变得更加动人而美丽。正如课本上所说:“作者用他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全部的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2、母爱的抚慰。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能量是无穷的。母子之间——至情的真醇 ,一个沉默的、默行的母亲。他写他的母亲,写她的失神与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残疾的儿子出去,写她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如何大海捞针去找寻她的儿子,写她的欲言又止的状态与复杂的内心。这与寻常所记感性的母亲的写法不同,他写出了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个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

在具体行文上作者也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更写出了母子之间至情的真醇 ,就如在 《我与地坛》中,“有一次与一个朋友作家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与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当时摇头,心想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是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

“事情”为什么“就不会这么简单”?如果那位朋友也有我类似的经历,那么他的那些天真的或“低俗”的想法就要大打折扣了。“为了母亲”,孩子似的天真想法,当然会在现实面前变得虚无飘渺起来。而在一个伦理僵箍的社会里,那位朋友可以为他的母亲担忧、痛苦,甚至作出牺牲吗?如果他的母亲处在“我”母亲的位置,她能默默地为他担忧、苦痛、焦灼,甚至是牺牲吗?在作者的眼里,“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的那位朋友的话是不是虚荣与名利意识多了些呢?

的确,这些都经不起细细地推想。所以那种出自“本能之爱”的关怀,那种不需要喋喋不休的体贴才最真诚而深挚,才最有说服与感化的力量。

4.史铁生散文的人文情怀与当下创造和谐社会的关系

新时代下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和谐社会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而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也彰显着浓烈的和谐气氛。他强调要关爱生命,不管你和他人是否残疾,都要满怀感恩的心,坦然面对;而在对待自然的角度上,又着重要爱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其

朝夕友好相处,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就去破坏她,践踏她的尊严,甚至还表示如果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最终后悔的肯定会是我们自身。“爱大自然就要行动起来,不要破坏她。”让我们追随史铁生的散文去感触和谐的意蕴,在其中学会人文情怀。

5.结论

笔者认为史铁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不仅表达了对人与事物的深刻关怀,更彰显了和谐风气的时代特色,盈造了人与人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相互感恩的一种氛围,凸显了人文情怀在新时代的内涵。

6.参考文献

(1)史铁生:《史铁生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05月01日出版

(2)陆机的《文赋》

(3)《论和谐社会》。中国青年杂志 2012年发表

(4)大学语文——《我与地坛》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史铁生 史铁生散文作品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