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淮河散文篇一:散文的基本特征
高 三 年级第二学期语文 学科 总第3课时教案
课题
高 三 年级第二学期语文 学科 总第 3 课时导学案
课题
使用时间: 主备人: 李大伟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散文文体的基本特征,根据文体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2. 明确散文的基本特征,结合具体练习讲解。
二、知识构成:
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
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三、学法和自检: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四、达标检测
上善若水(09年江苏卷)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
1、学习小结:
2、上本作业:
3、课本或资料选题:
4、补充练习:
A
B
C
淮河散文篇二:【抒情散文】闽江情丝
江南,梦,永远是美好的记忆。小时候就曾梦想去江南,看看石头彻成的小巷,小桥流水人家,人们的生活。看看雨中的那个小巷,古朴的民风,可是,由于时空与星空的阻隔,由于万里遥遥,便成了永远的记忆???时过很久很久,冰雪消融,春风化雨吹遍了祖国的万里山川,也激活了我这个写作人的心扉。踏黄河,越长江,过淮河,来到这江南水乡福州,在闷热的情怀中,我终于见到美丽迷人而又异域神秘的凤凰古城。在十亩七分山三分水的水乡泽国,在“聚” 山成云海的海岸,倾听惠安女儿的歌声。在茫茫宇宙中,凤凰古城只是一粒彩色的石子,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它永远给人之朴素无华,神秘让人回味而又深长。江南,水乡,淡雅,宁静,雨巷,意境,一种悠悠而去的华光。走在福州的小巷中,去静静地体味江南的水韵文化,要比绍兴、扬州、湘江的小船横渡还要柔情万千。北方男儿的豪放,在八闽大地,尽抒情怀。闽越文化,神秘离奇,让人幽雅香冷,自吟诗于雾色山水之中。清心而典雅的石条雨巷,让人回味在梅雨季节,苦涩的记忆里,真情的流露总是让人回忆无尽。古朴的民风,构造了石条小巷幽深的万千柔情????多情的少女,会使这个宁静的山城显出特有的幽兰之色。啊!凤凰城,当我漫步于长街小巷中,你是那么柔情似水,人们都说:“晓看长亭晚,梦境思江南。不识塞外风,怎知水乡秀。静听石巷幽,不见北风啸。”足以说明江南秀美山川,富裕的人们,古朴的民风,借当地人的话“借山之山为荣,借水之水为灵,但不以物愚为博,这是灵秀之地。”二十一世纪唯海唯博,“江南” 将更加秀美多情而诱人深思???
淮河散文篇三:朱自清散文赏析
朱自清散文赏析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
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上来。?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大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薄薄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下来描写灌木落下的?班驳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光与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虽然寥寥几笔,却能从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官冲动与享受。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
一、《匆匆》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臵。?(朱自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