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惬意的散文篇一:美文欣赏.家如散文
家如散文
如果把家看作是一种文体的话,那么,我觉得家应当是散文。诗歌太浮躁,小说太厚重,论文太严肃,戏剧太机械??,只有散文,平淡自然,舒心明畅,隽永温馨。因此,我们说,家如散文。家如散文,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篇散文的一个重要的段落。他们虽然看似零散,却是形散而神聚。不管是什么原因使得家人之间不得不天涯海角,但是,只要一颗牵挂的心还在,暖人心房
的关怀还在还在,即使时空再远,也阻不断家人之间爱的连线。
家如散文,亲情是这篇散文的主旨。哲人说:“爱情是友情的最高境界,而亲情又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情感,家人之间,血脉相连,舐犊情深,胼手砥足,无法割舍。融融亲情,当所有的情感都熟睡时,只有它依然清醒;当所以的情感都倒下时,它依然巍然屹立;当所有的情感都陷入模糊时,它依然清晰如初。或许沧海桑田之后,友情可能淡化,爱情可能不在,但是,惟有亲情永不泯灭,永远坚守!
家如散文,和谐便是行文的章法。和谐,不光是当今时代所追求的方向,更是所有家庭所呼唤的主题。一篇文章要和谐就要讲究行文自然平和,前后一致,不突兀;而一个家庭的和谐就要求每一个家人,相互关心,相互照料,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风雨同舟。
家如散文,父母便是这篇散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开得好,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结尾收束得耐人寻味,就能让人回味无穷。做子女的,也只有孝敬好了家中的父母,伟大的亲情才能拥有坚实的根基,孝心的回报才能标榜子女,家庭的生活才能完美无缺。
家如散文,孩子便是这篇散文的灵性。一篇文章若是老是讲述旧题材,那么,这篇文章就赢得不了多少读者的喜爱,同样,一个家庭若是没有孩子,家中便缺少了活跃氛围的因素,缺少了生机和灵气。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生活的希望和寄托,一个家庭只有拥有了孩子,家人的心灵才会天真而快乐。
家如散文,邻居便是这篇散文的读者。在犹太人的智慧书《塔木德》中曾这样说:“和狼在一起,只能学会狼的嚎叫;而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卓越也会降临在你的头上。”可见,拥有一些好邻居,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一篇好
的文章总要在动笔之前,就想到要考虑是否适合读者的口味。一个家庭也只有多为邻居着想,邻里生活才能和睦顺心,其乐融融。
家如散文,家的惬意和曼妙,家人之间的融融亲情,一个不爱自己家庭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因此,爱家,就要在阅读家这篇散文的同时,还要不忘为他写好爱的注脚,做好爱的诠释,让家人本身以及每一个光临你家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魅力和爱的共鸣!
惬意的散文篇二:《平静恬淡的生活最惬意》
平静恬淡的生活最惬意
平静恬淡,则忧患有不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如是说。平静恬淡是人生的一种姿态,人生一种崇高的境界,唯有平静淡泊,方能成大器,方能攀登人生的高峰,方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有志者若能守住平静恬淡,才能向既定的目标出发。“故人淡泊
出天性,鹪鹩巢林一枝足”。时光倒流,濮水江边,你飘然而去,只为后人留下无尽的神往。谁人如你——庄子,于道合二为一,淡泊一切,只偏着那淡淡的清白。当你的平淡,淡的让人无从品味,只能让人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不愿为俗事所累,不愿牵绊于红尘之中,你在梦中迷蝶逍遥,驾鹏翱翔于九万里高空。且举世欲知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面对惠子的离去,你却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心平则气自如。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北宋文豪苏轼,他看淡了一切,他再也不愿在红尘俗世中挣扎,他“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他认为平淡恬静的生活才是他向往的,他甘于平淡、乐于平淡,他“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他“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超凡脱俗,实现了人生的高峰,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华兹华斯因不满英国政府的反动,在湖区恬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到精神的慰籍,在那时,他达到了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开创了浪漫主义新的诗风。
正因为能坚守平静恬淡的生活,那个曾经纵横天下三十几年乱世奸雄曹操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禺花费五年时间创作了《雷雨》却不发表,一经发表,轰动世界;爱因斯坦在幽静的小屋中拉起小提琴,在音乐于宁静的陶醉下,他完成了《相对论》。
庄子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庄子超然物为,追求自由的庄子已展翅而去。“细雨湿身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愿我们能坚守平静恬淡的生活,因为它最惬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惬意的散文篇三: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散文的意境与情趣
关键词:散文意境 意象情趣
摘要:无论诗歌与散文皆有其独特意境,不同的是散文的意境是通过 大量的笔墨描述而出,有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写境,有的可经称之为创 境。同时情趣也是意境的一■个表现方面,或是真情,或是真性,但相 同的是那一份真。
总论
无论是何种文章都有它的灵魂,支撑小说的是情节、人物命运, 支持戏剧是唱词,而支撑散文的是它的意境。
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 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 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 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 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 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如《论 语》中《子路曾暂冉公西华待坐》中,去掉公西华的琴声,顿时失色 不少,《我与地坛中》中史铁生离开那个废弃的地坛,当时的心境便 不会那么清晰。
当然有的散文也不是非要营造怎样的意境,它们靠的是文中的那 份情趣,有无奈的洒脱,平淡的处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 可以看做是散文中的中的小品,虽少却五脏俱全,也容易打动人,因 为情趣也是散
文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情趣,据笔者个人理解指 的是那一份真,那一份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如柳宗元的名篇《永 州八记》,当代散文家汪曾祺、丰子恺,其文章中吸引人的不是什么 非凡的意境而是文中的那份真,那份情,也就是情趣味。
一创境与写境
散文古已有之,因此本论从古代说起。《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 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 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师 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 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那时 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 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 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亦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
意境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意象,优美的散文都着意刻画、抒写 一个主体形象,凭着主体形象,营构意境的轮廓,凭着主体形象倾注 作者内心的激情,显露出抒情的微波洪涛。上例为自然之作,如范云 诗中“昔去花如雪,今来雪如花”,天然之作,不着人力。
当然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 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 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 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 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 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也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 两个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即是如此。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是回忆父亲、抒写父爱的一篇脍灸人 口的散文,作者抓住父亲一个特定的“背影”为意象,作为创造意境的 构图中心,先后四次进行了点染与刻画:第一次在开头,“我和父亲 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 的出现,是父亲送“我”上车后,又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我看见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等他的背影混入 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 四次,则是作品的结尾,手捧父亲“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挺笔,诸多 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深探怀念父亲的“背影”:“在晶 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在此文中是最能打动作者,也能打动诸多读者的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