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陶渊明的散文篇一:陶渊明的文化价值
陶渊明的文化价值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杰出的诗人。他思想丰富、性格独特,开创了田园诗并且写得情味极浓,具有冲淡之美。同时他的诗中也不乏豪迈之风格。除了诗创作,他还有著名的散文和辞赋。他的这些创作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瑰宝。无论是诗、散文还是辞赋都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归隐之心。
关键词:田园诗;归隐;躬耕;朴实无华;宁静平淡
一、陶渊明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
陶渊明,字元亮,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是晋宋时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在浔阳柴桑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期,曾三仕三隐,理想和现实矛盾贯穿一生。陶家到陶渊明时家道衰落、家境贫寒。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称他“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他性情认真,脱颖不羁、嗜酒、闲静少语、不慕荣利、常著诗文自娱已示己志、不计得失。做官不堪忍受吏府拘束,也不愿做小小吏职,便辞官而归。也曾一度在荆州为吏,但最终还是辞官归田,安生立命于田园中。他深深向往的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生活。
他的思想有儒道两种,但同时也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之心;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是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形成不慕容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他在《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标准。对世界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一种任民爱物的胸怀。《桃花源记》中淳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他这种胸怀的流露。面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飘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忧,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而创造出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陶渊明达到了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自然中去。他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美好。
二、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田园诗以描绘歌唱田园生活为主的诗歌,写农村田园之景、之物、之事、之情。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已进入诗歌创作中,但都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田园风景、稼檣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它们完全融合唯一。他不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着,而是其中一员。他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句子描绘田园的宁静美好,表现对官场和对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辞官归隐的志向和归田后的欣喜心情。他在诗中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描绘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至始终不渝。他喜爱躬耕生活,每天早出晚归。在自己的躬耕生活中找到乐趣,远离官场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表达归隐之心。“种豆南山下”叙述诗人躬耕生活和归隐决心,是与一般隐士有区别的。“带月荷锄归”的优美诗句,充分体现出他参加劳动的喜悦心情。“但使愿无违”更可见他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交往。在田园躬耕生活中与农夫的交流,并真心的把他们当作朋友,且讨教劳动中不懂之处,全身心投入劳动中,热爱这样的劳动生活。代表作《移居》二首,突出农民的淳朴真诚,反衬官场人际关系的险恶。他们谈论的没有世俗官场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而是农事家常,他们所来往的,不是出于功利的金玉奇珍,浊酒一杯足矣,这些与浇薄的世俗不啻天渊。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另一贡献就是创造宁静平淡,朴实无华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这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类型。他的诗平淡不是淡的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淡自然却韵味淳厚,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最能代表他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明了心远地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借具体形象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提示全诗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让读者从说理与形象中体会。
形成陶诗平淡自然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是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朴华。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而于田园生活日用之中自得其乐。代表作《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秉耒欢时务,解顔劝农人”。《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归园田居》其五:“日入食中香,荆新代明烛”。等诗句超越了世俗的功力计较,与天地自然泯而为一,陶然忘机,依然自适,流露于诗中自会有平淡自然之格调。
陶诗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陶诗“文采省净,殆无长语”。陶渊明的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绝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辟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的心地,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过加工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的高境界和水平。如他《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他在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又如他在《葵卯岁十二月中作从弟敬远》中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是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不用“青萍”“惠风”之类典故,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写得和煦暖人。还有他好多诗句,写得如同口语,但其无心中而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宛如目前。所以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功力达到炉火纯青的极致境界,非寻常辈可比拟。元好问也称陶诗:“一语天然万古行,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歌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但是作为一位杰出诗人,他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他诗中还有“金刚怒目”试豪放诗风。他的咏史诗《永荆轲》写得慷慨激昂,豪情逬溢,充分表现出诗人的豪迈诗风。抒发了诗人愤恨强暴者反抗精神。他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和环境的渲染,塑造了不畏者反抗精神、英勇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现象。
三、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史孟府军传》、《与子俨等书》。
《五柳先生传》带自序传性质的散文,文笔简洁省净,全文共百余字,却传神入化地写出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即属夫子自道,而又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有与世抗争的意义。前者针对魏晋时代多言取祸的特定情况,后者是对仕途名利的鄙视。
《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
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反讽。作者向往一个和平、康乐、安定、富足、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这种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和平生活,成为后代人世世追求呼唤的人间乐土。以纪实手法写虚构故事。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致生动,叙事简练,写景优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陶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归去来兮辞》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抒写了作者的归田的决心,回归途中的轻快心情,到家后的天伦之乐和自由自在的田家生活,显示悠闲,恬静的心境。他的辞赋同他的诗一样,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并从中寄托作者的个性和情操。
《闲情赋》中写到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写得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十愿十悲,角度各个不同,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迥异。这也说明陶渊明曾经有过大胆热烈爱情。
除了散文辞赋,陶渊明也写了些韵文《扇上画赞》、《咏史述》、《自祭文》等。 经过以上的宗论,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杰出诗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真正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伟大诗人,值得后人慢慢的品味解读。让陶渊明的文化价值深深影响中国以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3]《宋书隐逸书》.
[4]《论诗绝句三十首》.
陶渊明的散文篇二:从丰子恺的散文看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
从丰子恺的散文看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
学生姓名:陈周英 指导教师:王晓瑜
内容摘要: 丰子恺作为现代史上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一生德艺双馨,生平所取得的成就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拟以丰子恺的散文为研究对象,从丰子恺的散文内容和思想中寻找与陶渊明的关系进行分析后认为,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陶渊明对丰子恺艺术风格与人生倾向的影响。(二)、陶渊明对丰子恺理想社会和理想家庭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 丰子恺散文陶渊明影响
丰子恺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现代文化名人,他素以漫画家的身份知名于世。同时世人也将其散文与漫画相提并论。他对艺术有着理想的追求,表现在多方面,如他对书法的刻苦钻研,对漫画的孜孜以求;在他的散文中则反映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体察和思考,有着深刻的内容。本文试以丰子恺的散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散文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分析后认为,
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陶渊明对丰子恺艺术风格与人生倾向的影响。(二)、陶渊明对丰子恺理想社会和理想家庭构建的影响。
一 对艺术风格与人生倾向的影响
丰子恺个人比较偏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古代诗文素养。由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身上有较浓的士大夫气息。”⑴丰子恺好读书,尤其好读陶渊明的诗文,仰慕他的为人。陶渊明“其为人,不随时趣,超然洒脱;其为文,平淡自然,大有古风,颇见真情实感。” 〔2〕丰子恺的儿子丰华瞻提到丰子恺的散文时说过:“父亲很爱好诗词,而在中国诗人中他最喜欢陶渊明和白居易二人。这表示他在思想情感上与陶、白二人有共鸣,在人格、艺术风格上与他们有相似之处。”〔3〕故丰子恺在对待艺术与人生倾向上深受陶渊明的影响。
就艺术倾向而言,陶渊明与丰子恺的艺术风格中都有一个“真”字。陶渊明的是“任真”,二丰子恺的是“率真”。丰子恺继承了陶渊明这一“真”的品质,中间的过渡桥梁是性灵派散文。
陶渊明为文贵真尚情,这在历史上早已有了定论。如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所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辛弃疾也曾评价陶诗说:“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概括陶诗说:“所有的诗都是诗人情思意念的真实活动,没有任何虚伪和雕饰动作。”〔4〕可见陶渊明诗文之“真”,“真”的如此纯粹,如此彻底,为后世大家所公认和推举。而丰子恺的散文则贵率真,尊性情,重情趣的特点,其中“率真”二字贯穿在丰子恺散文创作中,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观念,成为他自己思想情感最真实的记录。他通过“率真”和“尊性情”的创作表达,使他的散文“像陶潜一样,实现了人、心、文的和谐。”后世许多学者在研究丰子恺散文创作与中国古代性灵派散文传统的承接关系时,将陶渊明贵真尚情的美学思想视为性灵派散文“性灵”传统的源流之一,而丰子恺恰恰又是现代写小品文在创作上有所成就而且最得传统性灵派散文神韵的作家。〔5〕
如果说陶渊明对丰子恺在文艺方面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影响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有形的艺术影响——饮酒。丰子恺和陶渊明有较多的共同的爱好。如好读书,性嗜酒,爱弹琴(虽然古琴与今琴有所不同,但都可视为音乐一类。)等。在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中,使丰子恺与陶渊明联系紧密的是
1
酒。陶渊明嗜酒。这一点在他的诗文里袒露无疑。关于他饮酒的趣事史书上多有记载。不过,陶渊明不是一般的酒徒,“他总是怀着一种艺术的心情品尝饮酒带来的无上趣味,‘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气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显然,陶渊明饮酒是为了追求一种神游象外,物我两冥的‘自然’境界,是为了追求一种‘真’的意趣。在他看来,酒的‘深味’,正在于此。”〔6〕而丰子恺亦同样嗜酒,他有时甚至是一边喝酒,一边品味陶渊明的诗。他在《沙坪的美酒》中写道:“陶渊明诗云:‘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我在晚酌三杯以后,便能体会这两句诗的真味。”可见丰子恺是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去品味陶渊明的饮酒诗的。陶渊明饮酒,“是怀着一种艺术的心情”“追求一种‘真’的意趣”。而丰子恺也直言自己饮酒,追的是一种“兴味”。“吃酒是为了兴味,为了享受,不是求其速嘴。”“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道来。古人所谓‘酒三昧’即在于此。”〔7〕他们都乐于在品酒的过程中,怀着艺术的心,“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以艺术的创造对待生活。”〔8〕虽然两人时空隔绝,但是他们在精神上遥相呼应,通过诗文、饮酒等方式进行对话。丰子恺通过饮酒品诗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接受陶渊明诗文美的在精神上的熏陶。陶渊明对丰子恺的影响大抵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吧。
倘若比较丰子恺与陶渊明的人生历程,就不难发现丰子恺与陶渊明有诸多的相似之处:陶渊明在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屈节,毅然辞官,归田园居;而丰子恺也曾拒不入仕,以教书卖文卖画为生,研习佛法,修身养性。“父亲在旧社会中不肯做官,就像陶渊明一样。??父亲在旧社会中,除了当过短期的教师,编辑和教授外,长时期是自由职业,住在家里,著述为生。四十年代初,他在重庆沙坪坝造了一所极其简陋的‘沙坪小屋’, 住在那里,从事著述,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他说他就是‘经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的人。”〔9〕丰子恺的人生在不断向陶渊明那种洁身自好,恬淡从容,诗酒自娱的生活方式靠拢。
丰子恺对陶渊明的诗文偏爱有加,以致在艺术的倾向上较明显的收到了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他对陶渊明的为人非常欣赏和佩服。他们两个人在人生经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终还是有了各自不同的方向;虽同中有异,可陶渊明对丰子恺亦颇具影响。
丰子恺与陶渊明有着这么多的相似之处,然而还是同中有异。这个异即表现在如何看待和选择“归隐”上。陶渊明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自他始,革新了一种新的隐逸风气,钟嵘在《诗品》里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丰子恺长久浸润在陶诗的隐逸情趣中,潜移默化,难免心向往之,这就使得他的散文偶尔流露出封建士大夫那种高逸的情趣。丰子恺有时甚至是主动追随陶渊明的步伐而去,但最终没有像陶渊明那样选择归隐山林,而是在精神上心向往之而实际生活中则选择远远观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丰、陶二人的性情不同。两人看似都具有平和淡泊的一面,其实有时候在言行上,陶渊明比丰子恺更率性而为一些,以喝酒为例。陶渊明与人对饮,“如果先醉了,就毫不客气的下逐客令:‘我醉欲眠,卿可去。’”〔10〕他的性情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而丰子恺呢?他认为“(吃酒)但决不可吃醉,醉了,胡言乱语,诽谤唾骂,甚至呕吐,打架。那真是不会吃酒,违背吃酒的本旨了。所以吃酒决不是图醉。所以容易醉人的酒决不是好酒。”(《沙坪的美酒》)。由此,二人的性情差异可见一斑,陶渊明在面对选择时要比丰子恺更为果断和彻底。其二是,丰子恺对隐士生活的认识很清醒也很现实。在他的意识里,隐士般的生活只能是一种情结,而不会成为一种现实。实际上,隐士的生活也像硬币有正反面一样,在正面是人们把隐士生活“视为‘诗意的栖居’,是一种带有审美性质的精神满足,因此,它必然以其超越性,提升性显示出巨大的诱惑力。”〔11〕故无论是丰子恺还是其他的后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它的这种模糊而神秘的诱惑力吸引着;反面是“真正的隐士生活时贫乏甚至近乎残酷的,它意味着舍弃一切世俗的凭藉,栖息于深山大,、湖海之滨,或凿穴而居、或结草为庐、蓬蒿盈门,菀葭蔽道,虽历灌园伐薪之苦,但仍衣不遮体,邓郁时常断炊……陶渊明对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体验最深:‘夏夜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然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种极贫的心态真催人泪下。还有比这更难堪的2
处境:‘饥来驱我往,不知竟何之。’(《乞食》)可见隐士的高洁是以身心的磨难为代价的,它并不尽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小桥流水,白云护扉,塵尾鹤氅钓竿斗笠,跨蹇寻梅,踏雪访梅,充斥其中最触目惊心的则是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身影。但在‘殉道’,‘高逸’等价值观念的支撑下,褴褛却是载道之具,菜色却是傲世之本。”〔12〕丰子恺也许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看透了这“载道之具”“傲世之本”的本来面目,才没有想要成为陶渊明第二的。
二、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家庭构建的影响
丰子恺在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往“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东京某晚的事》)的大同社会;第二阶段是向往和追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第三阶段渴求“明心见性”的明心国。在这三个理想社会中,除了第一个大同社会与桃花源完全不沾边外,最后“虚构了一个‘明心见性’的野人国,仍带着‘乌托邦’式的‘桃源’色彩。”〔13〕被认为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桃花源’。”〔14〕因此最能让丰子恺保持长久热情和信念的理想社会是桃花源。
在我国,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虚构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同另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一样享有盛名。梁启超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的社会组织,就《桃花源记》的内容而言,“我想起他一个名叫Utopia(乌托邦),所描写的内容是一个极自由极平等之爱的社会。荀子所谓‘美善相乐’足以当之。”〔15〕他的这个评价极具代表性,说明陶渊明和他虚构的理想社会影响深远。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自陶渊明首创以来,不断被历代文人所美化和称赞,俨然成为一种传统。丰子恺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受 “陶渊明那种理想的‘大同’观念的影响,效仿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生活。他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着自由天真的生活,陶渊明的家庭乐的诗中渗透出非功利归平等的思想,认为陶渊明的作品是‘理想的是实现的初步……只要方向不错,理想不妨高远。’”〔16〕这一观点与梁启超的评价是不谋而合。
桃花源对于丰子恺的巨大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桃花源记》传达出来的。从时间上看,我们可以推断,丰子恺其实在年幼时就已经对《桃花源记》这一名篇牢记于心了。丰子恺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及到幼年时看风景总能联想到桃源的事,如:“幼时认为‘电线木同栅栏一样’车站同桃源一样,固然可笑。” (《车厢社会》)“我们幼时在旷野中游戏,经验过一种很有趣的玩意儿:爬到土山顶上,分开两脚,弯下身子,把头倒挂在两股之间,倒望背后的风景,看厌了的田野树屋,忽然气象一新,变成一片从来不曾见过的新颖而美丽的仙乡的风景;远处小桥茅舍,都玲珑得像山水画中的景物;归家的路,蜿蜒地躺在草原之上,似乎是通向桃源的仙径。”(《看展览会用的眼镜》)〔17〕。从涉及到有关桃源的作品的数量上看,也是比较多的,如《旧上海》《庐山游记》《丰都》等。可见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对丰子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丰子恺对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生活始终怀着一种热烈的情感,尤其是在特殊的战乱时期,他不得不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另外寻找栖息之地时,他想到了他的老家——汤溪丰村。他从未涉足过那里,只是因为偶然的因素稍微听朋友描述一遍,因此丰子恺又在朋友讲述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他想象那里就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据说在汤溪有丰姓的数百家,自成一村,皆业农。惠恩是其特例。我初闻此消息,即想象这汤溪丰村是桃花源一样的去处。其中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情景。而窃怪惠恩逃出仙源,又轻轻为外人道,将引诱渔人去问津了。我一向没有机会去问津。到了石门湾不可复留的时候,心中便起了出尘之念,想率妻子邑人投奔此绝境,不复出焉。” 〔18〕
无论是在精神层面上表示无限的心驰神往,还是在现实的避难行动中都表示出对世外桃源的追求。他的那种溢于言表的热切的情感更是难以自抑,而且让读者觉得,丰子恺眼中的这个世外桃源是可以因势赋形的,似乎只要是一个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山间角落,地理偏僻,环境优美,村舍俨然,
3
人民安居乐业......都可以算作桃源圣地。
丰子恺在向往追求“桃花源”之后,又构建出第三个理想社会——“明心国”,与桃花源有几许关联。如在《明心国》一文的开头里也仿《桃花源记》的写法,写一位音乐教师是如何进入明心国的:
“大约又走了五分钟,忽见前面一线光明,他快乐得大笑起来。快步走出洞口,一看原来是洞口的另一出口,中央一片平原,平原四周,树木丛生,树木外部,群山围绕,犹如一圈围墙。他就走进平原去看,想找到一条路回到学校去。”
再如其结尾:
“这独木舟在荒江里漂流了三天三夜,遇见了一只大船。他喊救命,大船上的人把他救起。看见他身穿一件胸前有一个洞的棕衣,大船上的人奇怪得很。他就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告诉他们。但他们都不相信,说这是个疯子。到了最后他家乡的一个城市的时候,他们送他上岸,竟自走开了。”〔19〕
他把陶渊明的桃花源改造成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心明见性”相互坦诚,没有黑暗与狡诈的理想国度,显示了他赤子童心的一面。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王国,可陶渊明对他的影响依旧十分明显。然而,“这样的理想蓝图缺少的是现代生活气息,超然的背后是理想的空幻,丰子恺也只能陷入苦闷之中了。”〔20〕
丰子恺被誉为当时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21〕他对人生抱有一颗为艺术而艺术的执着的心,只可惜“现代中国的确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隐士式的文人无法生存。”〔22〕。当他面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碰壁时所产生的矛盾痛苦,从而自然而然的转入向内寻求解脱的办法,那就是回归宗教——佛教;或另一个途径——对理想家庭构建。
韩兆琦在《中国古代的隐士》一书中论及“隐士的家室亲情”一章中,根据隐士与其家人、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将隐士与家人之间的情况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离群索居,脱离人世,不娶妻,光棍一条地孤居野处,或是四海周游,如皇甫谧《高士传》里的林类;第二种是与妻子志同道合,携妻子一同逃隐,如著名的梁鸿与孟光;第三种是自己虽然是隐士,但却仍和家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更有的则根本离不开家庭,辞官归隐后便踏踏实实的成了自己和家庭中的一员,以安享其天伦之乐了。前者如《后汉书》所记载的戴良,后者的代表就是陶渊明了。
通过分析陶渊明的作品,韩先生认为陶渊明是古代隐士中陶醉于家庭生活,以天伦之乐为最大满足的诗人。陶渊明在他归隐的第一篇作品《归去来兮辞》中说:“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而后又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在于此时间相近的《和郭主簿》中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可见陶渊明在这里把亲人和孩子都看的非常重。尤其“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二句,把一个做父母、做祖辈疼爱孩子的心情真切地表达出来。陶渊明甚至在《杂诗·丈夫志四海》诗里描述他的理想生活时说:“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这在封建社会通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封建士大夫眼里,算不上什么豪情壮志和伟大的理想抱负,但在陶渊明眼中,这种小家庭的儿女情长、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是十分难得的,是值得歌颂的,因此他乐于表现温馨浓郁而平凡的家庭生活,写得十分坦率,令人陶醉和向往。〔23〕梁启超也说陶渊明“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读集中《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与子俨等疏》可以看出他家庭骨肉间的情爱热烈到什么地步。”〔24〕
丰子恺所竭力追求的正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描绘的理想家园及家庭生活的和谐之美、稚子迎归的亲情之乐、回归自在生活的自由状态,,试看他的《家》一文中写到:
“当我从别寓走到本宅的时候,觉得很安心。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藤上特地飘下机长叶子来表示欢迎。两个小儿女跑过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忙着烧素菜,故乡4
的臭豆腐干,故乡的冬菜,故乡的江米。饭窗外有故乡的天空,门外有打着石门湾土白的行人,这些行人差不多个个是认识的。还有各种负贩的叫卖声,这些叫卖声在我统统是稔熟的。我仿佛从飘摇的舟中登上了陆,如今脚踏实地了。这里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归宿之处,我的家.我从寓中回到家中,觉得非常心安.”〔25〕
有评论家认为“《家》无疑是一篇谈哲说理的文章,作者孜孜以求的‘本宅’实际上反映他精神上的追求并未因十年前皈依佛教而终结。也许正表明,皈依佛教未能使这位大艺术家感到精神的充实和满足。黑暗的社会现实,加剧他思想上的痛苦和矛盾。”〔26〕实际上丰子恺《家》的这篇文章极得《归去来兮辞》的神韵,可以说先贤陶渊明热爱家庭,回归家庭的家园意识和志在归隐,追求随性自在的生活追求已经穿越时空,明显的影响着丰子恺;而且“本宅”还有落叶归根的归宿之意,这也暗合了丰子恺乐于和主动回到家庭生活的倾向。
丰子恺和陶渊明二人选择回归家庭生活有许多共同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原因。他们的人生中有一部分相同的时间是处于黑暗甚至是战乱时期。在那个特殊时期,他们一方面不想出世为官,以保持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他们虽然为生计奔波却又不想与家人分离,随时事浮沉颠沛流离,回家成为比较好的选择。二是个人原因,包括个性和思想两方。从个性上看,丰、陶二人生性喜欢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羁绊的生活。陶渊明《饮酒五首·其一》就是表达他想要自由自在生活的代表诗作之一,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说的真真切切。丰子恺也说:“我对外间绝少往来,每日只是读书作画,饮酒闲谈而已。我的时间全部是我自己的,这是我的性格的要求,这在我是认为幸福的。”(《白鹅》)。从思想上看,丰、陶二人都有避世的倾向。“陶渊明从小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当时已不占正统地位的儒家的思想,准确地说,儒家的淡泊处世的思想。”〔27〕“一面却又受到当时玄学和慧远一班佛教徒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见解。”〔28〕“陶诗里歌咏的先贤,大多是归隐高蹈、不予世俗为伍的。”〔29〕简而言之,陶渊明的避世是融合了“道家的佯狂”和“儒家的孔颜之乐”〔30〕并且这一融合主导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丰子恺的思想主要受到了儒家和释家的影响,其中“释家的虚无主义成为他面对不满现实的有力武器”〔31〕,也使他选择了在缘缘堂里过着“隐士式的文人”〔32〕生活。也可以这么说,避世是丰、陶二人在精神上孤独和苦闷的最终的归宿。
————————————
注释:
〔1〕徐型.《论丰子恺散文的情趣美》 南通师专学报 1992年12月 第8卷第4期
〔2〕姬学友.《真性情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 1998年第6期 第29页
〔3〕丰华瞻.《丰子恺散文选集·编者的话》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第19—20页
〔4〕叶嘉莹.《汉魏六朝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2版 第396页
〔5〕姬学友.《真性情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 1998年第6期 第28—30页
〔6〕韦凤娟.《空谷流韵·魏晋南北朝卷》 中华书局 1997年3月第1版 第78—79页
〔7〕丰子恺.《沙坪的美酒》 《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8〕姬学友.《真性情清涵万里天——论丰子恺创作的传统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 1998年第6期 第35页
〔9〕丰华瞻.《丰子恺散文选集·编者的话》丰华瞻 戚志蓉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第19页
5
陶渊明的散文篇三:陶渊明
陶渊明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概况;
2、掌握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意义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的内容类型,在诗歌中显现其隐士风采,诗风平淡醇雅,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陶渊明所确立的人格形象,也被后人尊为魏晋风流的典型。
三、教学重点
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题材及其重要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系列;
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平淡而富有韵味。
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生于没落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儒家的《六经》,老、庄之学以及其他“异书”无所不读。早年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受到陶侃(曾祖父),孟嘉(外祖父)的影响,陶渊明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志向,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幻想;又因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喜园林而不喜政治,加上黑暗的现实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济世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贯穿陶渊明的一生,既表现为出仕与归隐的反复,又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悲愤。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期:1、二十九岁前一直居家,读书,游览,从事轻微农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2、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三仕三隐,时出时归。先后做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彭泽县令。3、四十一至四十四岁,离开官场彻底归田的第一阶段,经济情况尚好,心情较为轻松愉快。4、四十四至六十二岁,家中失火,生活贫困,思想斗争激烈,苦闷与悲愤交织,实际生活与劳动人民的距离缩小了。他的出仕,是想做一番事业,也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的退隐,原因有三:一是当时仕途险恶,为了避祸全身;二是厌恶官场韵黑暗,自己既无力改变它,又不肯与它同流合污;三是远出做官,繁忙辛苦,与自己爱好自由的习性不合。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之际,从公元399年以孙恩、卢循为首的农民起义失败后,统治集团的权位之争愈演愈烈,直到刘裕平定桓玄之乱而又代晋自立,中国社会陷于长期分裂与混乱的状态之中。这个时期,玄学、佛教、道教都很盛行,统治阶级亦重儒术。豫章、浔阳一带,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学术活动都很活跃。陶渊明是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陶渊明的散文)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二、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突出,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辞赋也写得很有特色,现存十一篇。
(一)陶诗按题材、内容可分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是咏怀、咏史诗。其成就最高的田园诗,又可分为四类:
1、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心情的。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叙述了归田原因,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与村居生活的热爱;《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写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和心境。此外,还有不少写登高、饮酒、读书、赋诗与朋友谈心等,也都表现了农村的幽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2、歌咏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了深厚情谊的。如:《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
3、反映农村经济的凋蔽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如:《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有会而作》。
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反对剥削压迫的。有《桃花源诗并记》。陶的咏怀、咏史诗,继承和发展了阮籍、左思的优良传统,内容主要写他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曲折地暴露并批判了时政的混浊、黑暗。如:《杂诗》、《读山海经》(其十)和《咏贫士》、《咏荆轲》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陶渊明生活在社会政治黑暗,阶级斗争尖锐,民族矛盾激化的东晋和刘宋易代之际,这样一个动乱时代对他的生活、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出现,打破了玄言诗对诗坛的统治,又独创了田园诗。他的诗文,思想内容较新颖,艺术风格独特,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但是,他在当时并不受人重视。颜延之、沈约只把他当隐士的清高来赞扬,钟荣把他的诗列入中品,位在潘岳、陆机之下。直到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才予以肯定说:
“尝谓有能善观渊明之文者,驰兢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旁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陶在我国文学史上应有较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陶的乐天知命、随顺自然的生活态度,对后人也产生过消极影响,但其主流还是积极健康的。清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曦)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晬语》)。从鲍照、江淹起,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无不受到他的启迪。明清之际学陶、评陶,更成了风气。其影响之深广,仅次于李、杜。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1、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⑴。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⑵。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⑶。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⑷。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⑹。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⑺。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⑼。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⑽。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⑾。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⑿。[1]
⑴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⑵素心人:心地朴素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⑶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⑷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⑸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谈在昔:谈论古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⑹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⑺“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⑻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⑼农务:农活儿。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⑽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⑾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⑿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1-2]
作品译文
【其一】
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其二】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1]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当时作者46岁。根据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与郭维森《陶渊明年谱》,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住上京里老家及园田居。公元408年(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
[1][3-4]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陶渊明 写陶渊明的散文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