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手工散文篇一:朱以撒散文精选

空 巢朱以撒

南方很难看到空巢。

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遮蔽是没有季节性的,无论是春夏或者秋冬,一概如此。但如果冬日去北方,空巢就很清晰的进入眼帘了。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朋友说不少房子没人住,只是每月请人来打扫打扫罢了。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出衰草,天井的缝罅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末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求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杖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每次冬天我到北方,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

叫。

上天坠落的一枚钉子

在一些富有古典气息的城市里,不难看到塔的高耸。倘若是名塔,甚至就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当你不知道城市的方位、渊源时,往往会有这么一个经验,有人提到了里边的一座古塔,于是眼前一亮,这座城市蓦然变得可亲起来。的确有过几次,有人问我故乡,和他们说是唐宋时帆樯如云的港湾、海上丝绸之路,皆一脸茫然,后来只好把东西二塔搬出来,听者便觉得立体极了、感性极了,还想起李贽、郑成功、李叔同这拨人来。

古塔是天上宫阙脱落的一枚钉子。

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渐渐遮掩了古塔,可遮掩不住的是古塔浑然一身的典雅气息。它汲历史之风霜、融人间之智慧、渗入前朝工匠好手的精湛技艺,使它在堂皇富丽的大厦群里毫不猥琐。它所散发出的气息,甚至使遥远前来的人们流连忘返。但在夜间登临塔楼高处,风,依稀掀动古塔的影子,安然地飘浮在明月之夜的水面。看着城市中心那些大厦总是灯火通明,如此多的人,他们在温暖的灯光下做着什么呢?古塔是如此地孤独无群,昏暗无光,被清冷紧紧包裹。

古塔的沉沦,缘于审美趣味的沉沦。这一点,似乎不须费太多的口舌了。

古塔的兴盛与佛教的兴盛相连。脂粉的南朝和血腥的北朝,应是塔的生发最普及和迅速的时间段。云来云往里,风起风止时,有不少古塔就坍塌在烟雨中了。尽管后人群策群力再起楼台,毕竟塔是越来越少。今人不再造塔,而塔却敌不过风雨,于是由崭新而陈旧、完美而残缺。但我们喜爱古塔,也就是喜爱这种没有掩饰的本真。

虽然说当初的造塔者,在建造过程中都心地虔诚,可几百年之后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形或质,都有了相当的差异。土塔石塔也罢,木塔陶塔也罢,每一座古塔,总是渗透了当时的趣味,独拔于世。不过,我最心动的还是土塔。土塔是最能映现沧桑之变的,它对风雨的感受的敏感,远远超过了陶塔、石塔和金属塔。雨水滴落的痕迹,长风刮过的痕迹、雷电击打的痕迹,都穿透厚重的时光,历历在目。有意思的是,我常常发现围绕古塔的古寺院被修缮一新,金碧辉煌,好像未经历史风雨一般。古塔和古寺,倘翻到初始这一页,它们是一致的,而愈往后,古塔这枚巨大的钉子,却是浑身锈迹,没有人来把它擦拭得铮亮。不过,我对古塔的看重,还是它生命在整个流程中的真实体验。生命的状态曾盛开过,也就有闭合,这是不需要粉饰的。

塔是长久木讷的,倘若没有塔铃的话。只有那些檐角悬挂了铃的古塔,才能借助高天长风,发出自己深沉的声响。如果有距离不远的两座塔,那么它们的相应,会长久地洋溢着古朴的生气,融雪一般地融入高远的夜空里。这时路过的人们,必定要举头眺望夜幕中高耸的轮廓,心弦动弹。这些声响携带着霜雪的浸润,有一缕月光的清冷,从老远就让人闻到前朝的气味。长风总是把这种声音推到一个很开阔的空间里,让现代的格局飘落古雅。古塔依旧可以提供登高的条件,从光亮的外界进入塔的内部,就变得十分深邃和黑暗了。塔梯的陡峭逼仄,使人难以透气。抚摸古塔内壁,有一种很单调冰冷的时间感,时光一寸寸地穿透手掌,沁入心扉,在幽暗中感悟凋零。古塔就是时间的华表,在塔顶嗅得出时间的奥秘,让人冥思多于赞美。现在的登临者大多没有登高作赋的雅兴了,除了文才不继,也由于缺乏壮怀浪漫的情调。但是在苍茫的西部登塔遥望,高迥的意象逼入心胸。看黄沙随风漫起,看黄叶随风飘舞,看嫣红的夕阳沉重地落下,暮色升腾。我固执地认为,这种体验多了,走笔一定携有苍凉的大气。

用现在实用的眼光看,塔真是百无一用的东西。但古塔是古人憧憬、梦幻的储存器。撩开时光的窗幔,这个储存器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层面,都有智慧的留痕。构想者总是将广大的世间之物,浓缩在一座塔里,让人触目绝伦的工艺、斑斓的雕绘,不禁心神迷乱。确切

地说,蜂拥而来的是一种无序的领悟,对每一块浮雕,每一方藻井,想弄清楚缘由极为困难。智慧太密集的地方,游人只有赞叹。这样一本厚重的书,在当时已经把精神和物质拉开了距离,尤其在澄澈明净的星光下,它的神秘,使手中的旅游指南黯然失色。

古塔的盛期已经流逝,和古塔争相轩邈的建筑群越来越密。古塔走向清寂,失去了人气。它们的身边,经常走动的是一些青衣布衲的僧人,他们生活在塔的范围里,他们的精神从未远离出游。在他们眼里,塔就是一种标志,一种可以让心灵安定的标志;塔又是一种界定,界定着心灵向往的方位。他们每一日对塔遥望,聆听塔铃清音,正是缘于一种需要。这样的人毕竟无多,正如同古塔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一样。

千百年弹指一挥间,许多倾国倾城的记忆都已飘散无存,忙碌紧张的日子,又使人缺乏了拨开线装书的黄页细细找寻的耐心。只是在奔走的旅程里,一旦遭遇古塔、仰望古塔,静对塔尖上的悠悠白云。这时便寓目崇高,感叹流逝:不知能否倚仗这枚进入我们视界的坚硬钉子,扌契入古典长廊的幽深?!

底层的微粒

从这里的任何一条小巷露出头来,可以很快地接入另一条小巷。有时看到一个人一闪不见了,那肯定是一条巷子接纳了他。对小巷走惯的人驾轻就熟,很简化地就到达了目的地,并且一身的灵巧。总是在上午,会有人挑着担子在巷里走,一边用悠长的调子吆喝着。都是一些女声,那略带夸张、延展的调子,可以从巷口一直传到巷尾。竹篓里边摆着罐子、盆子,里边是一些小家碧玉般的糕点,或者蒸熟捣烂的、弥漫着五香粉味道的豌豆。它们被朴素的餐巾盖着,生怕高悬在巷子上方的枝叶、飞虫落下。家乡的韵味越来越寡淡,却因为这些残存的巷,这些大街上所没有的挑担、吆喝,复活了一些往日的少年痕迹。如今———说来可怜,这些只是巨大变化中微弱的不变罢了。有人开了门,端着瓷碗出来,买一些踅回去品尝,这是很实在的生活趣味。“明朝深巷卖杏花”,读来不能不承认它的空灵超脱,还有一些湿漉漉的气味。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杏花每年依旧,卖花的人消失了,对于越发匆忙和实在过日子的人,我们相应需要一些实在之物。

挑担吆喝的小本生意,我向来相信。这些在巷中穿行的货郎担,家庭作坊那么小,甚至还称不上作坊,只是日常生活的增生。他们的家中多了些石磨、石臼,还有如塔一般垒起的蒸笼、以大套小的系列笸箩,这些器物陈设在房舍里,就很有一些旧日农家气味———不是非常遥远的,已经消失的,而是晚近的,可以感受正在日渐消遁的一类。这一类器物在我少年时期的家中,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今不知所终,就是十分沉重的石臼也无处寻觅。我格外倾心这些手工食品,它们的确是用手的某些动作来完成的。一个常年使用手制作同一种食品的人,手就是一杆秤,或者一架敏感的仪器,一帖恰到好处的配方。每一天生产的量很有限,更无意张扬或者扩大规模,总是处在初始阶段的那几屉蒸笼上。在这个世界上商家纷纷抢注商标、攻掠商机重地时,它们的主人无动于衷———没有牌号、没有出品单位和时间标志,却日复一日地生产着,执拗地对抗着机器制造的力量。小巷里生存的人,从来没有怀疑过食品的质量,朴素地吆喝声和同样朴素的品咂,年复一年,如同签下了一纸契约,挽留下不可脱离的味觉。没有谁会花上脚力,去窥探一下这个家庭作坊的卫生状况或者材料的真伪。与之相投合的是这些挑担吆喝者,也从不向老主顾夸耀自己的手艺以及产品的正宗,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间的默认,闻到熟悉的香味、齿舌间同样熟悉的咀嚼,语言的表现显出多余,他们早交融在一起了。

木楼上的百页窗打开了,有一个竹篮从上边缓缓垂下,一个少女正在放纵着绳索,长发从肩上滑落。竹篮边上别着几枚纸币,货郎心领神会,取下纸币,依次将糕点夹起包好放入,末了,还添了一块。他扬扬手,笑笑,竹篮悬过头顶,随着少女捉拿的动作缓缓上升,最后落实在窗台上。关了窗,可以想见阁楼中等候的少男少女,此时一定是忽喇喇围了上来。我一直迷恋这样的动作,我以为它只有依傍这些破旧的木屋、红砖楼,依托这几条僻静、有些

昏暗的小巷,才显出如此绵长的回味。量不多的手工作坊,一天所生产的就只够上一天的吆喝,甚至供不应求。积压是从未有过的,但是主人始终不愿扩大生产,觉得已能保证老小温饱,业余依旧找人聊天,或者下棋,他心里头有着绝不招摇的固执———不引人注意,尤其不要把工商还有税务的招引过来。真让我品尝,他们用手工一下一下做成的糕点,的确比工厂产出的受用。工厂用大机器制造出来,满足了城市人口大量地购买、储存,像秋日的松鼠一样,为冬日不挨饿而积累,忽略了舌尖上敏感的个体的探讨———便利,城里的人购买的原则。永远是一个模子诞生的,规则、理性,可以经得起测量、观赏;手工制作则相对粗朴了一些,尤其对于圆形的糕点边缘,像阿Q画圆那般,难以圆满,再熟练的手工师傅,还是输给机器的一成不变。不同的是机器缺乏情绪,或者说只有一种冰冷的情绪,手工业者,他在擀、揉、捏、摆、蒸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对于生活复杂的想法———没有背景的升斗小民,都有一点居安思危的淡淡愁绪,想得多了,手的动作更加细腻,也更到位。情绪每一日都在浮沉,实在的日子,多变的世界,动作起落中,有着微妙的变数,连同巷进巷出的步履,夸张了的悠长调子,在时光的漫长中,并不漫长的人生被动作的反复充满着。

小本生产的、家庭作坊的,产品中有一种异于大机器生产的隐蔽。来自家族的、祖上的私秘的遗传,我是非常相信任何一种手艺都存在秘方这一说法的。谋生过程中,自己的一点小感受就是秘方,时日长久,秘方就异于常人常态,越发具有自己的特性。最后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所说的老字号招牌,就是秘方在背后支撑着。为了防止外泄,不靠文字立,熟记于心,成为精神上的一个部分。秘方的传递有着严密的规矩和诡秘的仪式,寻找和考验着家族中可以信赖的后人。有时子孙不肖,持秘方者宁肯烂在肚里,这也是秘方最好的去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即便是那么难熬的时段,有一些独到的经营者还是不愿把秘方献给政府。实在无奈,有的被迫献出秘方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沉入记忆的海底以示抗议。对此我是完全同情和理解的。少年时期的幼稚,对秘方充满了神奇的联想,却对秘方的形成艰辛没有太多的认识。赢者通吃似乎是社会生存的一个规律,公共的氛围使人对于不献出秘方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直到后来,我越来越注重自己内心的需要,才算理解了一个家族为了不泄露祖传的心血进行的默默抗争———祖上智慧的结晶,对于任何一个后人,都有权力持抱不放,它们是不可奉献之物。有的秘方最终成了公物,它的结局令奉献者十分不快:缺乏虔诚和敬畏,在大集体的不经意甚至戏慢的操作中,秘方失去了灵验。这使得献出秘方的这一代人,特别是执掌秘方的当家人,内心长久地持有负罪感。在过去的日子里,有许多私秘的财物、精神都不得已地充公了,隐私亮在众人面前践踏。一个时代没有私秘的藏身之处,肯定是苦痛和荒唐的,应该有一些昏暗的角落,让私秘安全地放置,不受风雨的碰触。 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像这些吆喝于小巷的长调还有小食品更能让人品出日子的朴素和平安,它们很细腻地沁入,直抵内心深处,直到老大仍勾连不放。连作梦我都作一些小的、琐碎的、普通得不得了的。我对大的不感兴趣,大的可以联系到许多政治运动、政治事件。公共记忆的力量十分强大,有一些人也专门着眼于这些大的方向,试图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再一次提醒人们强化那些暴风骤雨般的经历。奇怪的是,像我这样曾经亲历过的人,对于这些大的范畴毫无兴趣,即便有人谈起,我也会把话题掐断,论说其他———这些公共记忆除了让人精神抑郁,就是滋蔓无聊。那些生动的、还带着晨露清流的晶莹,显示出私有记忆的单独占有。还有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物品———一枝可以对称叠起的含羞草、一把带着牙印的长命锁、一枚带着斑点的麻雀卵,它们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人产生意义的,是这个具体的人生活板块上的颗粒和碎屑,如水滴在宣纸上晕化,越发洇润,人陷了进去,被旧日潮水淹没。想想自己的少年时代,所接收的道理都大到没有边际,那么小的年龄就知道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在受苦……在一个缺乏阅历、眼界局限在教科书上的少年来说,只能相信。可是,只有那些切身体验的细小琐碎,才真正附着在他渐渐扩大的年轮上,构成自己精神库存中的财物。那些重大的道理,随着后来的形势进展,还有自身眼界的开阔,不是被推翻了,就是在自己的怀疑下荡然不存。我坚信是那些小的、琐屑的、没有什么意义可言的,倒可以追随一生。

许多小作坊停了下来,还有一些走到了小的反面,学会了包装和扩大,在一个城市里有了几个连锁店,原本的朴素或者寒俭,已被洋气替代。过程中极其微妙的细节,由于机器无法传达手工的感受,产品的口味就弱了一些。又过了一些时候,一些细节又略去不计,口味也越发没有个性。老主顾是冲着纯正的口感而品之不厌的,逐渐地削弱的细节,像一个很有弹性的茧,被悄悄地抽走了一大节,抽走了停留在舌尖的余味,有一种陌生的刺痛———原以为能够守住这辈子的口福,却一家又一家地消失了。我尊敬那些能够坚守下来的小作坊,我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从小学会捉笔写字的手,于今仍是这个姿势。不愿交与机器,缘于机器无法在笔迹中储满感情。其实,我还得继续走研墨的老路,这和手工研磨豆浆是一个道理,都是乳白色,散发着田畦间的芳香,每一家的口味各具特色。当我在这个城市里,有幸品尝到不失汁味的食品,看到舍弃机器的诱惑而不吝手工的劳作,会当街站了下来。我承认,这一小部分人是我亲密的伙伴,我说:“兄弟,歇会儿。”

我在拥挤的人流中

回顾往昔,山村的生活里,对于拥挤的印象,只余留一旬一次的赶集了。总是这一天,在墟场上见到四面八方前来交易的农家男女,牛哞、狗吠、果香、汗臭,加上讨价还价的鼎沸人声,赤足而行铲起的尘土,真是热气腾腾。未及傍晚,拥挤的人群四散,人行于长长山道,犹如上天洒下的几粒豆了,很隐入绿色的山林之中。

永远不会拥挤的山村和越发拥挤的城市,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两个画面。许多年前,它们的差别,据我的观察,密集相差不大。那时节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也常有过于宽阔之感,甚至怀疑设计者是不是犯浪费的毛病。几十年后,大街在感觉上有如水巷,即便拓宽了两三次,仍然满足不了人流的汹涌。为此,修了立交桥,让一些人在另一些人头上走动。山村依旧辽阔,尽管人的生殖力很强,要使山村空间拥挤,却不是一件易事。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对拥挤负责任,自已就是造成拥挤的成分之一。从这一点出发,城里人是没有理由责怪拥挤的。而且,从一个角度讲,拥挤好啊!拥挤意味着人口众多,就有可能升格为市,不再称县。 拥挤的原因,从大处讲是当年不听马寅初的劝告,多生快生所致。从细处讲,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共同遵守某一种时间的要求造成的。譬如全市的统一的上班时间,统一的下班时间。这时候,人流如开闸之洪水,倾泄于街面。加上那些汽车、摩托车和通俗工具自行车,顿时道路充塞,举步维艰。你不可能为了摆脱拥挤,擅自推迟上班提前下班——那会造成比拥挤更可怕的后果。因此,城市中只有足不出户的人,才可免除拥挤的不快。

拥挤使素不相识的人相互靠紧。有时,路面狭窄,紧密程度骤然升高,像一滴水落入大海,顷刻分辨不出你我。这个时候,个人似乎不须用力,把持住重心,就能稳稳当当地被移动,让人流的力量送抵目的地。当然,这里说的是顺势,势不可逆——倘若途中才发现重要文件忘在家中,务必回去,逆势就出现了。这时必须左右闪动,躲避?面而来的人流冲撞和责骂的眼神——谁叫你反潮流呢?

城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旱地上的闸门,总是拦下一批,放走一批,降低流动的凶猛气势和连绵不绝。长龙一般的人流,被一道又一道的红灯切割之后。顿成块状。这对于急着到公司签到或急着回家的人来说,被拦载的短暂停滞里,时光已变得无比漫长。这时,他们会艳羡那些拉着警笛闪烁红光的警车——他们是没有红绿灯观念的。在这密如蛛网的路线上,不受约束尽管狂驰。它不免让人狐疑,是不是又有人作案了?对于特殊的体会,在红绿灯下可以辨别出来,尽管就这么几分钟的等待。

在小的时候,我贪恋人流的涌动,尤其是夜色来临,在人流的中间推推搡搡,颇有一种安全感。拥挤,意味着单个的人数量的密集,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的确,我们倚靠着许多个人的集中曾经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中国人的生殖崇拜和生殖信念比欧美人强大得多,很快就如水蔓延,流到哪里是哪里了。城市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不少文章把人形容成蚂蚁,把许多的人形容成蚂蚁的集合。这种形容的准确,就在于人对于试谋生的描绘——在

手工散文篇二:房屋装修散文

1.前期设计 -- 2.主体拆改 -- 3.水电改造 -- 4.木工 -- 5.贴砖 -- 6.刷墙面漆 -- 7.厨卫吊顶 -- 8.橱柜安装 -- 9.木门安装 -- 10.地板安装 -- 11.铺贴壁纸 -- 12.散热器安装 -- 13.开关插座安装 -- 14.灯具安装 -- 15.五金洁具安装 -- 16.窗帘杆安装 -- 17.拓荒保洁 -- 18.家具进场 -- 19.家电安装 -- 20.家居配饰

装修,大致是按照这20步完成的。下面,死抗着尽我最大之所能,把我目前所了解的装修过程以及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诸多细节尽可能详细的阐述一遍……

一、装修全过程20个环节解析

(一)前期设计

同样是建造,人和蜜蜂的区别就在于,蜜蜂的建造是本能的反映,而人在建造之前,脑海中首先会形成构思和框架。所以,如果把家装比喻成一场战役,那么家装的前期设计就是这场战役的“作战方案”,是家装的“灵魂环节”。再所以,死抗着在上篇《唐亮制造》中通篇讲述的都是前期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在前期设计中,同学必须还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对自己的房间进行一次详细的测量,大家不要犯懒,最好亲自测量一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

1、明确装修过程涉及的面积。特别是贴砖面积、墙面漆面积、壁纸面积、地板面积;

2、明确主要墙面尺寸。特别是以后需要设计摆放家具的墙面尺寸。

我记得我家工长最后跟我按照“实际发生量”结算铺砖一项的总款时,他测量的面积比我自己测量的面积多了10平米,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重新测量之后,工长回过身训斥瓦工说:“你们是怎么测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自己测量的原因。装修很多地方跟做人的道理一样——我们嘴上不一定很明白,但是心里一定要有数。

顺道提醒大家,开工之前不要忘记去物业办理开工手续,交纳装修押金。

(二)主体拆改

进入到施工阶段,主体拆改是最先上的一个项目,主要包括拆墙、砌墙、铲墙皮、拆暖气、换塑钢窗等等。主体拆改说白了,就是先把工地的框架先搭起来。

(三)水电改造

水电路改造之前,主体结构拆改应该基本完成了。在水电改造和主体拆改这两个环节之间,一些同学可能知道,还应该进行橱柜的第一次测量。其实所谓的橱柜第一次测量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因为墙面和地面都没有处理,橱柜设计师不可能给出具体的设计尺寸,而只是就开发商预留的上水口、油烟机插座的位置,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主要包括:

1、看看油烟机插座的位置是否影响以后油烟机的安装;

2、看看水表的位置是否合适;

3、看看上水口的位置是否便于以后安装水槽。

对于橱柜的第一次测量,稍微有经验的同学完全可以自行完成。水路改造完成之后,最好紧接着把卫生间的防水做了。厨房一般不需要做防水。

有同学一直认为装修开始之前,一些主料应该事先进场。我要说的是,除非是主体拆改需要用的主料,否则,诸如瓷砖、大芯板等主料的进场时间应该在水电改造之后。因为电路改造如果涉及地面开槽的话,瓷砖、大芯板码放的位置不当的话,工人搬来搬去很是麻烦。前两天“耗子”同学还跟我提到她家当初就遇到了工人满屋子来回来去挪砖的问题,在此提醒同学注意。

(四)木工

木工、瓦工、油工是施工环节的“三兄弟”,基本出场顺序是:木——瓦——油。基本出场原则是——谁脏谁先上。“谁脏谁先上”也是决定家装顺序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我后面还会提到。

其实像包立管、做装饰吊顶、贴石膏线之类的木工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作为主体拆改

的一个细环节考虑,本身和水电路改造并不冲突,有时候还需要一些配合,诸如我上篇帖子提到的——“家里准备做假墙的话,要考虑假墙上是否有水电线路,如果有的话,应该让水电改造的工人预埋管。”

(五)贴砖

如果工人忙得开的话,工长一般会在“木工老大”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让“瓦工老二”进场贴砖,这很正常,因为两者本身没什么冲突。

在“瓦工老二”作业的过程,还涉及以下三个环节的安装:

1、过门石、大理石窗台的安装。过门石的安装可以和铺地砖一起完成,也可以在铺地砖之后,大理石窗台的安装一般在窗套做好之后,安装大理石的工人会准备玻璃胶,顺手就把大理石和窗套用玻璃胶封住了。

2、地漏的安装。地漏是家装五金件中第一个出场的,因为它要和地砖共同配合安装。所以,同学们在开始逛建材的时候,应该赶早儿买地漏。

3、油烟机的安装。油烟机是家电第一个出场的,厨房墙地砖铺好之后,就可以考虑安装油烟机了。

“瓦工老二”离场,这时候可以约橱柜第二次测量了,准确地说,在厨房墙地砖贴完并安装完油烟机之后,就可以约橱柜第二次测量。

(六)刷墙面漆

“油工老三”进场,主要完成墙面基层处理、刷面漆、给“木工老大”打的家具上漆等工作。准备贴壁纸的同学,只需要让“油工老三”在计划贴壁纸的墙面做基层处理就可以。至于是否要留最后一遍面漆,个人感觉这个问题没必要太较真儿,从我装修过的经验来看,留一遍面漆的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后面的操作没有比刷漆再脏的了。

写到这里,死抗着喘口气儿,跟大家闲聊两句。当“老大”、“老二”、“老三”相继离场之后,很多同学会认为自己的装修快结束了,其实按环节来数的话,三分之一还不到。大家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人们普遍理解的装修只是装修的“施工环节”,其实装修的“安装环节”也是装修的重头所在。

如果说“设计环节”是把我们未来家的样子“构想”一下的话,那么“施工环节”就是把我们的家“包装”一下,真正说“置备”家当几乎都在“安装环节”。喝口水儿,继续……

(七)厨卫吊顶

橱柜吊顶作为安装环节打头阵的,还是在延续对家的“包装”。在厨卫吊顶的同时,厨卫的防潮吸顶灯、排风扇(浴霸)应该已经买好了。同学们最好把厨卫吸顶灯、排风扇(浴霸)同时装好,或者留出线头和开孔。

顺道插一句,我是坚决主张“装修外包论”的,即便工长跟我承诺他的工人水电改造做得如何如何规范、铝扣板安装如何如何规矩、木门做的如何如何结实,壁纸贴的如何如何专业、橱柜打造的如何如何实用……在我看来,装修队所能做的,就是木工、贴砖、刷漆

因为我相信专业的施工、相信厂家的安装水准、相信流水线作业的产物,大都要比装修队工人的手工略胜一筹。装修如同博弈,赌的就是工人的手艺,所以,把宝押在“我家工人是施工天才”上,我心里不踏实。

很多同学之所以让装修公司、装修队承担了大量的施工任务,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时间不宽裕,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考虑“工程的衔接”问题。我当初决定水电改造外包,还有邻居提醒我说:以后衔接起来很麻烦。

其实装修的每个环节独立性都很强,记得前阵子论坛还有南方的同学提出疑问,说他老家那边装修,每个环节都是业主请专门的工人做。家庭装修就这么点事,本身真的没什么衔接可言,反倒是同学们自己在家装过程应该尽可能发挥所谓的“衔接作用”,准确把握材料的选择、掌握一些简单的施工工艺流程、处理好对工人的关系等等,这才是关键所在。

真要说因为“衔接”出了问题,比如涉及后期洁具、灯具、五金的安装等环节由谁来负责的问题,一方面要看你和工人的相处,看最后有没有人愿意“管”你;另一方面,真说到了没人“管”的份儿上,我还是那句话——“自从上帝发明了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装修,质量永远排在第一位,是主要矛盾,是大原则。某些环节因为“衔接”出了问题,是次要矛盾。同学们在因为次要矛盾而准备在主要矛盾、在大原则上做出让步的同时,还需慎重。

(八)厨柜安装

吊顶结束后,可以约橱柜上门安装了。顺利的话,一天的时间可以完成。同时安装的还有水槽(可以不包括上下水件)和煤气灶,橱柜安装之前最好协调物业把煤气通了,因为煤气灶装好之后需要试气。

对了,刚才说到吊顶,有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很多同学厨卫吊顶选择防水石膏板配合防水漆,装修队报价一般在120元以上每平米,比一般的铝扣板、PVC扣板吊顶都要贵。石膏板吊顶从视觉上看起来比较平整,但是以后顶面水管一旦出现问题,或者楼上漏水需要楼下配合维修等,石膏板吊顶就要整体拆除,比起扣板吊顶费事得多。所以,大家在选择石膏板吊顶的时候还需慎重。

(九)木门安装

在橱柜安装的第二天,早在一个多月前木门测量完成后,现在可以约安装了。顺利的话,也是一天的时间,装门的同时要安装的合页、门锁、地吸。同学们事先应该准备好相关五金。

如果你想让木门厂家安装窗套、垭口的话,在木门厂家测量的时候也要一并测量,并在木门安装当天同时安装,同时应考虑将大理石窗台的安装时间向后错,排在窗套安装之后。 备注:木门的制作周期一般为一个月,所以,为了让工期衔接紧密,要在主体拆改完成之后尽早让木门厂家上门就门洞尺寸进行测量。关于门洞的处理,大家需要注意一点,如果家里门洞的高度不一致,需要工人处理成等高——好看。

(十)地板安装

在木门安装的第二天就可以安装地板了,顺利的话,也是一天的时间。地板安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地板安装之前,最好让厂家上门勘测一下地面是否需要找平或局部找平,有的装修公司或整修队会建议同学地面找平或局部找平,以地板厂家的实际勘测为准;

2、地板安装之前,家里的铺装地板的地面要清扫干净,要保证地面的干燥,所以清扫过程不要用水。

3、地板安装时,有条件的话,地板的切割一定要在走廊。以前论坛还就这个问题讨论过,有同学认为在走廊切割地板污染公共区域,不道德。我的想法是完工之后打扫一下,不打紧。在室内切割地板对墙面的污染比较严重,类似的还有橱柜的人造石台面的切割,我相信装修过的同学多少都有体会。

(十一)铺贴壁纸

在地板安装的第二天,家里收拾干净了,就可以约壁纸铺贴了,顺利的话,同样是一天的时间。有条件的话,铺贴壁纸的当天,地板应该做一下保护;没条件也没关系,把清理地板上遗留的壁纸胶交给拓荒保洁也没问题。铺贴壁纸之前,墙面上要尽量做到“什么都不要有”。

(十二)散热器安装

在壁纸铺好的第二天,更换散热器或者拆改散热器的同学们可以踏踏实实的把散热器挂墙上了。同样是一天的时间。

木门——地板——壁纸——散热器,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正确安装顺序,先装木门是为

了保证地板的踢脚线能和木门的门套紧密接合;后装壁纸主要是因为地板的安装比较脏,粉尘多,对壁纸污染严重。此处再次用到我前面说的“谁脏谁先上”的原则。最后装散热器是因为只有墙面壁纸铺好才能安装散热器。

装修过程的逐次逐步也就是在种种制约与被制约的条件下设计出来的。偶尔也有例外,比如霍尔茨门需要先装地板后装门,不过这样的例外在装修过程中并不多见。

此外,我前面反复说“一天的时间”,有一层意思需要提醒同学们,“一天”对于整个装修来说并不算漫长,所以,即便没什么安装冲突,比如橱柜和木门,同学们也尽量不要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预约两个安装,特别是对上面提到的这些“大件”,因为安装对于这些“大件”来说非常关键,最好专盯一个现场,而不要“一心二用”。要学会安慰自己——咱不差那一天。

(十三)开关插座安装

死抗着只有一句提醒:同学们应该对家里各个自然间的开关插座数量、位置等问题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或者记录,特别是对于贴壁纸的同学,有时候壁纸工人不负责任,壁纸呼啦一下子铺上去,他也不用壁纸刀在你开关插座的位置开孔标示。所以,仍然需要同学们自己心里有数。

(十四)灯具安装

装灯,没啥好说的。装完灯,家里就亮了,告别了装修期间100瓦的白炽灯泡刺眼的强光——感觉不错。

(十五)五金洁具安装

之前买好的上下水管件、卫浴挂件、马桶、晾衣架等等,一并就都装上。前面那些“大件”装好之后,家里仍然十分“生冷”,等到灯具、五金洁具装好之后,家里就“活”了,真的“活”了。一点不夸张地说,你第一次打开龙水看着水“哗、哗”的往出流,心里都会挺美;第一次在家里新装的马桶出恭,都会很有成就感,对了,我还给它起了个不错的名字——“处女座”。

(十六)窗帘杆安装

窗帘杆的安装标志着家装的基本结束。

(十七)拓荒保洁

拓荒保洁之前,不要装窗帘,记得“解说窗帘”那篇帖子里提醒过大家。拓荒保洁时,家里不要有家具以及不必需的家电,要尽量保持更多的“平面”,以便拓荒保洁能够彻底的清扫。 (十八)家具进场

关于家具的购买时间,我的建议是,最早也要在水电路改造完成之后,这样,选择家具的基本尺寸范围我们心里才大致有数。所以,有些同学在装修还没开始之前,已经急着把家具都订了,个人感觉没什么必要。

(十九)家电进场

到了这时候,家电该进场的进场,该安装的安装,准备入住了!

(二十)家居配饰

家居配饰,家装的最后一步,而且已经由装修转为装饰了,包括窗帘的安装都属于家居配饰环节。至于买窗帘,最好是在订好家具之后,以免风格冲突。家居配饰还包括可以考虑买一些绿色植物、挂墙画、摆设工艺品等等等等……总之,入住之后,你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二、装修过程的两种划分

读过第一节的同学可能觉得有些乱,为了便于大家进一步理解这20步以及期间夹带的一些需要注意的环节,死抗着在前面那20颗“星星”的基础上,又加进去10颗“星星”,具体如下:

1办理开工手续——2自行测量——3前期设计——4主体拆改——5木门厂家上门测量——6橱柜第一次测量——7水电改造——8卫生间防水——9主料进场——10木工——11贴砖(安装窗台、地漏)——12安装油烟机——13橱柜第二次测量——14刷墙面漆——15厨卫吊顶——16通煤气——17橱柜安装(同时安装水槽、煤气灶)——18木门安装——19地板安装——20铺贴壁纸——21散热器安装——22开关插座安装——23灯具安装——24五金洁具安装——25窗帘杆安装——26拓荒保洁——27家具进场——28家电安装——29家居配饰——30搬家

(一)装修全过程的四步划分

粗线条的说,按照文中的最开始提到的20个环节划分,装修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设计环节;(1)

2、施工环节;(2—6)

3、安装环节;(7—16)

4、收尾环节。(17—20)

(二)装修全过程的六步划分

按照工程特点,按照刚刚提到的30个环节划分,装修的全过程也可以分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设计思路;(3)

第二步:主体拆改;(4)

第三步:隐蔽工程;(7)

第四步:覆盖工程;(10、11、14、15、19、20)

第五步:安装阶段;(17、18、21、22、23、24、25)

第六步:收尾阶段。(26、27、28、29、30)

具体说明:

1、为了区别于蜜蜂,我们首先要有设计思路;

2、主体拆改,是为了把毛坯房彻底变成工地。主体拆改包括的内容上面刚刚说过——“拆墙、砌墙、铲墙皮、拆暖气、换塑钢窗等等”,以及部分木工活;

3、隐蔽工程,就相当于“内科手术”。隐蔽工程要先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装修开始,水电先行”;

4、覆盖工程,如同给家“穿衣服”。木工的窗套、垭口,瓦工贴砖、过门石,窗台的安装,油工刷漆——木、瓦、油这三项属于基础工程,后面的扣板吊顶、铺装地板、贴壁纸结束后,衣服就算穿完了;

5、安装阶段,主要完成功能性的实现。包括:橱柜、木门、散热器、开关插座、灯具安装、五金、洁具、窗帘杆……每一项都是有其既定的功能;

6、收尾阶段,说白了,就是把还不构成“可以搬家入住”的因素补充完整。

通过第二节“装修过程的两种划分”的分析,回过头来再重新看第一节“装修全过程20个环节解析”,同学们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装修后才知道的事(留着备)

经验,让你少走弯路。

手工散文篇三:佳作名篇赏析

佳作名篇赏析

吹箫人(耿林莽)

不是瀑布,不是缓缓而流的山泉,是有人在吹箫。

木筏散了,号子声远。我们的船顺流而下,江声已经睡去。只有一管箫在吹着,吹着,呜呜咽咽。

无语的悲凉,反反复复。抚摸,伤口流着血。

找不着人诉说,沉甸甸的竹叶,滴着露。

屈原、李白、苏东坡,一代代人传下来的那条江,在流。

神女无恙吗?她老了。

经不住秋风,发已稀疏。云哦雨哦雾哦,朝朝暮暮。帝王之恋已老化为衰草,不再返绿。 (是她在吹箫么?)

神女峰边,流出来洁白的羊群。

(箫声将它们唤出?)

穿紫衣的牧羊女,在寻觅失踪了的小哥哥。

(骑在水牛背上,溜进了哪一座山谷?)

云哦雨哦雾哦,山脚下的黄昏来了。

羊群咩咩地叫着,寻不着哥哥。

(剪不断的箫声,该换一支曲了。)

吹着,吹着,吹了两千年。

不知道吹箫人在哪里坐着……

耿老散文诗有一种流淌和飘逸美。像月光挥洒下来,像清风拂过河面。《吹箫人》可推为早期代表。“不是……,不是……,是有人在吹箫。”起句即特有舒展之姿。继而,是平静如睡的江面,木筏、号子都仿佛消隐在昨日,一管箫显得是那样悲凉,孤独。时光逝去,岁月不在,那“伤口流着血”,而又找谁诉述呢?如果,此时诗人只把箫固定在吹箫那个特定人身上,这章散文诗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屈原、李白、苏东坡,一代代人传下来的那条江,在流”。那么,是什么没有衰老?是箫声?不!是美丽的传说,是不老永恒的爱情。“穿紫衣的牧羊女,在寻觅失踪了的小哥哥。”这是凄婉的歌唱,述说不尽的爱情的歌唱。江水无情,而江水流淌的纯洁的爱有情。两千年了,“不知道吹箫人在哪里坐着……”,不知便是知,知便是不知。清楚了就没有了韵致,而不清楚,甚至隐隐约约才别有奇妙的情趣。

摇橹的手(李耕)

为与岸相握的一瞬,漂泊之舟,让我摇橹了一辈子。岸,仍旧渺茫,梦的波涛,浩瀚无边。暮色茫茫,我的佝偻的背我的酸痛的腰我的茧厚厚骨瘦瘦的摇橹的手。

且罢!

这是一种怯懦的喟叹。需要的正是一种进行曲或者天际的星的召唤,在自然之境的风雨中,从来不会有怠惰的太阳和不按季节萌生的野草。

仍旧看不见相握的温馨的岸。我叮嘱摇橹的手继续摇,摇过潮汐与波浪的岁月,摇过自己每一个生命季。

也许,将死在摇橹的途中;

突然感悟:人生本是无岸的,除非你的船碰在自己的墓碑上。

李耕老师的散文诗大都有一种“吹尽黄沙始见金”的奇妙。这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久的文学越练是分不开的。散文诗《摇橹的手》结尾:“突然感悟:人生本是无岸的,除非你的船碰在自己的墓碑上。”真可说是一语重千斤,一语惊醒梦中人!不妨,让我们再从头赏析吧。“为与岸相握的一瞬,漂泊之舟,让我摇橹了一辈子。”一辈子在摇,何处是岸?“岸,仍旧渺茫,梦的波涛,浩瀚无边。”人生漫漫,暮色苍茫。接着,诗人继续用他深情的笔,为我们铺设了两种境况:一是一生的辛苦和艰难,最终使我们“人比黄花瘦”;但人生不止,我们的追求就不会停止,人生需要的“正是一种进行曲或者天际的星的召唤”。这是其二之意,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当然,我们虽“仍旧看不见相握的温馨的岸”,但我们还会一直地摇下去,“摇过自己每一个生命季”,直至开头的大彻大悟。一章小小的散文诗,将人生洞彻得这样透明,真可谓入木三分,让人扼腕,叫绝!

白马泉(海梦)

离我家两华里,有一个很大的泉塘,碧绿碧绿的,像一块翠玉,人们叫它“白马泉”…… 白马在哪里?我掬一捧清亮的泉水,一朵云,飞在我手上……

我惊骇了!手一松,一串珍珠滚落进泉里,吓飞了一只青色的水鸟,把一个古老的传说留在我的心上。

我拾起一片翎羽,上面写着我读不懂的文字。但,我找到了童年那个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

我纵身跳进水里……

于是,我明白了,在我立在水中的时刻,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我这才发现,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

海老散文诗《白马泉》是奠定他在中国散文诗界地位的扛鼎之作。起句平缓而又蕴含深情。家乡那个被赋予美丽传说的池塘,在诗人的心底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痕!“白马在哪里?我掬一捧清亮的泉水,一朵云,飞在我手上……”。突然地转身,在诗歌中是一种特别的技巧。转得好与坏,可见功力。海老的这一转,让我们感到一种淡淡的凄婉(白马在哪里?)和一种洋溢的洒脱(一朵云,飞在我手上)。此时此刻,诗人人在池塘,心却还飞驰在那美丽的传说中。“我拾走一片翎羽,上面写着我读不懂的文字。”这文字写着什么?诗人没说。但从中我们已感知到了那时光飞逝,童年已远,青春不再的喟叹。诗人更高明之处,是他接着叙述。“我纵身跳进水里”,更突兀的一个猛转身,让我们的心随之而

手工散文

动。“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这是多么豁达、开朗的一种人生境界!既显现了诗人不服老的秉性,也昭然着他对自己理想、信念的永恒追索,也可以说是他立志“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样一种气度。

佳作名篇赏析(之二)

鸟(郑小琼)

忧伤投影在花的蕊间,灯光照亮它的幽梦,在黯淡的叶片闪烁戴面具的时光。 梦,像翠鸟从水上的弯拱桥头逋逃。

明月邮寄着有关思念的信件,从一个窗口到另一个窗口,地板上有她消瘦的身影。 我听到时光像犬牙交错。

它们会消逝。

散开。像一场雾。

这只奇异的鸟,难以描述,它淡黄色的喙,结满角质鳞片的爪,它青灰的羽毛伏在河边,它还在雾中鸣叫着。

忐忑不安的伤感在枝头轻晃。

这么多年,我无法说出,它在我潮湿不堪的心间鸣叫。

在内心飘起蓝色的雾。

是……故园。槐树。嘉陵江。

是橐橐而行的夜航船只……或者

母亲。

异乡的雨滴投影在虚掷的光阴。暮色凝敛着凄清。那鸟在寂寥的雨中。 目光窎远。

鸟鸣。落在纸上。它留下的爪痕。像一场虚无的梦。落上纸上的羽毛。这些沾满忧伤的文字。蜷缩在灯下的虚影间。它们像多年前雾中的翠鸟起飞了,又落下,辗转在水的阴影间,消逝在雾中。

在可能忆起的黑夜里。我记得那鸟或者有关鸟鸣的雾天。它们在我内心投下的幻象。

不,那声似梦非梦的鸟鸣还在黑夜的深处翻飞。

它渐渐模糊的身影我已忘记,只有那无处不在的鸟鸣像月光投影在我的房间,闯入梦间。它穿越多少寂静的时间,来到这里。

啊,那只翠鸟已不知所终,剩下它的鸣叫,它有些忧伤的眼神,那场蓝色的大雾还在我的心间,将逝未逝。

我们每个人对故乡都会留下很多美好的印记。郑小琼这章散文诗《鸟》,就是抓住她记忆中最深刻的一种意象,抒发对她的故乡的思念。文章开篇从现实写起,一个孤独的无依无托的灵魂跃然纸上。继尔,“梦,像翠鸟从水上的弯拱桥头逋逃”。梦只是虚设,而以往的真实是我们可能都心存的那样一副场景:流水、弯拱桥头、飞鸟。“明月邮寄着有关思念的信件”,这句既是过渡,更是直奔主题的一种提示。也许,这样的意象,随着时间的消失,早已成为散开的一场雾。

但是,“它青灰的羽毛伏在河边,它还在雾中鸣叫着”。流逝凄楚又伤感,而诗人心存的温馨却仍如蓝色雾霭,时隐时现。好多年过去了,那心间的鸟鸣还在!“故园。槐树。嘉陵江”,“橐橐而行的夜航船只”,“母亲”等等都还在!由此可见诗人对故乡是多么的情之切,意之深,爱之笃。接着,诗人意犹未尽,诗锋一转,再从虚幻回到现实。她构筑了那么多意象,就是旨在回味一种无奈的失却。现实仍是独在的异乡!雨夜,暮色,和虚影的灯光。而此时此刻,那烙在她心底的“似梦非梦的鸟鸣还在黑夜的深处翻飞”。这是多么深的情愫!也是此生难罢的一种温暖的印痕,无法抹掉。像永恒的月光,给她寂寥的人生带来几多慰藉!虽然,“那只翠鸟已不知所终”,但“剩下它的鸣叫”,依旧在诗人的心间飘荡,久久不泯。

剪纸(语伞)

一步两千年,把一张中国红折叠——

临剪城市。乡村。河流。山峦。

重剪繁华与寂静。鸟鸣与空旷。牧羊人九曲十八弯的歌声。

手指晨曦,去寻访那些西汉的麻纸残片,到了黄昏画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时,我把折叠的热爱展开,跑回被牵挂镂空的故乡,亲昵地呼喊母亲。

母亲用幸福认出了自己的孩子。

她的笑意欲言又止,我深一脚、浅一脚的童年还沉积在母亲的皱纹里! 一阵风吹过来,她白发里的萱草花,与春天打着芬芳的招呼。

扣紧她粗糙的手,我要用什么样的泪水,才能洗薄她厚厚的辛劳。

这双手,日复一日,把我剪成了她梦中的窗花。

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用心剪出的窗花。

她们剪空了自己大半生的月光,十二生肖就在吉祥的空间里长出翅膀,凌空飞翔。 我知道,我飞不出母亲的心空,飞不出那辽阔,飞不出魂牵梦萦。

在远方,我就是母亲剪纸里,那深深的,空!

我一贯认为,散文诗不是小花小草,而是一种舒展铺排的大气度抒写。语伞的《剪纸》看似中国农村的一种简单的手工艺术,但其间却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章散文诗开篇便气度恢宏:“一步两千年,把一张中国红折叠”。“中国红”是一种特殊的指定,它在其它的国度是没有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唯一。这种剪纸,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每逢年节或者喜庆之日,普通的农户都会用红纸剪裁许多好看的图案,贴在自家的窗户上,以示吉祥美好。“临剪城市。乡村。河流。山峦。重剪繁华与寂静。鸟鸣与空旷。牧羊人九曲十八弯的歌声。”剪纸的内容可谓种样繁多,异彩纷呈!诗人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从大

处着手,大大提升了散文诗品位。“手指晨曦,去寻访那些西汉的麻纸残片……”真可说是匠心独运!但是,散文持抒写传统,更需与现实结扣。“跑回被牵挂镂空的故乡,亲昵地呼喊母亲。”母亲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神圣”,更是我们一生也报答不尽的“恩人”。诗人接着的叙述饱含深情:“我深一脚、浅一脚的童年还沉积在母亲的皱纹里!”“我要用什么样的泪水,才能洗薄她厚厚的辛劳。”这些语言,极尽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恩!《剪纸》这章散文诗好就好在转换的自然贴切,让人在一种深沉中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澎湃和洋溢。最后,诗人还是通过一波三折的置换,赋予了这剪纸的另一种高洁的意义。母亲“这双手,日复一日,把我剪成了她梦中的窗花”“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用心剪出的窗花。”而“在远方,我就是母亲剪纸里,那深深的,空!”红红的剪纸依然闪亮在遥远的记忆,而那样的记忆是永恒的、真切的、纯美的。中国古老的剪纸和我们伟大的母亲同在!

佳作名篇赏析(之三)

板桥(李汉荣)

在幽间,在溪流,一块躺倒的木板或石板,托起受凉的道路。

那木板,或可做棺材,在不见天日的地底腐烂;或可做官府的大门,隔开广袤的民间。 那石板,或可做墓碑,刻写华丽的颂词;或可做牌坊,竖起一些弯曲的灵魂。

匠人一念之差,它们成了桥。

自渡渡人,它们是有佛性的木石。

比起大河激流上的桥,它们的功德是微小的。

小小的深渊也是深渊,小小的苦难也是苦难。

它横卧水上,成全了小小的圆满。

蚂蚁从板桥走过,到对岸缔结新的婚约;蜗牛从板桥走过,到对岸拥抱陌生的泥土;小青蛇从板桥走过,到对岸寻找小白蛇。

谢谢这小小板桥,众生们都有了自己可以抵达的彼岸。

浅浅的银河,大约是少了这小小板桥,遂成了万古深渊。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的背影渐去渐远,板桥上,依稀是古时候的霜……

思维的跳跃和内涵的深厚,是这张散文诗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关键,也可称作语言的震颤。“板桥”可能只是谁无意间放在一些沟壑或溪涧上的一块木板或石条,它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一种临时性的起意。但它却带来了意识不到的便捷。诗人写这章散文诗,实在板桥,而意在另外的抒怀。“那木板……”,“那石板……”是两种假设,但假设也是在跳跃中凸显了一种深刻的内涵。木板“可做官府的大门,隔开广袤的民间”,“石板可做牌坊,竖起一些弯曲的灵魂”,堪称绝妙的讽刺!而偏偏它们没有成为这些,而是成了“有佛性的木石”而“自渡渡人”。他们也具有了功德,普度众生,并托起生灵小小的苦难,达到一种结果的圆满!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手工 手工生产线的散文 描写手工艺人的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