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关于我散文篇一: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武志强
散文是孤独者的事业,假如能够称之为一项事业。尽管我常常在生活中不免要陷入悲观,因为我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希望我的散文并不悲观,它透露出的思想和情感应该是乐观的,与人为善的,是有益于别人人生的。当然,由此出发,我也希望它能够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近来,我喜欢一种想象的散文,它不是出自于现实,但也与现实相关,有现实的影子,在这些影子里能看到我生活过的痕迹。它是轻逸的,是能从现实生活的沉重和凝滞里轻逸而出的,带给我快乐,带给我轻松和想象的解脱。我不能改变现实一分,我改变自己也只能在想象里,在意识里改变自己。所谓改变也就是文字的变幻,迷离的变幻,至少我向往这样。说白了就是要某种程度上逃离现实,让自己离开,得到一点喘息和幻觉上的满足,你也可以说是在文字里意淫。我把意淫看作中性词,我希望它能带给我快乐和安慰。
我不太喜欢遮蔽自己太深的散文,那些看不到作者喜怒哀乐的文章我读得很少,因为希望面对一个真人,而不单纯是一个文本。如果在一篇散文里看不到自己,那他写了个什么呢?
我在我的散文里亲近自己,我愿意这样一遍遍亲近,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当然,我希望能以一种美好的文字写出我那些卑琐的情感,这样我才不觉得孤单,并体味到生命的一种美好。
多数散文是实写的散文,有感而发,有事可依,生活的场景历历呈现目前,但这样的散文走的仍是老路子。散文不能实写,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实写只会让散文的路子越走越窄,因为个人生活的局限,在我的生活中实有的东西是很有限的,生活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变化,一日日单调而重复,几乎已写尽了,在这个工厂里,已经枯竭了,我看到的只是枯竭了的文学,文学的末路。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理论上的东西真的懂得很少,我只是写了自己的一点体验,散文当然也能实写,我们一直在这样写,只是我感觉这样我已写不出什么了,因为我读书少,也不能游历,一天天的局限着。我在想,我以后怎么才能写出东西。我很喜欢突破一词,但很难,书斋里的教授可以以文论文,我只有生活的实体,这些都不可超越。当然,我想突破,我很讨厌自己的虚弱和对生活的恐慌。
我听一位散文名家说过,他崇尚一种自然的散文,但他现在已经没什么作品了,难道写作与年龄有关吗?年龄大了会使一个人的写作力萎缩吗?还有的人,进了作协,已经不写了。一种自然产出的散文当然好,像一些人细心经营着,只是我不能有那样的心态,也缺少那样的知识。有的散文我真的写不出来,我只能望着虚空,想着写出自己的一些也许在不断重复的东西,这让我难过。当然写出一篇感觉好的,也会兴奋一阵子,只是这样的时候不多。我不知道自然在我身上还能自然多久?年老了的人会写出什么样的散文呢?我想,散文所以不一样,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写着不同的散文,处境不同,生活遭遇不同,出生经历不同,天性不同,都会使散文变得多样。而有的散文可以交流,有的就不能交流,或者说出现了交流的难度,因为那是从写作者个体出发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己的原因。
生活尽管是很枯燥无味的吧,但是另一方面,我又需要这文学,有时是迫切的需要文学,我开始想,我该怎么写呢?我要说的是去写些想象性的文字,既然沉重的现实不可改变,无法超脱,那就在文字里超脱,在文字里让自己感觉到在超脱,能完成多少是多少,让我笔下的文字轻逸出现实的沉重,让散文飞翔起来。这是我的一个想法,也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出于对人生悲观的看法,我尽量想使自己的文字深刻,只是不知道达到没达到我所想要的深刻。同时我认为悲观与美好并不矛盾,这是我写下去的理由。
一种思想的东西,如同犁铧,只要你去耕耘,它就不可避免的要深入到泥土中,进而有了一种自然的深度,于是你看到犁铧在前进,犁铧之下,泥土在翻浪。我手中的笔就是这犁铧,每一次写作感觉都是那么清新,昔日沉寂的泥土也开始鲜活起来,具有了生命。我希望我的文字也如这泥土翻浪,能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在不断掘进,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光芒。哪怕我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命,那所发现的人性光芒也常让我惊叹不已。
从前,出于对自身现状的考虑,我对散文写作抱有一种很功利的念头,现在不这样想,不这样认为了,只有抛弃掉功利和现实的考量,文字才能如腾飞的翅膀,进入到一种更大的镜像里,海阔天空起来。我希望我能回到文本本身,让散文回归散文,只有这样,写出的才是真散文。
我的文字很少能在报刊发表,报刊喜欢记人叙事的,写自然风物的,这些记录经历的物事散文平凡、自然,来自生活的点滴积累,读来亲切可感,这样能写出是很好的,我也喜欢。或许是因为我工作生活的局限,我在这方面的回忆很少,有些的记忆也并不都能化作文字的风景,有些事件和物象肯定是流散了,我写不出更多更丰富多彩的东西,就是写出的一点东西也写得并不好,得不到报刊编辑老师们的青睐也就是正常和自然的了。
此刻,望着一方斜阳,感受生命里的那份沉重和文字给我带来的超脱,深感散文之路是一条美好的道路,能够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生是美丽的,幸福的。虽然这条路很远,很远,但回望中,风景无限。那或许就是一条走向心灵的写作的道路,而我内心的世界,生命的风景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展现出来。
别人是把散文当消闲来写,我是把散文当事业,当生命来做。所以我累。有人说,不能把散文写作当作一项事业,当作一项专业,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和认识,我宁愿把它放到文本之外来理解。或许只写散文会把自己走狭窄了,但我自己是把散文当作自己可经营的事业来弄的,因为我内心有这样的需要,因为我的生命有这样渴望表达的需要,存在就是这样的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我这里能找到理由。我也曾经想把散文当作拯救自己的工具,一部上升的阶梯,一把进击生活的利器,后来发现,散文担当不了这样的使命,它不具有这样的功效,它在我内心里更多是柔弱的,无助的,倾向于自我内部交流的,向心灵世界渗透的。就这样散文融化在我身上,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也怀疑,我是否就能这样一直写下去,有一天我会枯竭的吗?我会因为感觉很累而放弃的吗?这些都是可能的,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我只是写出了我的一点可能。而不可能的我是写不出的。
我不是生活的强者,我从来不是生活的强者,我只是内心虚弱,一味地虚弱,才要这样写下去,然后冀望着在文字里找到一种支撑,以便使自己不至于倒下。我还对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所恐惧,我写作只是想靠写出的文字来尽量减少这种恐惧。我在内心里是多么向往安稳的生活啊,只是内心在不安中,生命一直在一种惘惘的威胁中,这是真的体验,不是向卡夫卡或张爱玲学习的。
我从未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散文作家,只是我的心性要使我这样写,这样写下去。也不知道前途如何,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一天会就不写了,我也不想想的太远,只是眼下还是要写着的,就像这样一味的写着。虽然也觉得累,但散文带来的美好还在前方招引着我,让我写下去。我将与我的散文一起慢慢变老,但愿老的只是我,而我的散文永葆年青,生活是一棵常青之树,我感谢生活,在有限的生活里提炼着文字的风景。
我是个卑微的人,是工厂里的一粒尘土,我很佩服新近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她一直在与生存的高压抗争,她最终逃离了,胜利了,我还没有逃离,也没有胜利,我还在此挣扎着,苦熬着。我在我的文字里,我将卑微地活着,也虔诚地活着,然后在写作里抬起头来。
这样写,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准确,也粗浅,简陋,所以只是个见,拿出来为自己晒晒太
武志强
2010-03-14
关于我散文篇二:我的心情散文
神仙也流泪
似水年华的季节,是梦的起点,是花开的灿烂的留念,是风吹雨打过后坚强的笑脸。那么柔情的岁月,何以纪念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遭受的痛苦,都是美好的回忆。在心间,漫漫流淌,就算时间跑过了记忆的门闩,可是我还会记得,那样清楚的记得曾经的难忘的一切。就这样,静静的,回忆,期盼,流年匆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是生活在轨迹上的过客,忙乱与工作和爱情当中。事业是我们的支柱,爱情是我们的全部。
在爱的纯情季节,我们都是好孩子,追求我们最单纯的梦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说到人生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说道有回忆,有追求,有期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在期盼中追求,在追求中回忆,又在回忆中留念,留恋??
曾经年少的时候,梦想很多,因为自己还很幼稚,可是我喜欢那样的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梦想逐渐减少,我们发现我们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也会变得成熟好多,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梦想正在褪去鲜华丽的羽毛,到后来我们只能留下那一个也许并不喜欢的梦想来追求,我知道,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并不喜欢的事情,最不喜欢的职业,却成了他们的饭碗,要靠他来曾为自己终生的职业。
在我的生命当中,有好多数不清的过客,有的人,我甚至好
叫不上名字,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多么怀念他们,只是我要感谢这些熟悉的陌生的人们,因为在无形的生活当中,他们教会了我好多书本上找不到的真理,所以我感谢他们,感谢所有的人,感谢伤害过我的人,是他们教会我如何坚强的生活下去,如何更加努力的生活下去,更加坚定我的信念,因为我要比别人强,就这样,我有爱过,有努力过。所以,我没有失败的痛苦,因为我一定会成功。我同样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因为是他们教会我如何的帮助别人,我学会了更加积极的心态,因为有他们,我的爱就会永远满满的,永远温暖。
在一本多年以前的杂志上,我看见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许多年以前的初中课堂上,一个小男孩从来不学习,也能为有家庭的支持,所以他终日一打架为乐,因为小,所以还不懂事。那个时候,班上开展学习一帮一的学习活动,当(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关于我散文)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组,可是为有这个小男孩和班上最优秀的女孩没有组,于是,他们在一起开始了学习一帮一的生活,但是这个女孩子家很穷,这个小男孩根本没有看得起她,可是没有办法,时间过得很快,慢慢的,男孩喜欢上了这个他以前认为不好的女孩,但是,他们自卑,因为他是一个小流氓,女孩一定不会喜欢的,她那么优秀。冬天到了,女孩动送给男孩一副手套,并且告诉男孩,手套的英文拼写是“glove”,但是男孩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寓意。许多年过去了,男孩成了广告公司的老总,有一天一家手套企业要求他们做一个新颖的手套宣传广告,男孩想了好久还是没有思路,有一天他拿
起英汉词典,看见了“glove”,突然他想起多年之前的那个女孩,原来,女孩一直都喜欢他,“glove”,give love,给你我的爱。第二天,“不变的温暖,寒冷的冬天,给你我的爱。Glove give love。”这样的广告语席卷了整座城市。要知道,幸福要自己把握,千万不要说后悔,我们的爱,一定要错也错的值得,对也对得值得。宁愿笑着点眼泪,也不要哭着说后悔。
怀念以前的生活,就是怀念一种回忆,想给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留下容易遗忘但是却忘不掉的一笔,在风起的时候,可以安心自在,对自己说,可以好好的生活。
人生总要有遗憾,真的,是一辈子的遗憾,也许这样,就不会然特不安,也不会无聊.
有人问我,到底做宣传有什么好处,不能说有什么好处,毕竟这些事情是为了学校的社团的事情,所以啊,我就单纯的只想锻炼自己,这种形式不像在学校的给计算机二级的补习班老师做计算机二级代理的工作,那个有提成,但是我想,如果没有大一的时候那样单纯的锻炼,也不会有今天我的招生的辉煌,虽然人不多,但是我真的满足了。
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也忙了一些时间,可是我真的不定性,坚持不来,只好两天半新鲜,所以啊,以后一定要有恒心,不仅是我自己,也包括你们,坚持别人坚持不了的坚持,就能收获别人收获不到的收获。
关于我散文篇三:我对散文有偏见
(转贴一篇朵渔写的文字,关于散文方面的.虽有些偏激,但比
那些无关痛痒的评论看的舒服.)
散文算个什么东西?我觉得很暧昧。它基本不是个东西,我宁愿叫它随笔,就是目
之所见、心之所感,随手记下,在稿纸的背面,或者笔记本的角落。它区别于小说,是它的
笔触从不为某个故事服务,不为某一线索服务;它区别于诗歌,是它的毫无雄心大志,它文
体上的随意性,它的被轻视,“诗馀”。
那些雄心勃勃写作散文的人,或者那些什么都写不动了就去写作散文的人,我为他
们感到悲哀。看着那么多叫做散文的东西披着精致的文字被制造出来,我仿佛处身在一堆漂
亮的垃圾堆里。非常漂亮,但是垃圾。这是不是一种个人偏见?但愿是吧。
我不喜欢那种一事一议式的小品文写作,比如我们在报屁股上最常见到的莫小米式
的(请原谅)散文;我不喜欢那种为大众情感寻找寄托或周国平式的(也请原谅)为普及大
众哲学而进行的心灵鸡汤式的写作;我不喜欢那种有抱负的散文作者,围绕某个阔大的主题,
或者仿佛单纯是为了凑够一本书的厚度而写就了类似的矫情文字。我有时在想,那些想成就
自己散文大事业的家伙写下那么多字,那么多本书放在同一家书店出售,他会不会心生恐怖?
我不喜欢呈自恋状地尖着嗓子说话,比如那些小女人写作;我不喜欢呈小资状地颤着嗓子说
话,比如那些无厘头的、“比你较为聪明”的酷评一派;我也不喜欢散文领域的高音区,披着
精英的外衣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我更不喜欢有意地玩儿低音,比如那些老
派文人的下脚料。
我喜欢两类散文风格:一类写出世间真相,一类写出人间真理。世间是有真相的,
写作得以成立的基础就是揭示世间真相,真相是人类共通的、普遍的、自身存在的东西,你
找到它,用文字让它呈现。不要太紧张,要“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舒适状态”(朱大可),
呈现一种任性而自由的话语风度。
于坚的散文写作写出了人间真相。诗人而写散文,他绝不是第一个,却是最独特最有成
就的一个,他创造了一种散文写作的个人写法。(有人说他的散文成就超过了诗歌,如果这不
是一种阴险的评价,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于坚的散文首先是:看到。他听觉的世界一片沉
寂,这让他的眼睛清晰得令人发指。为了让眼睛更多地进入,以至完全投入到场景中,投入
到细节中,取消耳朵是必要的。看到,是对画面的强调,是集中,是对纯粹的追求。读于坚
的散文,我常常怀念电影中那伟大的默片时代,以及诗歌中那天才的默片:“人潮涌过了伦敦
桥,不计其数”。默片甚至取消了色彩,一切声色之娱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少即是多”,它
提醒我们,在简单的画面中留驻,原地挖掘,挖掘那“事物的三重底蕴”。
于坚的散文不加掩饰,陈言务去,直接,恰当,并且“热衷于恰当”。排斥那些装饰
性的积习,排斥讨人喜欢,用最简单的心情面对。“一声叹息、一刻静寂、一个字、一句话、
一阵嘈杂声、一只手、你的模特儿全身、他的面孔、或静、或动、或侧面、或正面、一幅辽
阔的景致、一个窄小的空间??每样事物恰在其位:这些都是你唯一的手段。”(布列松)要
打消对一切简单事物的愚蠢猜疑,因为在简单的事物背后,蕴藏着丰厚,“我斥之为太简单的,
正是重要的必须深挖”。不必通过简单的事物追求意义,让它自身呈现;不必从简单的事物里
发现诗,“它自己会从接缝渗入”;不必去寻找简单的事物,它往往在你的生活之内、意料之
外,并与你不期然地暗暗相遇。
于坚说“散文是一种最基本的写作”,这也是对散文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它无形,
随物赋形,内容大于形式;它真诚,无法掩饰(布局谋篇本身就是一种掩饰),是个人气质、
精神气象的自然表达。基本的,就是简单的,回到了原点的,(我想到一个朋友提到的“原散
文”这个概念。小学生作文难道不是一种最初的散文写作?)在技术上,你可以将它理解为
塞尚说的“每一笔我都冒生命危险”,也可以理解为巴赫对他的学生所言的“(弹奏管风琴)
全看是否于适当时刻按下琴键”;正如布列松认为的,有两种简单:一种是以简单为始点,说
明你寻求得太早了;一种则以简单为终点,作为一项伟大的成就,那正是你多年努力所得的
报偿。而作为一种艺术态度,则体现为一种信任感:看到,说出,让混沌的变得清晰,让简
单的变得有力。散文这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一努劲,脸就憋红了。
我最近读了韩东的一些小随笔,是他近年来为报纸写的小专栏的文字。他在什么情
况下写出了这些东西?他大概也无意致力于此,这些文字只是信手拈来,换些碎银,写的也
只是饭局、车站、等人、打电话、一只猫、一只狗之类的东西,非常简朴,安静,一些小事
件、小场景,它符合我理想中的随笔方式,更简单,更直接,去掉那些隐隐约约的色彩,那
些机巧,在一个窄小的孔道里看到人间真理。这样的写作,可以接近一种理想的写作,也可
以接近一种玩的状态。两种我都可以接受。作为理想,我欣赏这种简朴、诚实、不带激情的
写作,为了达到理想,有必要选择一条“从多到少”的道路;同时,要绝对,因为态度是无
力的。而玩文字,就是在画布上乱涂颜料,目的是把白布涂脏,目的是把颜料消耗掉。但是
文字我们永远无法把它消耗掉,但我们可以就此消耗掉我们自己。
就单纯的形式而言,我喜欢那种断片式写作,类似于卡夫卡写在那八个八开的笔记
簿上的东西,我觉得是最有魅力的随笔写作,在断断续续的喘息中,隐藏了太多个人的精神
秘密和人世间的真相。与故事性和情节化的写作相比,诗歌是一种断片写作,散文则是另一
种更自由的断片写作。事物的连续性非我们所能想象,如果我们在文章中追求一种结构精巧、
均衡如流水般的连续性,事实上我们大半是在歪曲事实。
断片是静止的,比默片更加绝对的一种静止。它们因静止而独立,因独立而获得一
种新的依存关系。本雅明的写作像患了忧郁症一样,对自己的写作不作任何安排地中断、停
止、喘息。我理解的断片区别于本雅明。他是用一种中断和破坏的方式来获取一种“知识性
核分裂”的效果,甚至破坏引用在其文章中的关联,“法国革命引自罗马”。在我看来,断片
但不是中断,不可分割,它自己已经是写作的最小单位,它不是形而上学的切片。
散文的断片式写作意味着自由,这是一种毫无负担的自由。因为毫无负担,所以要
防止对自由的放纵。它不是一种思维过剩的表演。它关注细节,关注点,但并不就意味着一
种隐喻式的思考方式。那种将随处可见的东西主题化的倾向,事实上是在用一种庸常的哲学
来点缀和美化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饶舌的哲学,它的表演性超过了哲学意义本身。
(2002-2005)
转载自作者博客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