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1):发展经济学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18-11-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自考网权威发布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1),更多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1)相关信息请访问自考网。 (一)结构变动模型的定义

  又称为结构转换模型,涉及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增长所必然引起的经济和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求、生产、贸易、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城市化、人口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等社会经济过程。

  (二)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理论

  1、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提出;

  拉尼斯、费景汉进一步完善;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有大量剩余劳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发展理论。

  2、模型的假定

  不发达国家由两个部门组成:一是传统的、人口众多的、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村部门,其边际劳动

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1)[1]

生产率为零。二是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并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部门。

  3、模型的重要观点

  一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二是现代部门的产量增长和就业的增长。

  这两个过程都是由现代工业部门的产量增长所带来的。具体是取决于现代工业部门中投资的多少和资本积累的高低——工业部门的利润。

  工业部门的工资比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高,是由传统农业部门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加上一个百分比而得到的,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至少比农村中的工资高30%左右,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的流入。

  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被假定为不变,则从农村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具有完全弹性——水平的。

  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家会把全部利润进一步投资,工业部门产量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直至农村所有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到工业部门时为止。

  劳动-土地比率下降,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不再为零,劳动供给曲线也不再水平,而是向上倾斜具有正斜率。

  4、模型结论:当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城市部门转移达到平衡,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就完成了。

相关热词搜索:2018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1) 自考发展经济学真题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