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表现手法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表现手法篇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 几种常考的修辞:
?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
致,多用于书面语;
?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
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2、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3、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4、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5、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6、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8、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9、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10、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 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11、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12、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13、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14、 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15、 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16、 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17、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18、 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19、 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20、 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21、 4、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22、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3、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24、 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25、 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标题作用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④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散文表现手法篇二: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
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功能.⒈象征手法: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例如:
(1)2005年山东卷第20题: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答案: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解析:先确定"长江""黄河"的传统象征义,再结合"诗""地理教科书""民族文化"及第21题(五选二)C项的内容作答.
(2)2004年春招卷第21题:“‘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含义“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崇高,是表现人性主题,促使狗人性复苏的重复形象。
作用:①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矛盾冲突。
解析:“雁阵”是小说的标题。“大雁”呈人字形,象征人性的召唤,后一问是象征手法在小说结构上和主题上的作用。
2、描写(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就是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例如:
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用了什以样的描写的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解析:第九段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思念的真情
3.烘托 即烘云托月的写法。
2005年广东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
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每点给2分。第(2)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4.反衬: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例如:
(1)2005年全国卷Ⅲ第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解析:火给夜晚的张家界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和漆黑的山峰打上一束灯光构成反衬(以明衬暗)。 (2)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5、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例如:(1)2005湖北卷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解析:第一问可以从2-5段概括出,难度不大。 (2)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②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散文表现手法篇三: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有哪些经典例子?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对偶
比喻里比较常用的就是明喻、暗喻、譬喻、借喻、隐喻、通感等等。通感比较经典的一句是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出现 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各项具体解说参见《名师大讲堂》P174)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 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 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 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 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表现手法 散文表现手法举例 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考查
热点文章阅读